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化论争提出了“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文化”的观点,围绕这两种观点产生了多方文化论辩。这次文化论争在中国文化发展的目标上提出现代化的发展取向并进行了初步论证,在内容上提出文化发展的“时代性与民族性”问题,在方法上提倡中西文化相互交流,给出了多种中西文化交流的答案。但是,这次论争未能对文化作出实质性的正确界定,在文化发展的目标、内容及方法上也不尽完善。  相似文献   

2.
由于民族存亡和战争的现实需要,抗战时期民族主义成为文化上的主要诉求。文学“大众化”一直以来就存在的形式焦虑,在抗战的复杂境遇中,表现得更加突出,“民族形式”论争就是这种焦虑的集中表达。论争寄托了知识分子对“民族形式”的不同想象,解放区的“大众化”运动中,“民族形式”被创造出来,赋予了具体的形态。尽管这些形态,不可能实现“民族形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所承载的所有意义,但是却在社会政治动员中真正发挥了作用。  相似文献   

3.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撞击融和 ,必然带来社会思潮的昂进与嬗变。二十世纪初与末东西方文化的两次论争 ,带来了中国社会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然而 ,对于“文化”这一概念 ,论争双方始终没有统一的定义界说与逻辑前提。文化之间的比较论争 ,由于民族文化所给定的价值取向、思维习惯、行为预期与个性心理的不同 ,从而形成迥异的文化心态。重塑民族新的文化人格 ,端正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取的文化态度 ,是消除学术争执与解决民族现实问题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4.
<正> 一新加坡的华文新文学,是在中国“五四”文学革命的影响下诞生和发展起来的。然而由于受着热带风雨的滋润,以及当地马来民族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的陶冶,也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使得新加坡华文文学既具有与中国文学一脉相承的特质,又呈现了与中国文学迥然不同的独特风貌。抗日战争前的新加坡华文文学,受到中国文坛的巨大影响,实际上只能算是中国文学的支流。战后,经过一九四七年“马华文艺独特性”与“侨民文艺”的论争,经过一九五三年的反黄运动,到一九五六年提出“爱国主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以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以来,由于中外文化的强烈碰撞与交汇,西方现代派文学思潮蜂拥而入,以及一些文坛回忆录的发表,茅盾从政治、人品直到文学创作遭到全面冲击,并在学界引起了论争。这些论争或正面或负面地影响着茅盾研究的发展。此文就其中较重要者,如胡风、秦德君等人的回忆录和“重写文学史”以及重排文学大师“座次”等思潮中对茅盾及其作品的贬抑、否定而引发的论争,作了较为具体细致的爬梳,以期茅盾研究得以健康深入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近代以来,伴随全球化,西方文化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渗透,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从拒斥、被动接纳西方文化和中西文化会通三个逻辑阶段。本文以全球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三位一体”为最高价值标准,评析了中西文化冲突的三个阶段的价值取向。在中西文化冲突、磨擦过程中,一方面,西方文化精华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渗透,实现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西方文化精华的价值取向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可”;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也向西方文化渗透,实现了西方文化的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价值取向被西方文化“认可”,并以统一的价值取向,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实现了中西文化的会通和创造性运用。  相似文献   

