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回族文化是外来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产物,是内涵深刻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形式,反映着回回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活动的基本状况.本文所讨论的回族文化,主要指回族精神文化,涉及回族的价值观念、宗教、哲学、教育和社会道德等方面;试图探索回族文化行程以及伊斯兰文化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所处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回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不断与环境相适应的过程 ,它直接影响着回族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 ,而且在回族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回族亡人忌日仪式是回族宗教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能突出体现回族的地方性传统文化。亡人忌日仪式在回族群体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4.
回族社区法文化作为千百年来回族群众智慧的结晶,影响和规范着每一位回族成员的心理和行为,是回族群体共同意志的体现。从历史上回族社区的形成及其文化变迁,进一步分析和探讨回族社区法文化传统的渊源,可以看出回族社区法文化的独特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5.
四川回族教育的历史与现状马尚林,罗凉昭回族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回族人才的社会活动,是民族教育的一个方面,它自产生以来,对社会的进步,回族人才的造就都起到了不可抹灭的作用。四川是回族在散居区分布较多的省份,四川回族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由于回族特有的文化...  相似文献   

6.
云南回族家庭教育的传统与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教是回族先民们信奉的宗教,它先于回族的形成而存在和传播的状况,造成了伊斯兰文化与回族特性的亲和,形成了回族全民信教的现象。传统回族家庭教育的伊斯兰文化主流,既是这种亲和关系的结果,又是加剧亲和状态的原因。伴随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以培育宗教人格为主要目标的回族传统家庭教育,与现代文明的要求拉开了距离,步入了教育的误区。倡导“宗教文化与现代文化”并重的家庭教育的双重目标观,既基于伊斯兰教的基本原则,又着眼于回族长远的发展,逐步实现从传统的单一目标模式向双重目标模式转变,是回族家庭教育的基本走向。实现这一转变,既依赖于现代社会对宗教社会的认知、理解和宽容,又寄望于宗教社会对现代社会的接纳和宗教自身的调整与更新  相似文献   

7.
临夏在历史上曾是中国回族传统教育的中心之一,但时至今日,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临夏回族传统教育面临着一系列不适应回族社会发展的新问题,为此,临夏回族对传统教育形式进行了一系列适应性改革,使其既能发挥传统优势,实现回族文化的传承,又能担当起提高回族整体素质,增强和提高回族成员个体的社会适应和生存能力。  相似文献   

8.
地域性迁徙对新疆回族地域分布及文化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至民国时期,由于种种原因大量回族迁入新疆,这种地域性迁徙对新疆回族的社区分布、文化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新疆回族地域社区分布呈现的特点:“大分散、小集中”与“大分散、大集中”;新疆回族社区主要分布于乡村,城镇数量很少;新疆回族社区大都是围寺而居。伊斯兰文化与中华文化融会而成的回族文化是新疆回族文化的核心,但这两种文化背景在新疆回族流散生活中又与各迁徙地地域文化产生了各种形式的交融磨合,因而对这一群体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回族在中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即是回族建构国家认同的过程.作为秉持伊斯兰教信仰的民族,回族以主动调适和自觉融入的积极态度,吸收和承载了大量儒家传统文化,将两种文化融会贯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回族二元文化属性和认同.在伊斯兰文化与汉儒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中,回族群体和国家政权和谐互动,持续强化在汉文化环境中的国家认同和“中国人”身份意识,成功实现了两种文化的良性对接,历史变迁中,回族及其伊斯兰教不断朝着本土化和具有本土特色的民族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文化与社会性别的视角分析、透视宁夏同心县回族女童学校教育总体发展严重滞后的原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此可以看出回族传统文化、社会性别观念与性别角色定位是十分重要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1.
回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历史上伊斯兰文化对回族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回族又是在中华大地形成的一个少数民族,在其形成与发展中吸收和承载了大量中华传统文化,并经历了对中华传统文化到中华民族再到国家的高度认同过程。文化认同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崇尚统一"的中华文化价值体系被回族接受后指导着每个回族成员的思想行为。近现代以来,回族在反对分裂、抗击外敌入侵、维护国家统一、捍卫国家领土完整方面作出了应有贡献。这与历史上回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具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人类学角度对回族语言代码进行分析,在汉文化的宏观语境下,回族因为历史和文化原因而使用汉语。但在其语言中保留了部分阿拉伯语和波斯语成分,同时部分词汇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回族语言代码在文化内部认同与整合下,在异质的汉文化语境下不同族群之间互动、边界刻画作用下反映出独特的民族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3.
婚姻制度与族群意识和文化认同紧密关联.婚姻制度是族群和族群意识有意为之的结果,婚姻制度反过来又强化着族群意识和族群认同,族群在与外界的互动中构建族群文化.文化是族群的本质内容,文化认同是族群认同的核心和基础,没有文化就没有纯粹意义上的族群意识.以上观点是以回族婚姻制度为分析个案,通过对回族婚姻制度史的回顾和回族文化的结构论证而进行阐发的.  相似文献   

14.
回族民间剪纸,既体现着中国文化的特点,也保留着伊斯兰文化的元素。宁夏知名剪纸艺人、回族女教师阿依舍.井春霞的剪纸经历及其剪纸作品集中国文化与伊斯兰文化于一体,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丰富着回族民间剪纸及我国民间剪纸的种类,是我国民间剪纸艺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特征,使回族处在汉语文化的包围圈中,回族话也就不可避免地融入汉语的各个方言区中,基本表现形式是地异言殊;处在不同方言区的地异音殊的回族话中,却存在着一个表现民族语言特征的共性纽带,即异地同词现象。言殊和同词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地异言殊是回族以汉语为民族对内、对外交流的工具所决定的,异地同词则是为了寻找表现共同民族语言的支撑点。  相似文献   

16.
回族语言及其反映的民族认同心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族因历史和文化的原因而使用汉语 ,但在其语言中保留了部分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成份。同时 ,部分词汇受到了宗教的影响 ,从而体现出一种民族认同心理。  相似文献   

17.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评价中华文化是弘扬中华文化的前提。中华文化是5000年历史的积淀,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规范、审美趣味、创造才能、思维方式和理想追求。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尽管我们曾经否定中华文化,但中国人的精神依托,仍然固执地镶嵌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之中。在中国人身上,无论是生活方式、思维习惯,还是民族文化心理,几乎都能够同时找到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印记。  相似文献   

18.
回族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以伊斯兰文化为特征的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认同是其生存发展的基础。民国时期,随着西方近代国家意识在中国社会的传播和影响,回族社会的自我认同与国家认同意识亦显示出近代意义,积极参与国家经济文化建设和各种重大政治事务,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尤其在抗日卫国等救亡运动中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19.
回族武术是我国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文化底蕴。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3项少数民族武术,其主体内容均与回族有关。回族武术的形成有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留存状态和发展现状在其漫长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多元的文化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