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文史哲》2010,(6)
一个基本的动机发动了康德的哲学革命,贯穿了康德的三大批判,渗透于他的体系的方方面面,这个基本动机,就是形而上学的动机。离开这个动机,就无法全面正确地理解康德的批判哲学。虽然康德很早就对传统形而上学不满,但他并不反对形而上学本身。相反,他始终高度评价形而上学在哲学中和对于人类的根本作用。在康德看来,形而上学本身必须经历一个变化的过程,即从独断的形而上学经过怀疑的形而上学最后达到科学的形而上学。《纯粹理性批判》的主题是"形而上学的形而上学"①,也就是说,它关心的不是形而上学的内容,而是形而上学的基础。《纯粹理性批判》整体来说强调的是一种实践哲学,它所要追求的形而上学,其根本性质也是实践哲学的。从康德把"确立人的权利"作为他的哲学的根本目的后,他就是把他的哲学作为广义的实践哲学或实践形而上学来追求的。我们可以说,形而上学的动机,确切地说,实践形而上学的动机,贯穿了整个批判哲学。  相似文献   

2.
孙利天  刘梅 《社会科学》2006,4(12):160-165
西方传统哲学在其本质上是内在意识的形而上学,而超越西方传统哲学也就是要超越内在意识的形而上学。内在意识的形而上学,既要内在于意识,又要超越意识自身,这本身就存在着一个逻辑上的悖论,所以,内在与超越是内在意识形而上学乃至整个西方传统哲学的根本焦虑。而摆脱这种焦虑的可能道路就是走向非哲学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西方哲学形而上学传统的本质追问与意义确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龙 《江汉论坛》2005,1(5):62-66
哲学形而上学是指发端于古希腊并一直延续至今的哲学传统,人类最古老的知识体系当属哲学形而上学。随着自然科学以及由其产生的现代技术对于世界的影响日益增大,因此有人以为科技是当代世界的绝对主宰,由此哲学形而上学被视为过时或甚至根本无意义。然而笔者认为哲学形而上学对于人类及其社会决非可有可无,而是不可或缺的。正是特有的哲学形而上学传统孕育了西方和所谓的西方世界,包括其科学的思维方式、发达的自然科学以及特有的形上层面的终极关怀精神。在这样的认知前提下,本文通过对西方哲学形而上学本质的重新考察,挖掘出这一传统对于西方世界的贡献乃至中国的借鉴意义,进而期望一个新的哲学形而上学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4.
中国长期以来,形而上学被当作与辩证法对立的、反动的、资产阶级的宇宙观。但实际上,形而上学作为立足于形而下的人对形而上的世界追求的理论体系,它就是哲学。从历史角度看,形而上学既是哲学根本性质,又是人的本性的体现。从狭义看,形而上学是世纪以来伴随着西方实验科学的兴起与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理论体系。中国就苦于15没有这样的形而上学时代与精密定量分析的思维方式。今天,要在综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西方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基础上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形而上学之路。  相似文献   

5.
哲学为什么没有被遗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传统哲学的主流是理性、精神本体论,以理性作为人的存在基础和生命目的,以理性的自我意识为基础解决人与人的伦理问题和人与世界的存在问题,使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传统哲学成为逻辑严谨的完备的世界观。现代哲学和后现代哲学对主体形而上学和同一性的批判有充分的学理和实践理由,但由于对形而上学的恐惧,对非同一性、有限理性的片面坚执,不能解决当代人的自我认识、伦理基础和精神归属的需要,传统哲学对这些根本性问题的思考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形而上学是哲学的根本性质,也是人的本性的根本体现。人的本性具有双重性,灵与肉的矛盾是人的内在矛盾。人要超越这一矛盾,通过形而上学的追问以超越自身分裂性存在的局限性。从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来看,西方形而上学历经了对象性形而上学,中经主体性形而上学,进而达到现代视界的形而上学。当今社会,人们更加期待形而上学来启示人们复归人的本性,创造生活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民族的哲学是其文化的灵魂。形而上学是哲学的根本。因此,形而上学对于文化的规定作用,怎么强调也不过分。这对语言这个重要的文化现象来说,同样成立。从文化的角度或背景对中西语言进行比较,首先从形而上学角度着手,对整个这种比较研究而言,也就抓到了根本和要领,可收纲举目张之效。 所谓形而上学,可以说是从人和世界的关系出发而提出的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这样,本文也就是致力于在“人——世界——语言”这个三元关系的构架中从形而上学的层面对中西语言作比较。 这种比较又可以分成三个递降的层次进行:语言总体、语法和语词,它们构成本文的三个部分。  相似文献   

