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方论刊》2013,(3):150-152,F0003
簕杜鹃枝头春意闹。从目前深圳的"营改增"试点情况来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结构性减税效应正逐步显现。本期特刊以"营改增试点成效篇"为题,集中报道"营改增"以来在降低税负等方面的成效及各方反响。  相似文献   

2.
黄光炜  陈燕梅 《南方论刊》2012,(12):129-132,F0003
本期专辑以“深圳‘营改增’试点进行时”为题,全方位报道深圳市国税局“营改增”试点运行情况、扎实推进改革的做法等  相似文献   

3.
从2012年8月深圳启动“营改增”试点以来,作为“营改增”接收“大户”的福田区国税局,勇挑重担,紧锣密鼓筹备,充分预计困难,多管齐下,确保“营改增”顺利进行。该局结合“营改增”各行业特点,不断探索,多措并举,辖区“营改增”企业的税收征管和服务渐入佳境。  相似文献   

4.
9月24日,记者从深圳市国税局获悉:该局对现行的增值税、消费税税收优惠项目进行了重新梳理和明确,并据此更新了《深圳市国家税务局增值税、消费税税收优惠管理办法》,并在门户网站(www.szgs.gov.cn)发布《关于更新增值税、消费税税收优惠管理办法的公告》.此举标志着深圳纳税人密切关注的在"营改增"试点期间,纳税人原享受的营业税优惠政策需要过渡为增值税的税收优惠等多项问题得到解决;同时也意味着在国家税务总局的正确领导和深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深圳市国税局"营改增"各项相关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  相似文献   

5.
本期专辑以"深圳‘营改境’试点进行时"为题,全方位报道深圳市国税局"营改增"试点运行情况、扎实推进改革的做法等  相似文献   

6.
截止2012年12月17日,深圳市共有开业状态"营改增"纳税人78870户,其中交通运输业5188户,部分现代服务业73682户。经统计,深圳国税"营改增"纳税人本期共缴纳增值税税款5.82亿元,其中一般纳税人13449户缴纳税款4.76亿元,小规模纳税人57881户缴纳税款1.06亿元;按行业划分,交通运输业缴纳税款0.71亿元,部份现代服务业缴纳税款5.11亿元。据统计,"营改增"纳税人首月的准期申报率为95.85%,与其他纳税人的申报率基本持平。随着12月17日的结束,深圳市国税局"营改增"纳税人的首个申报期已顺利渡过,标志着深圳国税前期所进行的政策部署、纳税人征管档案接收、信息系统改造、纳税人培训等工作落实到位,效果明显。据介绍,在此期间,深圳国税涌现出了一些加班加点,默默奉献的先进集体及个人的事迹。本期专辑采撷了部分事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房地产企业“营改增”是大势所趋,在分析“营改增”前后税负变化时,从实务角度出发区分了“甲供材料”和“包工包料”两种不同模式下房地产企业“营改增”的变化,考虑了营业税在所得税前的抵税效应,综合分析其税负变化,创建模型进行分析,发现实行“营改增”对“甲供材料”模式更有利,减税效果更好,同时指出企业能够取得增值税可抵扣金额的成本比例是“营改增”在制定税率时重点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营业税改增值税(即"营改增")是一项重要的结构性减税措施,是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广东省所属的潮州市作为试点地区,改革一年多来认真贯彻执行"营改增"税收改革政策。潮州市的地方财政、产业结构、相关行业等方面都受到影响。通过抓好税务部门的征管工作、设立财政专项扶持资金、调整完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服务业"营改增"政策和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对策,谋求最佳的政策效应以促进潮州产业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潮州经济的新飞跃。  相似文献   

9.
"营改增"改增值税对高校财务管理具有一定的影响。文章从"营改增"的概念及现实意义入手,渐次分析了"营改增"后高校财务管理应面对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
高莉  李娟 《江淮论坛》2013,(6):97-100
本文从会计核算和税务问题两个方面,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深入分析了融资租赁公司在“营改增”后,会计核算及税负方面的一些变化及操作实务建议。  相似文献   

11.
经济乃税收之母,主体税种的征税重心必然会随着主导产业的转型而发生转移。我国增值税替代营业税的过程就是税制征税重心随主导产业的转移而变化的过程:1994年设计的增值税和营业税"两税并行"格局,是基于当时以第二产业为主,兼顾对第三产业征税的目的,也是符合当时实际征管条件的现实选择;2012年实施的"营改增"同样是适应平衡各产业税负和鼓励第三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同时,"营改增"后的增值税制度仍是一种过渡性的选择,不能完全满足对第三产业征税的需要,其复杂的税率结构、偏窄的进项抵扣范围和"第二产业特征"明显的征管制度有必要进一步改革。  相似文献   

