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群晖  曾莉莉 《社区》2011,(36):30-31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模式从平房大院居住转向高楼居住,单位或祖宅为中心的居住转向社会化小区的居住模式。防盗网、防盗门已把人们分隔成互不相识、互不联系的个体。居住者之间漠视、互不关心的现状已成为普遍现象;孤独的群居者,成了都市的普遍现实。  相似文献   

2.
谭雪娇  孙晓霞 《社区》2012,(9):29-30
现代社会,人们以个体为单位居住,相互不熟悉、不认识,孤独的群居者,就是他们的写照。居住者之间缺少交流,缺少互动,缺少支持,必然会产生孤独感、压抑感。这样的居住模式,剥夺了人们正常的情感需求,影响了安全感、幸福感的体验和获得,而与社会发展的目的—人类的高品质生活相违背。因此,社会呼唤社区心理学的干预,呼唤  相似文献   

3.
陈群晖  曾莉莉 《社区》2012,(6):29-30
现代社会,人们以个体为单位居住,相互不熟悉、不认识,孤独的群居者,就是他们的写照。居住者之间缺少交流,缺少互动,缺少支持,必然会产生孤独感、压抑感。这样的居住模式,剥夺了人们正常的情感需求,影响了安全感、幸福感的体验和获得,而与社会发展的目的——人类的高品质生活相违背。因此,社会呼唤社区心理学的干预,呼唤社会工作者走进社区,开展积极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居住模式是人们在一定时期内居住生活的行为方式。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由于受到不同的结构性条件(比如收入、教育、职业等)的制约,有着不同的居住方式。住宅在一定程度上是居住者对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交往对象和生活方式选择的反映,因此,阶层和居住模式之间的关系很早就为研究者所注意。本文主要介绍了太原市各个不同消费阶层的住房现状,并对不同阶层的居住模式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对太原市住宅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张仁玺 《社区》2004,(13):32-32
近些年来,人们的居住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方式也有了巨大改善,但问题却一直不断。一些居民不讲公德,严重影响了他人的生活,给社区居民带来了无尽的烦恼。由于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社区居民道德问题已成为中国民众关注的热点。在日常生活中,社区居民不讲公德的情形随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国家住房制度进一步改革,群众对居住建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分析人们居住模式,研究探讨建筑设计中需要改进的系列问题,以向社会提供更为满意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自十六世纪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始,二百多年间,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工商业大都市到处出现,经济生活重心越来越转向城市。城市化使原缺少活力的中世纪城市生机勃发,也使荒凉的山庄、海滩忽成嚣肆。在许多地方,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几乎成了可以互换的同义语。当前,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正方兴未艾地向前发展,大都市在第三世界国家中纷纷出现。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已超过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城市  相似文献   

8.
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大量农民转向城市就业、定居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城中村的问题说到底就是城市发展中缺乏前期的“疏导”予案,等问题累积大了,政府不得不支付更大的成本来解决。我们主张大中城市郊区农村的村委会可以主动为农民工朋友建立相对稳定的居住社区。一方面可以大大降低农民工居住的费用, 另一方面可以大幅度缓解城中村改造的压力。  相似文献   

9.
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建设过程中,农民由传统村落居住转向城市社区生活,居住空间转型推动了“上楼之后”民众日常生活的重塑,在形成稳定有序的秩序基础上,搬迁人口稳定脱贫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安置社区治理的新议题。本文基于对贵州省铜仁市跨区域搬迁安置社区的考察,指出该类社区的特殊性和治理难题,基于发展性视角,从生活秩序的生成与建构、保障与服务的加强、经济与能力的提升三个方面来分析社区治理的机制,并指出社区治理实践的限度,进而提出从制度与生活契合、多元共治格局以及由治理走向发展三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后续的社区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10.
王克诚 《社区》2004,(14):19-19
当代社会人们的住房条件越来越好,但人际关系越来越远,昔日是“远亲不如近邻”,如今是“近邻都是陌生人”,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互不相识,互不相干,互不言语,互不往来,这种状况与现代文明社会所提倡的新型人际关系极不协调。  相似文献   

11.
台湾在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特别是在解除戒严体制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他们所居住的社区,出现了所谓的社区总体营造。及至至今,台湾的社区总体营造可谓风生水起,对台湾的发展,特别是台湾人民的生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经济社会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台湾社区总体营造模式能成功实施并延续至今,这对于大陆地区所开展的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学习型社区呼唤社区图书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云 《社区》2004,(4):18-19
社区图书馆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成为社区居民终身学习的最佳场所。然而,在我国城市住宅建设中,社区图书馆建设却凤毛麟角,许多居民在享受了社区内幽雅的居住环境及齐备的生活服务设施的同时,无不感叹在社区内缺少一块“文化绿洲”。因此,创建学习型社区呼唤社区图书馆建设。  相似文献   

