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以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中国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影响,从高管薪酬水平和薪酬业绩敏感度两个方面考察机构投资者整体以及包括基金、券商、QFII、社保基金、保险公司和信托公司在内的不同类型机构投资者对高管薪酬影响的差异性,基于2005年至2009年沪深两市874家上市公司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整体对高管薪酬存在显著的影响,即机构投资者持股有效地提高了高管薪酬水平和薪酬业绩敏感度;不同机构投资者对高管薪酬的影响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其中只有基金对高管薪酬水平和薪酬业绩敏感度表现出显著影响,而QFII、券商、社保基金、保险公司和信托公司对高管薪酬水平和薪酬业绩敏感度不存在影响或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见微知著     
《经理人》2013,(3):11-11
@经理人:受产能过剩、欧债危机、美国双反调查等影响,从上游的多晶硅到下游的组件厂,整个光伏产业链业绩下滑已成为主基调。统计显示,沪深两市以光伏为核心业务的32家上市公司,预计亏损的达到了13家,占总数的42%;仅4家公司对业绩预估保持增长。  相似文献   

3.
随着8月23日中国银行、民生银行披露2012年中期业绩报告,上市银行中报已披露近半. 已披露中报的7家A股上市银行中,有5家股份制银行的净利润增幅在30%以上,与2011年相比业绩虽有"缩水"但表现仍"亮眼";中行受累国际业务,净利润增幅降至个位数.预计,鉴于银行逾期、关注类贷款上升,三季度银行不良贷款额还将攀升.  相似文献   

4.
构建理论模型可发现,股市表现、基金投资风格与持有风险资产质量对输赢家业绩排名与风险调整关系产生交互影响。在牛市阶段,持有优质资产输家排名越靠后风险调整越大,持有优质资产赢家排名越靠前风险调整越小;在熊市阶段,持有优质资产的保守型输家排名越靠后风险调整越小,持有优质资产的保守型赢家排名越靠前风险调整越大。本文以2005年-2010年开放式基金为样本,对理论模型推论进行检验,实证结果也支持推论。实证检验还发现,输赢家的风险调整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后果。在竞赛年度末,输家的业绩排名上升,赢家的业绩排名下滑;且排名越靠前的输家业绩上升越大,排名越靠后的赢家业绩下滑越大。  相似文献   

5.
问责不合理高薪——业绩不振仍拿高薪,问题出在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巍 《经理人》2009,(3):48-49
尽管身处企业高层减薪潮,但是截至2月6日,已披露2008年报的13家上市公司中,高管薪酬仍然出现普升的态势。13家上市公司中,公司净利润较2007年增长的有5家,其余8家业绩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不过,高管薪酬较2007年增加的达8家,薪酬维持不变的2家,薪酬下降的仅3家。  相似文献   

6.
《决策与信息》2006,(5):73-73
截至4月30日凌晨1点,沪深两市共有1352家公司披露2005年年报。以净利润衡量的总量业绩指标与上年基本持平,而以每股收益为代表的单位业绩指标出现小幅下滑。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A股上市家族企业中,最终选择了33家已经传承给后代的家族企业,并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选取控制权转移的前一年、当年、后一年和后两年共四年的数据,进行了绩效分析。得出家族企业的继承人的经营业绩并不理想,且呈逐年下滑趋势的结论,并对家族企业在选择继承人方面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国美电器发布预亏警示,称由于销售下滑等原因上半年业绩将出现亏损。近期备上市公司陆续发布的2012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显示,零售业公司业绩下滑甚至亏损已非个案  相似文献   

9.
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与业绩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中国沪深股市1999年-2006年上市公司面板数据,运用分位回归方法,研究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后的业绩变化,探讨业绩处于不同分位点的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行为对业绩影响的差异性.研究结果显示,从1999年~2006年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下滑是整体性的.通过在模型中引入股权再融资虚拟变量,基于分年度的OLS回归表明,在2000年实施股权再融资的上市公司与在研究期内没有股权再融资行为的上市公司相比,经营业绩的下滑更严重;处于高分住点的股权再融资样本公司不同于其他公司,它们的业绩变化与股权再融资并没有显著相关性,这表明股权再融资后公司的业绩变化存在内部差异性,同时在各个分位点上市公司的规模增加均对经营业绩具有促进作用,负债率对业绩改善存在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员工的流动往往使一些企业感到头痛,用什么办法留住员工呢?温州市一家公司想出了高招:与两家分公司的项目组人员签订协议,按期完成3年的销售利润目标,项目组成员可获得分公司10%的股份.这种"业绩股"推出后,两家分公司第一年就分别超额完成了近30%和15%的销售业绩.  相似文献   