7.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开始大量进入中国。“西学东渐”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清王朝内部一部分开明派即“洋务派”在与西方列强的较量中已认识到了自己的劣势,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来挽救统治危机。洋务派的理论和实践遭到同一阵营的传统习惯势力“顽固派”的反对。两派围绕着要不要向西方学习并具体地就京师同文馆天文算学的增设、派遣留学生和修铁路等问题展开“论争”。洋务运动时期的三次论争反映的是清王朝统治集团内部对待西方事物的态度及不同的价值取向,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多样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貌及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也可以约略概括为从“朝代国家”向“民族国家”过渡的历程。在此历程中,除了西方武力入侵这一重要的强制因素外,由中西文化交融所致的文化观念之变异绝不可被忽视。西方文化传播中,世界地理知识的传入挑战了中国自古以来的世界秩序观念,对近代中国“国家”、“民族”观念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学衡派反对废除文言, 但不排斥白话; 反对文学革命, 但不反对改良文学; 反对新文化派所输入的西方文化, 但并不反对吸收外来文化; 反对废除礼教, 但并不反对改良风俗。学衡派与新文化派之间的思想论争, 本质上不是进步与反动、激进与保守之争, 而是一种文化观念之争, 也即是一种“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争。这种论争反映出不同派别对中国文化现代化出路的不同选择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从认识论的角度对文艺的民族化作一个粗浅的探讨,以求教于专家和读者。一文艺民族化的论争可溯源于“五四”反传统的斗争。从30年代文艺大众化和“旧瓶装新酒”的民族形式的讨论,直到今日的论争,都潜藏着担心我国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带来了全球性的各种问题,也带来了民族文化的矛盾和危机。中国文化在全球化中的文化危机表现为学习西方中出现的“同化”和“异化”,但中国文化具有重建和整合的优势,在实现现代化的转型中,“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在协调、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稳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一场关于“普世价值”的激烈论争。这次论争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有无‘普世价值’”、“如何看待西方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念的‘普世性’”等两大方面。这次论争使我们认识到了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性,也使我们认识到了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加快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三十年代两个口号论争的具体情况,我觉得当时由于论争的双方都有文章,现在又发现许多材料,研究起来,比较方便。 “国防文学”口号提出的过程,我可以说几句。我在一九三五年发表过一篇介绍“国防文学”的文章,周扬同志在一九三四年十月也发表了一篇介绍“国防文学”的文章。文章发表以后,在读者中引起了广泛的反响。过了近一年,“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提出来了,于是,发生了两个口号的论争。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浪潮中的民族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全球化浪潮中的民族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的侵蚀,存在着被同化的危险。与此同时,全球化也给民族文化的发展留下了空间。文章就如何在融合的趋势中抵御西方文化的侵蚀、保持个性,如何使民族文化发扬光大、声名远播等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第一,积极应对,主动出击。第二,适度准入,保持本色。第三,兼收并蓄,综合创新。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国家利益出发进行了民族主义的政治文化转向,在这一背景下,延安开展了文艺“民族形式”运动。对“五四”新文艺重新评价成为“民族形式”论争的焦点,是形成文艺“民族形式”论争思潮的关键因素。对“五四”新文学重新评价的深层根源在于中国文学民族化与现代化的先天悖论,在于文学所属意识形态发生转变的政治历史需求。  相似文献   

16.
“救赎论”是以基督教的“原罪”思想为前提的,原罪的思想即罪感文化,是西方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原罪的思想”———这种观点几乎成了人们的常识、共识。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类似于西方文化中的“原罪思想”,这一思想可能就蕴藏在庄子关于“混沌开窍”的寓言之中。各民族关于原罪的思想,可能正是自己真正走向现代化的巨大的精神文化资源。正在走向现代化的中国,迫切需要找到属于自己民族的“原罪思想”。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浪潮对各民族的文化观念,文化审美方式和文化行为等方面提出了尖锐的挑战,民族文化认同问题日益突出。西方文化理念与中华民族精神的交锋与融合已经成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艺术设计界需要思考和回应的课题。对中国艺术设计的发展来说,要注意正确理解“民族性”与“全球性”的关系。应该认识到本民族文化是全球所有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树立自己的信心,以避免在学习和借鉴中迷失自己。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图腾到国家形象,中国“龙”经历了历史的洗礼,也在世界格局和文化体系的扭转中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中西方对龙的解读纯属一个历史的误解,也是产生于特定历史语境下的一种跨文化沟通的结果。无论当时是否促进了文化间的理解和互动,今天的中国龙在经历天朝帝国、殖民主义、民族独立和民族觉醒的阶段后,开始由西方的文化解读转变到让西方按照中国的文化语境去认知,这不仅是龙的文化蕴涵的变化,同时也是中国国家形象改变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时下,中国画坛就吴冠中先生“笔墨等于零”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论争。针对吴冠中先生观点,张仃先生要“守住中国画的底线”,为本不平静的当代中国画坛推波助澜,使论争的焦点扩展延伸为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争辩。 这两位当代中国画坛深具影响的人物的“笔墨”官司,其实是“五四”新旧文化争论的延续。在文化领域,当时一大批,尤其一些接受过西方人文及科学思想教育的精英分子,抱负着“觉醒”、“挣扎”、“反叛”、“打破三千年陈旧桎梏的决心”,在文化思想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随着时光的流逝,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思考并未因时过境…  相似文献   

20.
从透视看中西传统绘画审美观念的不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西方传统绘画有着不同的透视方法,中国画在其漫长的文化历史演变中形成了“散点透视”的审美观照方式,西方绘画通过自身的文化演变形成了“焦点透视”的观照方式。两种不同的透视观念来自于中西两民族不同的文化形态及审美意识。中国传统绘画的主流是文人画,而文人画注重表现及创作主体情感的抒发,注重“自娱”,强调感性。西方绘画由于偏重于写实主义及对科学的崇尚,所以表达方式倾向于理性化。中西传统绘画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中国传统绘画是一种表现性绘画,而西方绘画是一种再现性方式。不同的透视观实际上反映出中西方审美心理结构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