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玲的“革命+恋爱”系列小说,深刻呈现了她此期创作探索的矛盾现象:努力表现时代“革命话语”,却不时遭遇潜在“性别话语”的干扰,导致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相背反。体现在:本意作为被改造者或受教育者塑造的女性形象,结果却高扬女性主体意识;多重叙述视角的交替运用凸显了作者的性别意识与性别立场;对“革命话语”的表现程度与情感态度也目性别意识与性剐立场的渗透而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矛盾现象。丁玲创作探索的得/失对日后女性解放与女性写作发展不无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钟代华的童诗创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聚焦于田园梦想童年形态,以乡土与自然中的童年情境为诗意审美的主要源泉;中期将艺术表现转向对儿童生命成长进程的关注,以孩子广阔的内宇宙的精神思想事件为进发诗情的主要原料;近期创作延续中期的关学追求,但思想意涵与表现容量都较此前有明显的扩展与深化。  相似文献   

3.
河南篆刻十年创作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继承汲取型的创作态度逐渐为借鉴出新型的创作态度所代替;比较单调的印风渐渐转向多样化。这表明创作意识趋向增强与成熟,向着更高的阶段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有以下值得关注的创作趋势;求新求变的创作追求将往更高的层次上推进;风格面目更趋丰富多样,清奇古拙乃是河南印风的主基调。  相似文献   

4.
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同样需要哲学思维的指点和哲学精神的关照。在纪录片的创作中,真实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纪实是对真实的本质反映;一部成功的纪录片,应当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应当是主观表达,客观纪录;表现与再现是对应于主观与客观的一对哲学命题。纪录片的真实性决定其在创作中必须要表现,而纪录片中的再现则是表现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5.
艺术整合力     
本文探讨了"艺术整合力"在作家创作中的重要意义,认为,"艺术整合力"在构思阶段表现为作家对意象、形象、细节、情节等的统摄与把握,使之成为形象系列和艺术整体;在创作过程中,则以技巧的形式──结构表现出来;"艺术整合力"与作为技巧层次的结构并不完全对峙。  相似文献   

6.
李清照《词论》的写作动因,主要在其历史责任感、创新精神和词学审美理想的张扬三方面。《词论》与李清照的创作对南宋词坛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其理论表现为音律平仄要求愈来愈严,“文雅”美境执著追求;其创作表现则在贯穿南宋一百多年的忧国伤怀悲怆之声,深幽曲婉的情致以及语言、造境、用典、铺叙等艺术手法方面  相似文献   

7.
南宋金陵怀古词的创作十分繁盛,其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词人对建康浓郁的六朝文化颇为认同;其二,建康在有关宋金和与战的重要政治事件中颇有关涉。南宋金陵怀古词可以分为四个创作时期,且表现出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1)南渡初期国破家亡的悲吟;(2)中兴时期英雄的自许与失落;(3)元人南下之际报国无门的自怨;(4)宋亡前后亡...  相似文献   

8.
文艺的大众化曾经是我国文艺创作中的独特现象,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确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在“左”的思潮推动下,“大众化”被作了简单的理解,导致所谓“大众化”的文艺作品缺乏生活质味。文艺的世俗化则是近 20 年来文艺发展的流向之一,这种流向与当代社会人的务实尚真观念和社会消费式文化潮流密切相关。文艺的世俗化表现在创作中是多了生活的原汁味和人情味。而在世俗化的流变过程中,也出现了一味表现“欲”、渲染“欲”的不良倾向  相似文献   

9.
儒家“思无邪”论与古代讽刺诗真美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的“思无邪”观,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创作和评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真美观的理论基础”、“真美标准的观照线”、“真美观嬗变的流向”三个方面揭示了“思无邪”论与中国古代讽刺诗真美观之间的关系;强调指出,既要看到“思无邪”束缚创作思想的负面影响,也要实事求是地评估“思无邪”审美观对中国古代讽刺待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辉英在创作现代长篇小说时,分别以历史性、现实性、哲理性的方式建构了《万宝山》《松花江上》《雾都》三部小说,表现出多元的创作面向与审美品质。《万宝山》是根据历史事件改编而成,在追求历史性的同时融入了作者的理想化虚构,表现出鲜明的民族主义倾向;《松花江上》再现了农村生活固有的复杂性,真实呈现了农村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的错综交葛,以及艰难复杂的斗争形势。《雾都》由农村转向城市、由农民转向市民,文本中的论述多于叙述,渗透着作者的人生感悟、经验,是一部理性化的哲理文本。小说表现的广度与深度,都为现代小说注入了别样的新质。  相似文献   

