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宿州市埇桥区的2005年和2010年Landsat-5 TM影像、2015年的Landsat-8 OLI影像为数据源,利用ENVI软件对其进行预处理、裁剪等工作,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将宿州市埇桥区主要分为建筑用地、耕地、林业用地、水体4类,并通过建立感兴趣区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监督分类,通过总体分类精度和Kappa系数对不同监督分类方法评价和对比分析,获取最适宜宿州市土地利用的遥感分类方法,得出这3个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数据.结果表明:2005-2015这10年来,宿州市埇桥区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和林业用地所占全区面积比例较大;建设用地呈现明显增长趋势,而耕地、林业用地则大面积减少.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呼和浩特市1996-2008年城市化水平数据与土地利用数据的调查,分析城市化发展水平与土地利用类型相关关系,可以看到呼和浩特市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会引起各类土地利用的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耕地和牧草地面积呈现下降趋势,林地、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呈现上升趋势.除此之外,城市化水平每增加一个单位对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飞虎  彭慧 《兰州学刊》2008,(4):69-71,137
文章首先分析了北京市快速发展的1993-2005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发现数量的变化主要是耕地、牧草地面积的大幅减少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的显著增加,持续减少的耕地和持续增加的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土地利用动态均较为显著,但在不同时段有一定差异。在此基础上,文章选取了一些社会经济统计变量,建立了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体系,并利用因子分析方法确定了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条件改善;其次是劳动就业,明确了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经济规模扩大及产业结构优化、就业结构演进及生活条件改善直接推动着以耕地为代表的农用地减少、建设用地增加。  相似文献   

4.
黑河流域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动态预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黑河流域土地利用状况,运用非线性动态模型,预测未来黑河流域人口承载力变化情况。根据研究结果,提出调整各类土地利用面积、保护耕地、控制建设用地、促进土地集约使用、有效增加土地面积,从而增加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根据2000年和2005年石棉县、泸定县遥感影像数据,研究在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胁迫下大渡河中游地区石棉和泸定两县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结果发现,五年来大渡河中游地区土地利用的变化规律是呈带状变化,变化区域主要沿大渡河流域两岸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大型水电工程的修建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通过马尔可夫模型预测至未来十五年间该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是以耕地、园地、未利用地的减少和水域、林地、牧草地和建设用地的增加。耕地大量减少会引发区域粮食安全问题,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构建及对浙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高效集约利用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近年来土地问题研究热点之一。在总结土地利用效率评价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土地利用效率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根据国土和统计部门的数据口径,选取土地总体利用效率、耕地利用效率、工业用地效率、建设用地效率和交通用地效率等五个方面的9项指标,对各省、市区域土地利用效率作横向比较,重点分析浙江省的土地利用效率情况。  相似文献   

7.
广西城市化发展中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角度来看,目前广西城市化发展中的土地利用存在以下问题:城镇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人均占地面积偏大,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低;城市土地空间结构失衡;土地收益分配欠公允。因此,为实现城市化发展中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广西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科学规划,结合市场机制优化土地配置;严格保护耕地,确保区域内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加强对农民权益的保护;优化土地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地区乡村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城镇化地区乡村土地利用效益,以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的广州市为例,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3个角度共选取9个指标构建乡村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协调度模型,定量评价广州乡村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结果表明,2003~2011年以来,广州市乡村土地利用效益协调度由极不协调向高度协调演变,其中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增长最快,乡村土地利用正经历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转变;但土地利用社会效益增长缓慢,土地利用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提升尚未同步转化为社会效益,影响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广西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用地转化为非农建设用地,以及工业化带来的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使得广西土地资源面临耕地资源数量减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土地资源生态功能变弱,耕地质量及产出下降;城市土地空间结构失衡;城市用地供需矛盾加剧;土地产权变动加速,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等问题。因此,广西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安全可从以下三方面考虑:加强耕地保护,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生态功能;科学规划结合市场机制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加强对失地农民的权益保护,保障社会安全。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是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内容,对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和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邯郸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特征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不确定性、复杂性等特点,采用区间数多目标规划模型对邯郸市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构建区间数单目标规划模型以确定每个约束目标的希望水平及容忍限,构建辅助模型平衡每个约束目标的规划值,得出各类用地调整后的优化面积,以及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合理用水量,为邯郸市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王贝 《学术探索》2011,(2):64-67
应用2000年-2009年度的数据,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建设用地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短期内出现偏离时,建设用地将以83.5%的比率在1年之内得到调整;(2)经济增长是建设用地变化的Granger原因,但反向因果关系被拒绝;(3)对于经济增长的正向冲击,建设用地反应强烈,而经济增长对于建设用地的正向冲击则反应较弱。  相似文献   

