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山水诗的界定,可从量上规定山水诗的外部特征,从质上规定山水诗的特定内涵。量化统计唐前山水诗歌的分布。结合唐前山水诗分布列表,对唐前山水诗的概况做量化分析,总结唐前山水诗嬗变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在唐前山水诗的嬗变中,有一个较明显的变化,那就是理消情长,山水诗逐步摆脱玄理,进入到表现山水的美好清音和抒写主体性灵之中。东晋山水诗理语入景语,以理遣情。南朝宋山水诗玄理渐隐,性情日长。齐梁陈山水诗玄风已逝,融情于景。  相似文献   

3.
感物、会心、畅神构成了古代山水诗主体创作心理的三个重要环节.感物是审美创造的肇端,会心是审美心理的超越,畅神是审美活动的结果.由此表明,古代山水诗除了"言志"、"抒情"以外,还应有"畅神"一族.由于主体创作心理的活动及变化直接影响到山水诗的意象创造及其美学效果,所以,准确把握创作中主体心理活动的规律,对于古代山水诗审美价值的理解和认识、审美趣味的欣赏和品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唐代山水诗自然审美研究必须打破单一西学理论框架对中国美学理论的务务框框的范畴划分,打破单一的在具体社会背景下的美学思想史的历史描述,打破单一的大艺术和大文化背景下审美泛化的倾向,在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背景下对唐代山水诗进行系统梳理.对唐代山水诗自然审美的研究应建立在实证和观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上,也就是从唐代山水诗这一特殊文本出发,在儒释道背景下去观照唐代山水诗,在中国文人自然观的背景下去审视唐代山水诗的独特地位.把这两个方面相结合去发现唐代山水诗独特的自然审美观,在此基础之上提炼出普遍的自然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5.
先秦两汉是中国山水诗的孕育期。《诗经》中已经出现描写山水景物的诗句。《楚辞》中山水景物的句子大大增多;渐趋于具体;景与情进一步契合交融;借景物以象征自我心志和人物、事件。汉代赋体的景物铺叙更加细致,更加具象化。魏晋则是山水诗的催生期。曹公父子感怀、宴游、游仙诸诗标志着山水诗阵痛的到来。文章认为魏晋时期中国山水诗有三大催生因素:江南明媚秀丽的山水景物诱发了诗人的灵感;隐逸、隐居山林之风盛行;五言诗的日臻成熟。而山水诗最终完成于谢灵运的永嘉山水诗,其特点是将山水作为自觉的、直接的、特定的审美对象,将山水情化诗化,而又极貌写形、刻画入微。  相似文献   

6.
鲍照的山水诗大都状写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山光水色。前期之作比较矫健、峭拔、雄浑, 着意于具体物象的刻画与审美观照。后期的山水诗境界沉郁、险峻、悲凉, 经旅途之辛苦, 仕途之酸楚, 感人生之多艰, 社会之不平, 化景物为情思, 独构意象, 卓然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7.
张说山水诗,通过"山水抒愤"范式的成功运用,将贬谪文学的情感内涵和山水诗的抒情策略相融合,营构了一独具审美张力的话语据点.这不仅为山水诗培育了新的增长点,也为贬谪文学的创作指出向上一路.沾溉后世,其泽甚远.  相似文献   

8.
以<蜀道难>为代表的李白山水诗的主旨是表现崇高,并由此与主要表现优美的王、孟诗相区别,形成盛唐山水诗中的两种不同艺术范型.<蜀道难>是在以边塞诗和王、孟山水诗为代表的盛唐两种主导审美类型下产生的一个特殊变体.它所代表的崇高审美经验与另一种‘销魂'审美经验,同样指向一种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指向社会生活和人生的否定方面.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诗意象,从公宴聚会的华丽,到香草意象的寄托、寺庙山水的义理,到真正山水的清新描写,昭示着山水诗意象从美颂比兴到自然审美的发展。唐代寺庙道观成为山水诗的审美所在,梅竹和亭意象的固化,是宋代山水诗意象的代表。题山水画是唐宋山水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表现了诗画合一的审美。元明清时期有大量名家名品山水画题诗出现,进一步发展了梅、竹松、鹤等高洁意象,特别是诗人别号、文集体现的山水诗意象非常普遍。这一时期呈现出前代少有的边远、异域山水意象,表现出时人开放、广袤的情怀。  相似文献   