1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之所以对张爱玲的创作产生影响,主要原因是与张爱玲的期待视野相契舍,这种契合表现在三方面:首先,张爱玲早年生活体验不啻为一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典型案例;其次,张爱玲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接受是受时代思潮的影响;第三,张爱玲对精神分析学说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是女性获得独立、自由和平等的前提,这种意识在辛亥革命时期日益彰显和确立。主要表现为自强自立、独立自主的人格意识的觉醒;对自由平等的追求以及权利意识的增强;社会责任感意识的彰显等方面。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之所以在辛亥革命时期呈现多种深刻表现,是时代造就的结果,是社会的催化与女性自身解放诉求的结果,对当今女性的发展和生活道路的选择仍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晋察冀文艺的的生命感由文化教育引发出来,它表现为人文的纯粹与文化的不息;创造的内在知性与深广性;以及创作个体的向归与独异。而这一切本身就蕴含崇高感,虽然这仍是一种精神的崇高,但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这种崇高则主要的或直接的表现为人文的崇高与文艺的崇高。  相似文献   

14.
刘禹锡后期诗歌创作的基本倾向有较大的转变.境遇日安与国事日危,是其创作转向的主客观原因;静观时变与超然局外,是其创作转向的主要表现;而锋芒敛抑与气象老成,则是这种转向所促致的诗风及诗境的嬗变。他以间尽沧桑的目光,对朝廷中白云苍狗的变化冷眼旁观,因而此时的诗作较多地表现出的是一个深借世故者的阅历与识见。这种转向,是一种有意识的调整,一种受制于生存环境的迫不得已的抉择.  相似文献   

15.
关于第六代导演新作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探讨了第六代导演电影新作的主要特点与不足之处。作者认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新作显示出影坛新生代的创作活力和艺术个性,其特点主要是关注当下平民生活,注重表现人民大众的人性美、人情美;作品的电影感强,力求表现出创作者的艺术个性;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反映生活的深度不够,艺术处理未能很好地适应观众的审美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是小小说理论研究日益深化的时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小小说创作理论从单纯研究创作技法上升到研究创作规律;二是小小说名作家参与到小小说理论研究队伍中来;三是小小说理论批评对象从国内扩大到国外。这些研究对21世纪小小说的创作及理论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七言律诗綮端于六朝,唐初.沈期、宋之问完成了律体定型化、规范化的任务.宣告了七言律体的诞生,后经盛唐诸诗人的努力创作,把七言律推向成熟,至杜甫,则将七律的创作推向了顶峰、在唐代七言律体的发展中,王维是一位中间过渡性的人物。他的七律创作,既有对初唐七律应制诗风承袭的一面;同时,又有所创新与拓展。这种创新与拓展,本文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表现领域的扩大;二、极力塑造高远的诗歌意象;三、追求章法的变化。王维七言律的这些创新,突破了初唐七言律的格局,给予七言律体真正的文学生命,可谓是通向杜甫七律的一座桥梁,在唐代七律发展史上,有着不可忽略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散文集《潮水集》的跨文体写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史交融,作者建构了一个三维情感世界,使作品在文学与历史中穿行;二是均衡之美,表现在“叙事一抒情一叙事”和“议论一抒情一议论”两个创作模式上。  相似文献   

19.
郑律成出类拔萃的才华,主要表现在作曲方面。他所创作的音乐作品,有抒情颂歌、民族风格的抒情歌曲、进行曲风格的歌曲、合唱曲、儿童歌曲以及歌剧。郑律成音乐作品的特色可以概括为:形式多种多样,题材涉及面广;作曲手法丰富多彩,个性分外鲜明;致力于音乐的民族化与大众化  相似文献   

20.
长篇小说《洪水淹没我灵魂》系199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日本现代作家大江健三郎的一部力著。本文从文本样态、艺术视角、理念流向等几个侧面,论及了这部作品的得失。文章认为,对现代人类的精神危机,核问题、残疾人和暴力倾向等人类生存的重大主题的关注,是大江文学的核心;也是这位作家的创作个性与过人之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大江的创作标示着现代日本小说精神的某些本质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