11.
动态视点     
8月份券商收入 跌至今年最低 持续低迷的行情,令8月份券商的收入进一步向下探底。根据上证报券商综合业务价值量统计,8月份券商收入只有13.14亿元,成为今年以来券商收入最低的月份。统计显示,8月份券商实现收入13.14亿元。其中A股经纪业务10.92亿元,较7月份减少近4亿元。承销业务只有0.53亿元,较7月份的2.08亿元减少较多。其它如B股、基金和债券等收入都出现一定幅度减少。值得一提的是,8月份是去年以来券商收入第三个最低的月份。  相似文献   

12.
江东旭 《领导文萃》2014,(17):97-98
正迈克是德国一家保时捷分店的销售经理,他头脑灵活,善于用一些新颖的方式招徕顾客,在业界素有"鬼才"之称。可是近半年来,由于周围新开了几家名车销售店,竞争激烈,接连几个月,迈克所在店的销售额不断下滑,迈克很伤脑筋。一天早晨,他拨通几个有购车意向客户的电话,预约前去拜访的时间。随后,他叫上一个助手和一名摄影师,带上电脑和打印机等设备,开着新车向第一个目标客户家驶去。  相似文献   

13.
2012年5月,券商创新业务大会召开,对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给予了更多的可能空间。但是,创新后的券商资产管理业务放开了手脚,是否又会重走当初混乱发展的老路?本文从创新后券商资产管理业务风险控制的方法进行分析,提出了创新业务模式下的券商资产管理业务风险控制方法及重点。  相似文献   

14.
酝酿了长达一年多的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终于正式面市!据悉,光大证券去年10月上报的“阳光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已于2月23日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光大证券由此如愿威为第一家获准发行集合理财产品的券商。这是继外汇理财、人民币理财等产品之后的又一理财大军。  相似文献   

15.
上市公司业绩的二次相对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一种能够消除企业间客观基础条件优劣的影响,真正反映它们主观有效努力程度及能力对业绩贡献的二次相对评价模型,对沪深50家医药类上市公司的业绩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6.
沪市公司IPO业绩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1996至1999年间上市的沪A股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在这些年间上市的沪A股公司确实同其它国家的新股一样,存在业绩下滑现象。结合中国特有的制度背景,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探讨了公司IPO业绩下滑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2001-2007年间参股非上市金融机构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上市公司产融结合动因、参股金融机构前后业绩变化以及参股金融机构类型、比例对产融结合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实施产融结合的上市公司具有更高的成长能力;产融结合后,上市公司业绩出现恶化;参股券商或提高参股比例对上市公司业绩改善有显著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8.
吴昊 《经理人》2013,(8):76-79
它是"一朵证券业的奇葩",因为一个"卖水"的发财了,几乎所有上市公司与券商都要进它家的门。但它不是证监会,是IPO产业链上、聚光灯之外,一家低调隐秘、闷声发财的打印店。人员稳定、分工细致、流程化管理和高效率的升迁制度,保证了荣大的服务品质。围绕上市公司,形成了荣大快印、时美、联邦金考等专业的打印中心。这几家打印中心以荣大快印最大,并以"券商之家"著称。一家打印店,是如何获得"券商之家"美誉,并成就IPO核查之际灯火通明的"桥头堡"的呢?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03—2009年《新财富》杂志评选作为分析师声誉和券商声誉代理变量,结合超过54000条分析师推荐评级样本,从投资者角度检验了券商声誉、分析师声誉与分析师荐股评级价值之间的短期关系和长期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在评级公告日,"买入/增持","中性","减持/卖出"评级分组的超常收益率与分析师声誉和券商声誉之间存在不同的影响规律。通过长期关系检验还发现牛市阶段,非顶级券商明星分析师"买入/增持"评级的投资价值高于顶级券商明星分析师,但在熊市阶段,非顶级券商非明星分析师"买入/增持"评级投资价值最高,顶级券商明星分析师投资价值最低。顶级券商和非顶级券商的明星分析师"中性"评级投资价值低,投资者容易错失投资机会。顶级券商明星分析师"减持/卖出"评级投资价值最高;非顶级券商明星分析师"减持/卖出"评级投资价值最低。最后提出了维护分析师证券研究报告独立性的四条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创业投资管理对企业绩效表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2004-2008年深圳中小板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围绕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这一重要的创业投资(以下简称"创投")退出方式,研究创投机构对其支持企业上市后经营业绩和股市表现的影响.结果表明,创投支持企业上市时的规模和年龄均显著低于非创投支持企业,且前者在上市首日的抑价水平显著高于后者.从长期表现来看,虽然在锁定期内创投支持企业和非创投支持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股市表现没有显著差异,但解禁后前者的业绩下滑幅度显著高于后者,且股票投资收益率更低.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抑价水平和长期绩效下滑幅度与其创投机构的从业年限显著负相关;此外,国有创投机构支持企业的抑价水平及绩效下滑幅度显著低于非国有创投机构支持企业.这些结果验证了Gompers[1]提出的"逐名动机"假说,表明我国创投行业目前存在急功近利的倾向;创投机构为尽快实现投资收益、证明自己的实力会促使其投资企业过早上市,并且过度追求短期业绩而对企业的长期发展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