12.
京津冀地区多年来一直是水资源匮乏的区域,近年来随着"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落实,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因此,系统研究京津冀地区的干旱情况,精确预测和评估旱情发生的规律和危害,可为区域水资源调控和相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对未来农业用水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基于2000-2016年5-10月份MODIS NDVI和LST月数据,利用TVDI模型对京津冀地区进行干旱监测,探讨其干旱的时空分布,在此基础上,结合MCD12Q1 Land cover type2土地覆盖数据的马里兰分类方案,将土地覆盖分类修改合并为两大类:农用地和非农用地,作为提取农用地TVDI的底图,并进一步分析农用地受灾的情况。结果表明:2013年之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提出对京津冀农用地影响非常大,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农用地干旱面积增加。  相似文献   

13.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不能简称为集体土地使用权 ,权利主体包括农民个人、土地所属集体社区以外的组织 ,权利客体为乡村非农建设用地 ;其取得方式主要有批划、买卖、初始登记和继承 ;权利人对于建设用地可以占有、使用、收益 ,其中的使用权应包含权利转让权、权利投资权和抵押设定权 ,作为用益权 ,权利人就享有物上请求权 ;其终止原因有土地灭失、放弃、权利人死亡、期限届满、国家征用等。法律不应当严格禁止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进入市场流转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的推进带来了市场行为、行政行为对中国农村的日渐渗透以及农村各类土地纠纷的日益增多与频发。案例分析表明,农村土地纠纷的处置更多受到乡村既有社会秩序的制约,农民个体的行为选择也更多取决于其所最为认同的秩序基础及其所处的社会关联。“赢官司不打”,一方面反映出行政逻辑对法治逻辑的侵蚀破坏了法治在农民眼中的权威性、公正性和严肃性,目前正式法律途径对土地财产权的保护不完全也限制了农民的行为选择;另一方面也说明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农村社会治理不能完全寄托于法治化建设。应培育一种基于法治逻辑的新秩序,并与基于社会关联的既有乡村秩序相匹配、相融合,共同发挥作用,实现多元协同的农村社会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土地征收改革模式主要有"政府主导"驱动和"民众诉求"推动两种。温州"民众诉求"推动的土地征收改革模式,其典型特点是政府回应征地群众的"民生诉求"问题,通过"三分三改"给予农民"携土地资源用益物权"入城的市民身份,并创造农民可以"自由择业"的"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工则工"的经济环境,使得被征地农民生活"有依靠"、工作"有奔头"。从温州征地模式的成功经验来看,"民众诉求"推动的土地征收改革模式,本质是"民众诉求"推动与政府"回应改革",具有民主性、回应性、责任性特征,有利于化解城市建设社会风险和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东北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与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资源承载力是区域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的重要指标。东北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质量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土地资源承载力及人地关系现状不容乐观。东北地区农民市民化能够从根本上缓解人地关系矛盾,有利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土地资源优势转化为农业经济效益优势,改善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生态环境。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长远和战略高度认识东北区域人地关系的重要意义;以农村城市化为动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以土地流转制度创新为基础,解除农民市民化的瓶颈约束;以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为依托,保证农民市民化的稳定性与持续性;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在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努力构建东北地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17.
合村并居涉及集体土地的征用、土地整理、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管理及农地承包经营等各项重要法律制度,是中国农村以土地资源为核心的集体财产权制度的重大变革。打破传统法经济学效率唯一论,运用效率与公平两大价值目标对该制度变迁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在合村并居的不同发展阶段,必须为集体所有权制度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即寻找效率与公平的最佳结合点,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城中村、城边村的改造必须强调土地征用的合理补偿,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强村、大企业主导的村庄兼并必须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干预相结合,使各方集体资产得到平等对待;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背景下的村庄联合须以最小的公平损失换取最大的效率为原则,提高社区集体资产整体运作效率优先,兼顾社区公共资源的均等分配。  相似文献   

18.
农村土地征收中的利益冲突及补偿机制和政策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伴随我国经济建设和城镇化水平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与此同时,农村土地征收中的利益矛盾和冲突也不断加剧,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从本质上说,现行农村土地征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都是缘于与土地征收相关的各方主体的利益之争。在土地征收的各方利益主体的博弈中,国家和广大农民是最大的利益受损者,不仅对国家的长远和战略利益构成严重威胁,也极大地侵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对此,必须深入研究农村土地征收中的利益矛盾和冲突,深化征地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征地补偿机制,以切实保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确保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中地理科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面临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如实践应用能力不足、信息化技术不够、考编制难度加大、就业面相对狭窄等。根据滁州学院的办学方向和转型发展需求,结合地信学院在“3S”和现代测绘技术方面的优势,将地理科学专业定位于“土地整治工程”方向。文章围绕这一发展方向,从专业建设思路和规划、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教师培养和提升措施、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搭建等方面,探索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