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论明清之际士人群体对西方科技的态度及历史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之际处于社会转换中的中国知识群体,虽然对传入的西方科技抱有某种包容心态,但由于民族文化中心主义对西学的惰性同化作用,以及知识群体对待事物的功利性的政治与道德趋向,他们把西方科技仅仅定位在对儒学价值观的操作性手段的补充意义上,无法体认和借鉴吸收西方科技背后深刻的文明内涵,致使中国社会错失了一次文化与社会转型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2.
明清之际 ,以天主教传教士为媒介 ,中西文化实现了第一次正式的接触与交流 ,西方的天主教与科技文化相继传入中国。利玛窦提出的天主教儒学化理论在这次中西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对西学顺利进入中国和中国士大夫最终接纳西学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对利玛窦天主教儒学化理论及其在此次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影响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3.
艾儒略与明清之际西方教育的导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 言1 6世纪中叶以后 ,欧洲天主教传教士、特别是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 (以下简称耶稣会士 )来华 ,由此而引起了明清之际中西两大异质异构的文化在历史上的直接交汇 ;而且 ,这一过程延续到清初康熙朝 ,从而形成了学术界习称的第一波“西学东渐”的浪潮。伴随着这一浪潮 ,西方教育也作为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被导入中国 ,在此过程中艾儒略 (J.Aleni)等耶稣会士作出了无可取代的贡献。本文以艾儒略所著《西学凡》、《职方外纪》等书为中心来探讨明清之际西方耶稣会教育的导入及其意义 ,以期对这一时期耶稣会士的文化教育导入活…  相似文献   

4.
明清之际中国社会已经呈现了近代化转换的种种表现 ,转换的夭折在于缺乏转换的充分条件 ,尤其是理性主义的缺位 ,使中国缺乏转换的文化支撑点 ,传入的西方科技文明被中国传统所同化 ,科技进步而造成的社会转化终于未能够在中国发生  相似文献   

5.
文化史上的所谓近代化,指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走出中古而发展成为近代形态文化的历程。论者多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中国文化近代化进程的始点,更进而认为若无西方社会与文化的冲击,中国文化断无近代化的可能。这种观点似乎有部分真实性。但是,我们如果把考察问题的视野放得远一些,则不难发现早在明清之际(公元17世纪)中国文化即已开始其形  相似文献   

6.
论列强对晚清军事教育近代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华 《社会科学》2004,(10):101-108
19世纪 6 0年代 ,中国开始了军事教育的近代化历程。因自身近代知识的严重匮乏 ,中国的军事教育不得不始终借助西方列强的力量。西方列强在为中国带来先进的军事教育知识和理论的同时 ,也不断加强对中国军事教育主导权的争夺 ,并对中国的军事教育近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汉文化圈中所谓的"西学",大致包括了两部分的内容:一是西方人在中国或东亚地区用中文介绍的西方学问;二是中国或东亚学者所理解和认识的关于西方的学问。本文主要叙述近百年来关于明清之际汉文西书新史料发现与整理的实况,并就整理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作简要的评论,提出作者关于如何进行明清之际汉文西书整理的粗浅看法,进而从学术史编纂的角度,提示了新史料的发现与整理,对于重写明清以来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不仅在明清时代向日本传播西学,促进日本近代科学的发展,而且在鸦片战争后大规模地向日本传播近代欧美科学文化、政治制度方面的知识和我国学者相关的研究成果.这些新知识、新思想大大促进了日本近代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对开国倒幕和明治维新产生过积极的影响,推动了日本近代化的启动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 中西交通史,研究的是中华民族同西方各民族物质、文化交流发生和发展的历史。“中西交通史”一辞,最早出现于本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前此,关于中西关系方面的研究,命名是相当混乱的。直到三十年代初,张星烺、向达正式提出“中西交通史”的概念,作为一种专门史,研究上自秦汉,下迄明清的中西关系,包括中国古代文明对西方世界的影响、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先后传入中国及对中国社会生活的作用、中国边疆地区同西方联系的孔道的地理形势、交通路线、民族及其文化与历史、中西间的使者往来和文化商业关系,等等,中西交通史遂逐渐为学术界承认。这里需要加以说明的  相似文献   

