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和奋斗目标被确定下来,这一方针的确立,标志着我国的民主与法治建设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作为建立2l世纪现代大学制度的高等院校,依法治校必将被提到领导和管理的议事日程,成为现代大学领导方式转变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社论社评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向国内外鲜明宣示,我们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总抓手,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法治中国而奋斗!2014年10月24日《实现依法治国的历史跨越》社论人民日报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最根本的保证在党。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相似文献   

3.
法治领导是相对于人治领导而言的。何谓法治和人治?在古今中外有着不同的内涵。但就其实质而言,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在治国方略上,主要依靠法律制度还是依靠道德;在政治制度上。是实行民主还是实行专制。体现在领导方面,就是主要依靠代表全国人民意志的宪法法律和科学的体制制度来进行领导。还是主要依靠领导者的意志、品德和才能,通过思想道德的修养教化来实施领导?正确的答案显然是前者。所以,人治还是法治,不仅是传统政治与现代政治的分水岭,是两种本质上对立的治国方略和政治制度.而且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领导理念、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  相似文献   

4.
张岩鸿 《领导之友》2014,(12):34-35
正《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不言而喻,国家的任何一项基本方略都必须靠人来实现,尤其要靠核心骨干力量。作为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的领导干部,在观念上树立法治思维、摒弃人治思想,在实践中善用法治方式、杜绝人治做派,对于法治中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实践,为领导科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现实条件。领导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在于挖掘法治能够满足领导科学理论需要的积极意义或有用性,法治对人治基础之上建构起来的领导科学理论体系的“整合”作用是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体的说,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  相似文献   

7.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对各级领导干部而言,也是一场领导方法与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特别是在矛盾多发的社会转型期,要解开繁难复杂的治理方程式,法治是最有效的一把钥匙。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法治意识淡薄,人治思想、长官意志严重,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凡事自己说了算,脑子里没有法律这根弦,"仍然痴  相似文献   

8.
《咨询与决策》2013,(12):17-21
法制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把法治湖北纳入“五个湖北”建设总体部署,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建设和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在我国以法治国进程中,如何加强宪法监督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加强宪法监督是为了保障宪法的有效实施,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途径。本丈就建设法治国家道路上宪法所处的地位以及以法治国与宪法监督制度的相互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是自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以来,对依法治国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实现路径的深化阐述和发展提升,更是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新目标的理论扩展和实施构想,必将成为我国法治史上的里程碑。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法治中国建设目标上,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法治既是国家治理的基本遵循,也是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1.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建设和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在我国以法治国进程中,如何加强宪法监督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加强宪法监督是为了保障宪法的有效实施,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途径。本文就建设法治国家道路上宪法所处的地位以及以法治国与宪法监督制度的相互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进程的日益深化,国家和社会的治理方式也发生了转变,正在由传统的人治方式转向现代的法治方式.当然,这一历史进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必将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反复曲折的演进过程.毋庸讳言,由于诸多原因,在我们现实的领导活动中,法治精神的贯彻仍有很大困难和阻力,仍有不少领导者还是习惯于或者倾向于人治,还有一些领导者比较喜欢和崇尚人治,我们在这里将此类现象统称为领导者的"人治偏好".领导者的"人治偏好"对我们的工作和事业有着极大的危害,在党中央突出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绝不可等闲视之,必须认真进行研究并采取有效对策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13.
在全面依法治国方针的推进过程中,相应的推进效果与广大领导干部之间关系密切。对于不同的领导干部而言,其执政方式和执政行为等会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产生十分直接的影响。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领导干部群体中还存在十分明显的长官意识和人治思想等,为数不少的领导干部存在法治意识较为淡薄的情况,进而导致执法不严、以言代法等各种不良情况的出现。为此,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过程中,还需要积极对领导干部进行引导和教育,以促进其从人治观念向法治观念的有效转变。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六大、十七大提出形成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标志着党的治国理政的基本思路的重要转变,这是一个从静态到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从平面到立体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论领导干部的法律信仰与依法行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佑文 《领导科学》2005,(14):34-35
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按照依法治国的要求,法律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应有普遍的权威,而掌管着国家最活跃、最具体的行政执法权的领导干部就要严格依法行政,防止权力滥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的违法行政行为却屡禁不止,使政府形象严重受损,其主要表现有:一是以言代法、以权压法。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最大、最顽固、最具有破坏性的障碍物就是崇拜权力、蔑视法律,主要表现为以言代法、以权压法。这无疑会对法律的公正实施造成不良影响。二是滥用职权、徇私枉法。权法关系倒置,法律权…  相似文献   

16.
<正>"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条古训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已流传了几千年,也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做出了全面部署,其中重要的内容就是强调中国的发展进步要靠法治,而非人治、权治,要通过形成管理制度化、监督常  相似文献   

17.
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对于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认为,法制思维的基本内涵即依法治国,要求国家干部在行使国家公权,实施社会管理时做到目的、权限、内容、手段、程序五个方面的合法。同时进一步指出,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需从加强法治教育培训、纳入用人考核机制、改善法治环境、强化社会监督四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并指出要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保证党确定依法治国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工作机制和程序。要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必然牵涉党的建设制度改革。2014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一世纪是领导观念急需转变的世纪,隐形领导成为了这场转变中最主要的转变新方向。通过系统领导,目标、价值愿景的共同营造,情景领导,道德领导等诸多途径,最终有效实现从传统领导到现代领导的隐形领导转变。  相似文献   

20.
杨雪冬 《决策》2015,(Z1):14
依法治国与改革开放是同步展开的,既是后者的重要内容和成就,也不断从改革开放中获得动力和支持。推动依法治国,既是对开放成果的法制化、制度化,也为进一步深化开放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和环境。依法治国是与改革开放伟大历程同步展开的,既是后者的重要内容和成就,也不断从改革开放中获得动力和支持。在全球化时代,"任何国家都不能在封闭条件下谋发展,也不能关起门来兴法治"。推动依法治国,既是对开放成果的法制化、制度化,也为进一步深化开放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在过去30多年的法治建设中,法治建设与对外开放的良性互动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越是开放的领域,法治建设的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