10.
王维是山水诗大家,他的山水诗和婉清雅、意新理惬,超凡脱俗.本文试从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社会心理定势、诗人的人生遗际和生存境遇、独特的美感经验和审美哲学三方面探讨王维个性化的创作心理的形成及其对王维山水诗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诗词意义可区分为词典意义的陈述和解释与诗意意义的解释与描述。论述诗词的诗意意义的构成方式 ,指出诗意意义的解释和描述比词典意义的陈述和解释更接近于对诗词本身的把握 ,但这种接近对古典诗词的把握来说 ,还隔着两层 ,即文字文本诗意经验层和声音文本诗意经验层。  相似文献   

12.
《中州集》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金代诗词集,是研究金代文学极为重要的文献之一。其编纂者为金代最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元好问。其体例是为每位作家都写有小传,而且小传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但包括作家的姓名字号、籍贯里居、科第仕历、生平事迹等内容,而且还记载了许多金代文人的诗文著作。给我们了解金代文坛实际情形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后人补撰的几种金代《艺文志》,都是以《中州集》作家小传为基本材料来源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山水诗源远流长,自谢灵运首唱伊始,诗人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赋予山水最深沉的情感,藉山水抒发诗人心中悠远的乡思和回归家园的渴望。通过对种种山水意境的创造,展示诗人强烈的生命追求,探寻生命哲学的底蕴,并在山水中体验生命的终极意义,使山水诗承载起了中国文人博大深沉的人生情感和生命情怀。  相似文献   

14.
《梁昭明文选越裁》是清初洪若皋的《文选》评点著作,今存刻本较少。洪若皋采用气骨与藻采结合这一颇为古老的批评标准衡量《选》篇,与处于总结期的清代文学批评总体上保守性的特征一致,实际代表着他对明末文学批评求奇求异的厌弃与追求更健康的批评风气的努力。洪氏评点中,有明确的史学意识指导,并在评点中大量讨论历史问题,与他所处时代与地域的氛围密切相关。细读式比较批评方法的成功运用,则于初学者学习《文选》犹宜。《越裁》不失为明清诸多《文选》评点本中较为优秀之作。  相似文献   

15.
从《归田诗话》看,瞿佑因早年耽于诗歌学习而形成了良好的诗学素养。因此,他在小说创作中流露出明显的炫才意识,将自己的诗学素养在小说中做了不遗余力的展示,从而使《剪灯新话》成为“有诗、有歌、有词”的“诗文小说”代表作,并使其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带有浓郁的自况意味。就题材而言,《剪灯新话》多“依红偎翠”之作,显示出瞿佑尚真主情乃至带有浓郁俗艳色彩的文学观念,而这与杨维桢在文学上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6.
刑事不起诉制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事不起诉制度是刑事诉讼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新《刑事诉讼法》对不起诉制度作了重大修改。笔对刑事不起诉制度的性质的界定、概念的表述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刑事不起诉制度的理论价值和意义,对现行的不起诉制度的利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完善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中国诗歌理论发展史上存在着许多分歧 ,彼此互相攻诘 ,相持不下。如何评价不同观点和理论流派之间的斗争 ,是研究我国诗歌理论发展史时不能回避的问题。本文联系诗歌艺术的创作过程 ,认为中国古代的诗歌理论都可归入“教人作诗的理论”和“教人作什么诗的理论” ,进而指出相互分歧的理论事实上并不矛盾 ,而是相辅相成的 ;同时 ,本文还对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理论体系的构成 ,发表看法 ,力求能更好地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18.
自然山水与人的情智的交互渗透 ,使得中国古典诗歌物我为一的意境生成成为可能。以“幽峭”为特征的柳宗元山水诗 ,通过对荒蛮瘴疠的穷山恶水、凄神寒骨的冰凉世界、幽明静远的人间仙境、奇丽迷离的世外桃源以及自况自伤的咏物诸题等多种意境的营造 ,不断向山水的内在精神深入 ,把压抑在生命内部的感情、追求、品格渗透到自然山水中 ,在其所选择的与自己人格追求相对应的山水物象中 ,借山水精神而使人的精神得以超越 ,从不同层面突现出其卓异的精神个性和峻洁的人格美  相似文献   

19.
曾诗描绘宿甘露寺僧舍的情景。一二句写近景,三四句写远景。山水诗或者写景诗,从视觉落笔,几成为诗人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曾公亮此诗却避开这种传统章法,开篇即从感觉、听觉写起,三四句一反常理逆逻辑顺序绘景。起笔既不落窠臼,末二句写法又富创变,全诗于虚处传神,显得别开生面而又饶有新意和诗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