10.
<正> 王夫之对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并不是无动于衷的。他如何看待当时的西学?他的思想究竟与西学有着怎样的联系?本文拟就此作一些分析。(一)对于当时传入中国的西方科学技术,王夫之基本上持肯定态度。他称赞“西洋历家”的“远镜质测之法”,认为这是“西夷之可取者”(《思问录·外篇》)。“质测”即实测,以自然界的实际事物为对象。王夫之肯定西学之“质测”,一下子就抓住了西方科技里的近代因素——实证精神,表现出大思想家的锐利目光。  相似文献   

11.
在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中国应向何处去、走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成为无数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梦想。近代中国经历了器物、制度和文化的学习历程,但都没有触及现代化的本质维度。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苦闷彷徨的国人带来了新的希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现代化互为联结成为历史性实践的重要课题,中国共产党成为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带领全国人民历经磨难开辟了现代化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从模仿到突破,从改革到创新,中国共产党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正以新的文明形态冉冉升起在东方的地平线上,不仅为解决自身发展难题也为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百年屈辱到伟大复兴的历史跨越。  相似文献   

12.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是一种以个人为本位的哲学思潮,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以来,在“五四”运动时期,它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反对封建旧制度、旧化的思想武器,70年代末至肋年代初,它成为流行于中国青年一代中最时髦的哲学,现阶段,它又为我们克服现代工业社会,技术理性主宰一切所造成的种种弊端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是中国现代小说学走向成熟的百年。它的成因是:由唐至清,中国古典小说成熟了,明清评点派小说学应运而生,这是先期准备;20世纪之初,中国小说的“俗”性已经确立,有助于小说学融入时代、靠向民众;大时代,大话题,大手笔,催生了小说学大学问;中西文化大交汇,为中国小说学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机缘。  相似文献   

14.
16-18世纪是"西学东渐"时期,这种"西学东渐"促成了中日传统价值观念的演变,表现为中日两国社会出现了"东西之争";中日两国传统价值观念在演变中有其重大的异同点;对于东方国家从被迫移植西方文化的近代化转向自主探索本国特色的现代化来说,探讨这一问题很有现实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现代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向人们表明:现代科学特别是技术的应用与其应有价值发生了背离。西方思想家们对技术理性的批判实质上是对科技异化的批判。面对科学技术与价值的背离,需要为科技发展提供合理的价值取向,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过程中坚持遵循利益原则和公正原则的尺度,达到最大限度为全人类谋求福祉的目的。中国要想避免科学技术的不利影响,就需要把西方文明中的科学与民主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整合起来,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特色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既始终强调我国要大胆借鉴西方科学、技术、管理、精神和艺术中有益的先进文化.也清醒认识到引进西方文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的精神污染。当前,从历史文献、认识论和方法论等层面梳理、概括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时期吸收借鉴与批判抵制西方文化的具体内容、方针、立足点、途径,对我国早日实现文化复兴具有重要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7.
郑军 《北方论丛》2005,3(3):90-94
在明朝末年,由于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西学东渐的影响,中国古代科学开始了向近代化转变的历程.但是,由于明清鼎革导致了政权更迭,由此所造成的一系列后果成为中国传统科学近代化进程中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日本近代化的思想来源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动日本走向近代化的动力 ,在思想来源方面 ,主要有两个学派 :一个是1 8世纪晚期的“江户经世学派” ,另一个是 1 9世纪前期的“兰学启蒙学派” ,他们的作用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19.
近代以来,西方传教士通过创办慈善救助事业以实现其传教之目的。传教士在华创办的医疗、慈幼、灾荒赈济等慈善救助事业广泛地践行了西方社会先进的施救理念与模式,为中国社会救助实践树立了新的榜样。在中西救助实践的比照下,中国社会救助事业逐渐开启了学习西方,扬弃传统的近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