13.
《社区》2010,(1):8-10
社区是人们居住的空间,本应和谐宁静.但作为社会的一部分.社区生活中必然也会发生矛盾。学者们用一个词来指代这种矛盾.叫社区冲突。社区冲突有很多种——不同个体的,不同层面的;而社区组织间的矛盾冲突最引人注目.因为它不同于邻里间的纠纷,社区组织间的矛盾本质上是因“公权力”衍生出的矛盾.所以理应引起公众的注意。多年以来,说起社区冲突,往往离不开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三个角色,后来干脆被简称为社区内的“三方”关系。而通常“理顺”社会三方关系,成了社会管理层的工作重心。  相似文献   

14.
自工业革命以来的城市化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居住生活模式。文章对英国工业化伴随着城市化的过程中的人类集约式居住行为的发展进行了分析。从城市人口集聚、城市社会制度、城市生活方式以及城市形态发展的视角对集约式居在行为、空间、公共住宅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从居住行为的角度研究西方工业化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对于审视当今我国城市化发展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社区作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基础平台,社区的发展直接关乎到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传统的社区管理方式和水平已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亟需创新。新疆要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创新社区治理模式是必然途径。文章基于对乌鲁木齐市部分社区的调研,在新的思维模式和视角下,从理念、战略、技术、人才队伍四个维度思考,探索构建城市社区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孟谦 《社区》2014,(18):1-1
做社区工作的人,大都知道“百步亭”。多年以来,它是中国社区建设领域的一面旗帜。“百步亭”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是一处集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于一体的混合型社区。社区的开发始于20年前,随着一期—期新楼盘的落成,—批批居民的入住,如今居住人口已达14万人,是名副其实的“大社区”。但百步亭的名气之大,并非因其规模,而是其独树一帜的发展模式,简单说就是开发商不仅负责前期的工程建设,而且参与到后期的社区管理服务中,实践证明,后期的工作对社区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也因此有了百步亭“建设、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社区发展概念,被人们称为“百步亭模式’。  相似文献   

17.
M:你是怎么理解"居住改变生活"这句话?Z:生活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物质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等,住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居住直接影响着物质生活的质量;另一个是精神生活,通过居住,提高了物质生活水平,继而影响了我们的行为方式和我们的思维模式,最后沉淀为文化。所以居住改变生活,通过住房的改变,影响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也是几千年来中国人传统生活的一个理想得到了实现。  相似文献   

18.
许丽花 《社区》2014,(30):12-12
大数据的概念近两年被热炒,它以一种意想不到的速度渗透到我们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多样、海量、灵活、快速、复杂的特性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工作方法。社区,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综合群众基础机构,治理模式发生着微妙的转变。江苏省无锡市南长区南禅寺街道新江南花园社区正是在这种微妙中走着一条属于自己的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19.
老年人居住模式与主观福利的关系是家庭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基于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以代际居住距离为切入点,考察“亲子同住”、“分而不离”以及“既分又离”等居住模式对农村老年人主观福利的影响差异,同时进行影响异质性及影响路径的讨论与检验。研究发现:代际居住距离与农村老年人抑郁程度呈正“U”型关系,与生活满意度呈倒“U”型关系,“分而不离”的居住模式对老年人主观福利状况更具优势,尤其是女性、年龄相对较低和有一定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从影响途径看,“分而不离”的居住模式主要通过增加子女的经济支持、改善代际关系以及提高老年人的社会活动参与水平,从而促进老年人的主观福利。其中,代际关系的改善是“分而不离”居住模式提升老年人主观福利水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井文林 《社区》2011,(24):28
在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区柳树湾街道城西社区,每天都可以看到这样一番景象:清晨六七点钟,社区游园、小区健身广场等公共场所便人满为患,欢歌笑语,京剧表演、扇子舞、健身操、太极拳等文体娱乐齐上阵,呈现出一番热闹景象。城西社区地处淮安市区西郊,辖区内住户3100户,人口10300人,还有15个驻区企事业单位,社区群众分散居住在5个居民小区、10个生活大院,区内离退休职工1000多人,这些小区、大院大都处于半封闭状态,缺少文体设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