12.
自2013年8月1日起,交通运输业、部分现代服务业的营业税改增值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建筑业"营改增"是大势所趋。本文通过对施工企业"营改增"前后企业现金流量变化的分析,指出该政策的实施,将会对建筑施工企业在建筑市场运行环境、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产生诸多影响。建筑施工企业应采取积极措施,以应对此项税制改革。  相似文献   

13.
“营改增”对地方财政收入造成了冲击,刺激地方政府举债。采用强度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2016年“营改增”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的影响,研究发现:“营改增”不仅会直接促进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的扩张,还会通过税收竞争、土地出让和支出竞争间接影响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且这种间接影响在不同的地区表现不同。另外,“营改增”对高水平转移支付地区的政府隐性债务规模扩张的促进作用更大。因此,深化我国财税制度改革、优化官员政绩评价体系以及规范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是严控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营改增”有助于现代服务业降低税负,扩大投资和做大做强。福建省应发挥财税政策的杠杆效用,利用“营改增”契机以推动通信、科技、旅游、数字化等现代服务业发展;通过制定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地方优惠措施进一步降低福建现代服务业企业税负;通过灵活运用财政资金以加强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引进高层次现代服务业人才、对消费型现代服务业补贴;通过成立市场化运作的现代服务业投资基金,以促进产融结合和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5.
7月25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自2012年8月1日起至年底,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由上海市分批扩大至北京市、天津市、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含宁波市)、福建省(含厦门市)、湖北省、广东省(含深圳市)等8个省(直辖市)。至此,深圳正式获批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以下简称“营改增试点”)。  相似文献   

16.
曹沥伟  周凯 《江淮论坛》2022,(3):82-89+193
文章基于国家实施的营改增的税费改革实践,从员工薪酬激励的视角,研究了营业税改增值税对文化产业类企业绩效的影响。实证研究上,文章将实施“营改增”的文化产业类企业作为处理组,选择未实施营改增的制造业企业作为对照组,利用PSM-DID方法,分析了“营改增”对员工薪酬激励作用,进而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营改增”提高了企业对员工薪酬的激励水平,从而提升了文化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以上实证分析,文章从降低税率、扩大税收抵扣范围、补全税收抵扣产业链、加强税收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曹沥伟  周凯 《江淮论坛》2022,(3):82-89+193
文章基于国家实施的营改增的税费改革实践,从员工薪酬激励的视角,研究了营业税改增值税对文化产业类企业绩效的影响。实证研究上,文章将实施“营改增”的文化产业类企业作为处理组,选择未实施营改增的制造业企业作为对照组,利用PSM-DID方法,分析了“营改增”对员工薪酬激励作用,进而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营改增”提高了企业对员工薪酬的激励水平,从而提升了文化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以上实证分析,文章从降低税率、扩大税收抵扣范围、补全税收抵扣产业链、加强税收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试点运行"营改增"后,服务业得到了发展,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发展迅速,经济结构得以改善,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但如何才能让减负最大化呢?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SWOT分析法从优势、劣势、机会和风险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适合安徽省中小微企业财税管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对部分现代服务业实施营业税改增值税("营改增")正是为这一目的而实施的,而这一措施既需要实践摸索,也需要理论佐证。本文提出的"双准特定要素模型"能为"营改增"提供政策启示。该模型指出,现代服务业都要经历要素禀赋、特定要素和"瓶颈"制约等不同阶段,其中转型升级的"瓶颈"期将不再依赖于劳动与资本的替代弹性,此时要素禀赋的变化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甚微,而税收政策能成为促进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及时识别服务业的转型阶段,为其发展实施特定税收政策。  相似文献   

20.
国内外关于增值税收入按照生产地原则划分还是消费地原则划分的讨论中尚缺乏结合“营改增”的研究。基于转移指数的增值税省际转移事实和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分析“营改增”前后生产地原则下和消费地原则下地方财力不均等问题的结果表明,生产地原则下带来的增值税跨区域流动利好于发达省份,表现出一定的亲富特征,加剧地方财力不均等;且通过比较发现,“营改增”后生产地原则下的地方财力不均等现象比“营改增”前更加突出,相对而言,消费地原则下对地方财力均等的影响则更为温和。缓解地方财力不均等进而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应切实控制地方财力不均等问题,打好经济政策和税收政策两张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