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苗族"还傩愿"仪式是遗存在湘西苗族的一种宗教祭祀仪式。仪式中"踩阴阳""、踩八卦""、踩九洲"等舞步具有宗教指归性、生产生活的模拟性、娱乐性等特征。看似简单的舞步,却是一个个神秘的密码,能打开通向人与神、人与自然的神秘渠道,使天地人神之间形成一个巨大的、相互勾连的宇宙空间。  相似文献   

2.
《苗族巴岱信仰研究》是在对散佚于苗族东部方言区苗族巴岱信仰遗存状况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学、民族志等资料所作的一份宗教人类学研究成果。该书在剖析苗族巴岱信仰"源"与"流"的变迁过程中总结出一套有关苗族巴岱信仰发生、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其中有许多精彩的案例分析,显示出作者独特新颖的分析视角及不落窠臼的灵性思想火花。  相似文献   

3.
湘西腊尔山台地苗族宗教信仰从日常生活到相关的宗教祭祀活动都融进了道教文化因子,不论是住房中的神坛布置,还是宗教从业人员的服饰、法器、手诀,以及宗教活动中法坛的布局都体现了道教的教义教理。  相似文献   

4.
巴岱是湘西苗族(苗族东部方言区)对祭祀活动主持者的称呼,巴岱文化是指以巴岱作为承载者,包括所主持的仪式中的物质、制度、艺术、精神等方面的苗族文化总称。近年来学者们在巴岱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本文以学术史发展为线索,从巴岱文化的价值研究、仪式研究和艺术研究等方面对学术成果进行综述,并指出巴岱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焦丽锋 《民族论坛》2013,(4X):72-75
湘西腊尔山台地苗族宗教信仰从日常生活到相关的宗教祭祀活动都融进了道教文化因子,不论是住房中的神坛布置,还是宗教从业人员的服饰、法器、手诀,以及宗教活动中法坛的布局都体现了道教的教义教理。  相似文献   

6.
, 《民族论坛》2013,(4):52-53
正遗产发现地:邵阳市绥宁县绥宁苗族"四·八"姑娘节,又称"黑饭节""乌饭节""跳花跳月节",是苗族群众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群众性节庆活动之一,主要流传于以黄桑坪、寨市、关峡等乡镇为中心的绥宁县及周边的广大苗族地区。绥宁苗族"四·八"姑娘节相传源于宋代,是苗族人民为纪念用"黑饭"救兄而献身的杨金花而设定的一个纪念节日,最早只在苗族杨姓族群中流传,后来逐渐演变为苗族共同节日。绥宁县位于湘西南边陲,地处  相似文献   

7.
瑶族神符     
瑶族神符,是瑶族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瑶族的宗教活动中,往往是经文、咒诀、神符同时使用.缺一不可。我们知道,瑶族宗教的主要特征是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在瑶人的传统观念中,宇宙间的天界、阳间、地府、水府,是神秘的鬼神世界,它们主宰着人间的祸福,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六畜兴旺,是善神的保佑和恩赐;而各种灾害,人畜疾病、则是野神恶鬼作祟所造成的。对善神,瑶人举行“还愿”等隆重的祭礼仪式和在节日庆典中,谢恩祈祷。而对付野神恶鬼的刹手锏,就是神符。瑶人认为,神符具有很大的神威,可以镇妖、驱邪、斩鬼、救疾、护身、保宅,“驱邪外出,引福归堂”。  相似文献   

8.
壮族"隔魂"仪式试图通过借助女巫的神秘力量,将阴魂送回阴间,隔断其返回阳间的所有途径。从象征人类学视角出发,对壮族"隔魂"仪式进行解读,剖析仪式的内部结构,挖掘其中的深层隐喻与象征,透视隐藏其中的壮族人民的人观、神观和宇宙观。  相似文献   

9.
孙立生 《民族论坛》2012,(10):103-105
苗族的丧葬仪式是其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苗族的丧葬仪式,从中发现苗族丧葬仪式的教育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是显著的,人们可以从中学习本民族历史、宗教、习俗、神话、生产等知识,使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其情感抚慰功能减少了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缓解了人们悲伤、焦虑的心情;其社会整合功能加强了家族、宗族的凝聚力量,增强了以村落为地缘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建了新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0.
保持苗族文化的完整性,展现苗族辉煌灿烂的丰富文化,苗族特有的婚礼仪式,特有的婚姻制度,给人一种特殊的神秘感。在T村的考察,我们看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婚礼,衣着本身不彰显华丽,但是以我们外族人看来显得如此之美丽、艳丽,其苗族婚礼的热闹是其他民族所不能比拟的。本文就相识方式、初年订婚、婚前准备、嫁娶仪式及婚姻习俗五方面来探讨苗族婚俗,试图探究古时婚俗与现如今婚俗的不同之处,并达到宣传苗族神秘而庄重的婚礼礼俗。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五个话语叙述场将苗族椎牛祭祀活动中的上刀梯、踩铧口、椎牛三个仪式步骤进行了分析,并用文化人类学方法对其予以观照,试图从中探求其原始巫文化的本质与内涵。  相似文献   

