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9 毫秒
1.
<正> 对句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修辞手段。它植根于古汉语的特点,具有整齐匀称的艺术美,在中国古代,长时期来被广泛运用于诗、文、辞赋等各体作品中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要了解、研究中国古代作品的语言美,对句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日本著名汉学家古田敬一教授所著《中国文学的对句艺术》一书,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对句艺术,作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全书上半部分就对句的原理、分类、评价等问题,作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和概括;下半部分别对诗歌、散文、骈文中的对句艺术,结合大量实例,作了细致的分析。全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又有较深的理论概括,无疑是一部学术价值很高的专著。  相似文献   

2.
同性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文学作品中多有反映,《玉台新咏》也收录了涉及同性恋的诗歌,涉及的都是男性同性恋,在吟咏模式、情感展现上虽较异性恋题材简单,但是有其独特性。这类诗歌收录于文学总集中,显示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对同性恋现象的包容和理解。  相似文献   

3.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孔子极为重视论《诗》,在全面概括它的文学特性的同时,还特别强调它的社会政治教化作用,这实际上是其奉行的中庸的哲学思想在《诗》论上的体现。它首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先河,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第一个文学理论家的孔子,在对《诗》的理解与评价过程中充满着一种从实用到艺术,从功利到文本的二元对立性:一方面,认同诗言志的现实,另一方面他又极力肯定诗的“缘情”作用。前者是他顺应时代风气的表现,后者是他对诗歌的真实理解。但是在选诗与评诗的标准上,他还是以缘情与艺术性为上:首先,孔子是极力肯定诗的“缘情”作用,并把诗歌的抒情性置于首位的,应该说,这是孔子文体觉醒的最突出标志;其次,是以艺术成就的高低为准而不管其社会影响和地位。兴、观、群、怨的提出,标志着孔子对包括各种功能在内的诗歌文体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即把诗歌从文体性质(抒情性)到功能特征(反映社会和情感)以及创作心理(不平则鸣)都交代得非常清楚,时至今日的诗学体系建设也没有超出这个框架范畴。孔子文学艺术思想的出现,不但标志着中国本体论批评的觉醒与建立,而且还对中国诗学的发展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艺术渊源上对戴望舒的著名诗篇《雨巷》进行探讨。《雨巷》的成功与诗人坚实的中西文化的积累密切相关。文章从主题的朦胧性和诗歌的音乐性两个方面阐述了《雨巷》对法国象征主义的借鉴,并且从诗歌的立意、形象、韵律等处探求了《雨巷》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继承,而这两者的有机融合乃是戴望舒的独特性之所在。在论述过程中,兼对以往一些有关《雨巷》的评论略加辨析。  相似文献   

6.
《王维诗歌接受史研究》是中国古代作家接受史研究的一部力作,不仅填补了王维研究领域内的学术空白,深化了对王维及其诗歌艺术的研究.更以其“接受史论”的特色,在同类著作中别开生面,提升了古代文学接受史研究的学术品格.  相似文献   

7.
就现有资料而言,先秦时期较早的诗歌鉴赏者是季札。季札的诗歌鉴赏是诗乐结合,只谈对作品的笼统感受。季札之后的诗歌鉴赏代表者是孔子。孔子的诗歌鉴赏具有摘句鉴赏和整篇鉴赏两种形式和概括诗之主题、揭示诗之情感、表达读诗感受三个特点。孔子之后的诗歌鉴赏代表者是孟子。孟子的诗歌鉴赏形式与孔子的相同,但其在鉴赏实践中具有阐述鉴赏理论、引用他人的鉴赏材料、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诗意等特点。从季札诗歌鉴赏到孔子诗歌鉴赏再到孟子诗歌鉴赏,大致反映了先秦诗歌鉴赏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8.
孔子对《诗经》的评论成为汉学家探究其诗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维度。刘若愚、海伦娜、雷蒙德·道森认为孔子对《诗经》的评论具有很强的实用目的;费威廉认为孔子提出的"文质"问题影响了中国文学批评;范佐伦动态地梳理了孔子论《诗经》的三个阶段;柯马丁探析了上博简《孔子诗论》中孔子对《诗经》的评价与讨论;格雷厄姆·桑德斯认为孔子论《诗经》体现出儒家的"诗歌能力"观。汉学家们大都认为孔子所重视的是诗歌的实用功能。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的诗歌理论著作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美学思想。研究古代诗论中的美学思想,对于今天的诗歌理论研究和诗歌创作,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拟就其中的几个主要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任情率真的审美理想中国古代诗论很重视诗歌言情的特征,认为诗歌必须表现诗人的情感,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在孔子那里,已经认识到诗歌具有一定的情感因素。《毛诗序》中就明确指出诗歌是情  相似文献   

