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网络社会的本质属性是形式上虚拟性和本质上现实性的统一。虚拟生存是现实生存在网络虚拟环境中的呈现。虚拟主体是现实主体的符号化身,体现出现实主体的各种欲求和行为预期。虚拟社会关系的基础仍源于现实社会,并孕育着、蕴涵着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虚拟生存是与现实社会互动的开放性的创新过程,不仅要遵守虚拟社会的各种技术与伦理规范,更要遵守现实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2.
论虚拟实践--一种社会实践范畴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虚拟实践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实践方式,它超越了传统的现实性实践方式,具有能动性、现实性、双向对象化等实践的一般特性,同时又在"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中介与对立"、"选择与决定"、"实践与世界"等几对关系上体现出了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从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的关系看网瘾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理解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的关系入手探讨网瘾形成的原因,认为网瘾是主体评价机制片面转向虚拟生存的结果.是主体自我确认倾向于虚拟生存而最终脱离现实生存的结果.是主体混乱现实生存与虚拟生存的目的性与工具性关系的结果.界定和戒除网瘾的关键是正确处理和协调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客观而言,网络技术带来了人的"虚拟生存",由此又引起了人们现实生活状况的全面改观;理论而言,虚拟生存的深层次影响则是哲学视域中当代人的生存方式及走向问题的凸现。马克思关于人的生存方式思想,对互联网时代人的"虚拟生存"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有助于构建当下人"虚实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提出了虚拟财产的概念,明确了虚拟财产虚拟性、价值性、现实性和合法性四个方面的特征.在我国台湾地区已经出台法律法规保护虚拟财产的情况下,我国在这方面的立法还处于空白阶段,在实践中也存在着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我国虚拟财产保护的立法设计和救济措施,其当务之急是先行出台一定的司法解释.  相似文献   

6.
虚拟能力:一种不容忽视的主体能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虚拟能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超越现实性的主体能力。人的非特定化、未完成性为虚拟能力的生成和发展奠定了生理基础,劳动(实践)是其实现的根本途径,意识是其重要前提,需要则是其内在动力。虚拟中介是虚拟能力发展状况的标志。以语言文字符号和0-1数字化符号为虚拟中介构成了虚拟能力发展的两个里程碑。虚拟能力的特点是潜在性与现实性的统一、专门性与异质性的统一、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虚拟能力对于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7.
网络虚拟作为高科技的产物和结果,已经引起了人类生活的重大变化,提出了许多需要哲学去思考的新问题,这主要表现为现实性与非现实性的关系、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人的存在方式、主体的创新性、网络虚拟的价值与价值评价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孟子用"义"来架构人之"羞本心",一方面使羞具备了客观性和现实性,另一方面强化了羞的道德情感,从而使羞不仅成为人之生存方式的确证,还是人之德性生存方式和主体自由能力的确证.相对于西方罪感文化,孟子之羞是身体之羞与精神之羞的统一,羞之体与羞之用的内外统一,羞成为迎接整个世界的自我展现方式和处世方式.  相似文献   

9.
虚拟生存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一种新的生存方式,该群体在以互联网为主导的虚拟生存中出现了成为科技奴隶、人际交往淡化、自我认同危机和网络道德失范等异化现象.价值观上的个人主义、方法论上的科学主义、人生观上的享乐主义和道德观上的功利主义是导致其虚拟生存异化现象的重要原因.有鉴于此,着重从树立科技人文价值理念、践行虚拟实践教育活动、提高网络信息素养能力及构建虚实相生和谐境界四个方面,探寻化解大学生虚拟生存异化现象的对策,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论虚拟思维的层次特征及价值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数字化世界的虚拟思维,其生成逻辑是符号关系的演变,是人类思维抽象能力在当代的表达.虚拟思维构建的问题性、求解性、"基因突变"性、非线性、自组织性是其新质.共在性和非现实性、主体间性和交互性、个性化和构想性、合成性和综合性是虚拟思维的特征所在.虚拟思维实现了思维的时代创新,使人类视野获得根本性拓展,亦使得人类拥有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虚拟世界亦是人之所以是人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