8.
实践理性的自然基础——中国哲学对意识能动性的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性即意识能动性 ,中西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对意识能动性反思规定的不同方向和结果。西方哲学把人的意识能动性理解为超越感觉经验的理论理性的能动性 ,形成了西方哲学理性主义形而上学传统。中国哲学把人的能动性理解为超越禽兽的道德理性的能动性 ,形成了中国哲学的道德形而上学传统。中国道德形而上学的合理性及其世界意义在于 ,人的满足自身生存的自然需求就内在地包含着实现自身的界限和规则 ,即“良知”、“良能” ,从而实现了性与理、天与人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9.
孟琦 《南方论刊》2010,(1):12-14,7
马克思哲学的诞生和出场,实现了哲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为了避免回到传统西方哲学的思维范式和基本框架之内解读马克思所导致的意义遮蔽,必须以整个西方哲学史为背景,对马克思哲学的出场路径进行深入考察。事实上,这场哲学革命的实质是对传统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置换,通过对全部形而上学的终结和对传统哲学致思理路的改变,将哲学的根本视域转向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从而实现了从思辨哲学到实践人学的根本转向。  相似文献   

10.
分析哲学与形而上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分析哲学家们以不同的方式对传统形而上学做出了尖锐的批判,直至提出取消形而上学探究;另一方面,由于形而上学问题本身具有的广泛性与深刻性,任何一种哲学探讨都无法绕过它们,所以,分析哲学作为一种新近繁荣起来的哲学分支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与传统形而上学的干系.分析哲学一百多年的发展史已明确向我们昭示出它不仅不是形而上学的冤家对头,而且还一定程度上是形而上学的一支现代同盟军,它所倡导的新的探究角度与方式无疑大大有益于人们对于古老形而上学问题的理解与思考.  相似文献   

11.
红岩精神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南方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初期的斗争岁月中锤炼形成的革命精神。红岩精神有五个鲜明的特点,包括红岩精神在内的中国革命精神共同丰富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  相似文献   

12.
西柏坡精神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转折时期铸就的文化精神 ,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柏坡精神与新民主主义时期形成的文化精神有着共同的血脉 ,也有其独特的科学内涵。弘扬西柏坡精神 ,对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对于进一步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人的发展视域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新夏 《晋阳学刊》2006,3(4):64-68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由于缺乏深度的哲学——人学思考,在这一关系的理解上存在着一些误区。由根基处阐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须从人的发展视角入手。马克思哲学不仅设定了人的发展的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人文诉求和人文意义,而且确立了与之相关的科学认识。建构当代中国的人文精神,理解并确立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应以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为导向。  相似文献   

14.
医学是科学,也是人学,医学的发展是渗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过程,医学教育要克服传统医学模式中重视科学轻视人文的现象,积极探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途径,培养既有科学精神又有人文精神的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15.
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仍需要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当前,学习愚公移山,就要赋予其鲜明的时代内涵,就是要发扬创新精神,始终保持与时俱进、敢想敢干、奋发有力的精神状态;就是要发扬开放精神,以博大的胸怀吸纳现代文明成果,开拓进取,积极探索科学发展的新途径;就是要发扬拼搏精神,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坚忍不拔,争取胜利;就是要发扬科学精神,尊重规律,求真务实,科学决策,团结奋斗,增强艰苦创业的自觉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6.
罗俊丽 《兰州学刊》2009,(11):39-42
酒神精神是尼采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本文从酒神精神的概念出发、对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的关系进行分析,疏导了酒神精神是如何影响着的尼采的哲学思想的,并且从尼采自身洋溢的酒神精神的光辉对酒神精神进行阐述与褒扬,从当代视角对酒神的合理性及其缺陷进行评论。酒神精神从肯定人生的痛苦和价值方面具有积极的人生意义。同时,酒神精神作为希腊悲剧的内在实质,阐释了生命苦难中不屈不挠的乐观主义,由此倡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7.
民族精神是民族之象征、民族之魂、民族生命之原动力。民族精神是中华魂 ,是争取民族独立、战胜一切侵略者之奋斗精神 ,是实现民族团结统一、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之凝聚力 ,是建设现代化中国之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8.
孙玉忠 《北方论丛》2003,3(4):12-14
科学精神是科学中提炼、升华出来的科学理性成份,具有真、善、美三种精神价值。客观唯实、追求真理是科学精神的第一要义,科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极大地张扬了理性与真理的精神。创新是科学精神的灵魂,是科学不断追求真理的根本保证。在科学精神与人类明的进步中,创新和求真是互动的双翼,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9.
图书馆之人文精神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针对目前图书馆普遍匮乏人文精神的问题 ,提出我国图书馆应该采取开放的管理 ,舒适的环境 ,多种形式的信息辅导 ,个性化服务和关怀弱势群体等诸种措施发扬人文精神 ,这样才能推动图书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作为一种现代意识,体现了人们对理性、独立性和自由的追求。当我们把这种追求与男性精神相比较时,会发现现代性与男性精神不谋而合!但另一方面,在现代性遭遇困境时,男性精神也随之面临困局。可以说,现代性蕴涵了男性精神的终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