10.
《论语》中有孔子关于文学的大量的阐释思想,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孔子关于文学批评的首要的和基础的观点。孔子提出了“文质论”、“尽善尽美”说,多次论及《诗经》诗歌的内容和乐曲的艺术特点,并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是以“和为贵”作为价值目标的。在《尚书》中提出要“协和万邦”,把“和”作为“天的意志”,即最高的原则。从《诗经》之中也可以看出“合奏、和乐”的思想。儒家尊者孔子,也以自己的博学,拓展了“以和为美”的理论。孔子谈美,论诗,品音乐,其侧重点均不在艺术本身,而是在于艺术的社会价值。孔予非常重视音乐与诗歌对人的道德、情操、人格修养的社会作用。孔子认为,音乐与诗歌才是最美的,才最适合于礼教与乐教..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系有一个重要的命题,那就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因为孔子的教育是“立人”的教育而不是纯粹的知识与技术的传授,所以他把育人的中心放在了人的心灵和生存方式上.  相似文献   

12.
吟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对古代诗歌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善于“打腹稿”,从《诗经》开始,吟诵便对诗歌发展有重要影响.魏晋以降,更加注重音节和用韵.在吟诵中,确定了中国古典诗歌重抒情,讲声律,有规则,多短篇的特点,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格律诗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为了重新认识孔子诗学理论,将出土文献上博简《孔子诗论》与传世文献《说苑》对比分析。分析认为,《说苑》引《诗》内容与传统理解中的孔子诗学理论相和,而从上博简《孔子诗论》中可以看出,孔子对诗的解读虽然有其实用性、功利性的一面,但更重要的是从诗本身的意旨出发,揭示诗的文学艺术特质和诗人自身的情感抒发。从《孔子诗论》到《说苑》引《诗》,诗的教育功能与诗的艺术功能并重发展为偏重于对诗的教育功能阐发,对《诗》解释路径的发展趋势是清晰的。  相似文献   

14.
吴皋是元代临川著名诗人 ,有《吾吾类稿》三卷传世 ,但历代治文学史者对吴皋诗歌缺乏深入的研究 .文章比较系统地研究吴皋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对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对临川古代文化和文学的研究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对于汉语古典诗歌语法的研究 ,王力先生首开其端 ,其《汉语诗律学》堪称开山之作 ,在中国古典诗歌研究史上具有不可取代的特殊意义。其后 ,《唐诗语言研究》、《唐诗的魅力》等分别以语言学和文学为学术背景 ,对近体诗句法现象和句法特点作了进一步的发掘。从纵向看 ,汉语古典诗歌句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前代无法比拟的成绩 ;从横向看 ,与其他领域比较 ,汉语古典诗歌的句法研究仍显得相当冷落 ,仍是个值得开拓的领域  相似文献   

16.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中国古代文学就是古代汉语的艺术,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学性”与古代汉语的“诗性”之间具有深层的联系,但对于这一问题我们现在研究得还非常不够。把中国古代文学翻译成现代汉语作为一种文学行为里面包含着很深的对于语言“诗性”的误解。《关雎》的文学价值就存在于它具体的语言之中,改变其语言形态就是改变其文学性,所以《关雎》是不能翻译的。《关雎》的不能翻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关雎》可以作多种解读,而翻译实际上消解了《关雎》的复杂性、多义性以及开放性;第二,《关雎》在语言上的形式美没法翻译;第三,《关雎》的“意境”没法翻译。现实的把《关雎》翻译成现代汉语,在理论上经不起深入追问。翻译本质上是对原作的一种解读和欣赏,而不能替代原作。本文通过追问《关雎》为什么不能“今译”而追问中国古代文学的语言性。  相似文献   

17.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亦名《焦仲卿妻》,后人多取诗的首句代名,即:《孔雀东南飞》。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孔雀东南飞》是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是古代民间叙事诗中最伟大的诗篇之一,它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以往受资料的限制,学术界一直认为孔子诗学是一种政教性的诗学,忽视了孔子强调诗歌还有言情的一面。结合上海博物馆馆藏竹简《孔子诗论》,本文将孔子诗论的核心归纳为两点:政教功能和抒情功能。政教功能主要包括"诗无吝志"、"思无邪"、"尊德重民"等方面,抒情功能指孔子论诗常常将诗歌中的情感与人的性情联系起来,认为诗歌是人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孔子诗论中的政教功能和抒情功能是相互联系、彼此渗透的,二者不可截然分开。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认为,霍普金斯的创作风格突破了十九世纪末那种空泛靡丽的传统,体现了二十世纪现代诗歌的艺术特点,为二十世纪初一些致力于诗歌革新的年轻一代诗人提供了诗歌艺术创作的新模式。本文着重论述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艺术特点和贡献,探讨了他的诗歌晦涩难懂的原因;同时与中国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进行了比较。文章还对他的代表作长诗《德意志号沉没记》作了评析。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 ,古典诗歌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学习古代文学 ,分析和掌握优秀的古典诗歌作品 ,会加深我们的文学修养 ,丰富美感 ,提高艺术鉴赏能力。那么 ,怎样欣赏诗歌的意境美呢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术语。《老子》“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庄子》“天地有大美不言”等艺术思想 ,其追求弦外之音 ,像外之意的美学特征 ,已与今之“意境”内涵相近。意境一语最早出自托名王昌龄所撰《诗格》。王昌龄提出诗有物境、情境、意境三境 ,意境意味着“亦张于意而思之于心 ,则得其真矣”。这主要是指诗歌艺术形象所表现的内心感受 ,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