12.
显圣物是神圣空间神圣性的自我表征和核心来源,湘西苗族祭“滚年”仪式中的三个神圣空间,其神圣属性源自不同的显圣物.仪式中神圣空间的生成及其神圣属性的强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万物有灵”观念、禁忌观念、巫术观念、祖灵观念等原始宗教观念的投射,其中,以祖灵观念的影响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祭“滚年”是湘西苗族自然崇拜的典型形态,也是湘西苗族祖先崇拜的隐蔽形式.  相似文献   

13.
正绺巾舞起源于远古时代,为湘西苗族举行椎牛、接龙、还傩愿等祭祀活动时苗法师跳的舞蹈。流传于湘西花垣、凤凰、吉首等苗族聚居区。作舞时,苗法师身穿红色法袍,头戴法帽,左手持法器——绺巾,右手握师公刀,先祭拜神灵祖先,然后随锣鼓起舞,其动作有"三拜""撒梅花""拜五云""拜将""飞巾""扬尘"等动作,舞姿庄重有力,柔中有刚。舞蹈功能是压邪、镇恶、灭害、除灾、谢神、还愿。  相似文献   

14.
中越边境县中学生流失现象相当严重。马关县A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苗族中学生流失率高达11.3%,苗族女生流失更为突出。除传统教育观念落后外,跨境婚及由此带来的早婚早育氛围、时间成本、交流障碍、教师魅力、"踩花山"负面影响等也是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学生流失率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正>还傩愿是以许愿还愿为基本形式,集驱鬼、禳除、祈福、娱神、娱人为一体,带有宗教戏剧表演性的宗教意识和信仰体系的宗教仪式。这种宗教傩仪式活动广泛流行于我国西南地区,特别是在湖南桑植县更具有普遍性。桑植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是一个自然风景奇特秀丽的山区县,澧水及澧水  相似文献   

16.
论《格萨尔》史诗的仪式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伟 《西藏研究》2009,(6):35-41
《格萨尔》史诗是一部描述居住在雪域高原的藏族先民远古部落时代的生活画卷,它展现的是一个复杂而神秘的世界。文章对最能表现这个世界的“仪式”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分析,认为“仪式”由原初的世俗上升到宗教,具有了宗教意味,其巫术内涵是文化与诗学的双重变奏。  相似文献   

17.
原生性宗教血缘和地缘小群体性的本质特点一般不会对外部环境构成重大冲击。然而,这却构成历来国家对其关注较少的原因之一,加上汉民族"严华夷之分"观念的影响,致使国家长期以来在治理层面上对其疏于管理。认识原始宗教的特点及演变过程中所影藏的危害地方社会稳定的潜在危险性,调整管理办法与条例,对减少民族地区的公共危害性,为国家安全提供预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由宗教文化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的学术专著《苗族巴岱信仰研究》,是吉首大学陆群教授20余年来对湘西苗族巴岱信仰考察研究的重要成果。"巴岱"(bax,deib)是苗族东部方言区对主持宗教活动的神职人员的称呼,"巴岱"信仰因其信仰活动的主持人称呼而命名。该信仰是苗族社会自发产生于原始社会并遗存于现代社会的各种原始宗教形式如图腾崇拜、灵魂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的总称。主要分布地域在今天的湘西自治州的凤凰  相似文献   

19.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每一民族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文化,苗族也是如此.而且苗族按照区域的划分还分为贵州苗族、湖南苗族以及云南苗族等,每一地区的苗族服饰、舞蹈以及其他习俗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将从贵州苗族舞蹈的审美特征、风格以及仪式舞蹈三方面展开论述,对贵州苗族的舞蹈与仪式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20.
<正> 城步苗族自古以来就能歌善舞,创造了颇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其中由巫祝举行祭祝仪式的傩歌傩舞广泛流传,尤其是苗族“庆鼓党”(苗语叫“打古堕”,又称鼓社祭、苗年大节、苗族丰收节等)活动规模最大,特色最浓,流传最广。据有关史料记载和老艺人记述:苗族“庆鼓堂”这一民间宗教性质的艺术活动历史悠久,自元代起开始盛行,清代同治《城步县志》追记乾隆年间“庆鼓堂”活动:“……苗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