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0 毫秒
1.
打工岁月     
在那个寒风渐起的十一月,我加入了打工者的队伍。带着父母的叮嘱,背着简单的行李,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颠簸,我来到了省城。几经周折在城郊的一个小巷里,我找到了老乡的住处。老乡让我先住下。  相似文献   

2.
刘洪 《可乐》2008,(10):64-64
我曾到过纽约多次,印象最深的是街边的假货。假货之多,说来许多国人可能都不相信。在北京或上海,可能白天查得比较紧,卖假货的小贩多昼伏夜出。但在组约游人众多的时代广场或者"时尚一条街"第五大道,小贩多是大白天出来活动。奇怪的  相似文献   

3.
北京人的贫     
《北方人》2008,(4)
用外地人的话来说,就是北京人特别能"耍嘴"。北京话呢,一般来说该叫"臭贫"吧,北京人爱耍嘴,好"臭贫"?也许我自己是北京人,也许没有太长时间居住在其他地方的缘故,当我头一次听人家对我们如此评价的时候,并未太在意。可是说的人多了,最近文章上也看到了,这才着实吃了一惊。能举个例子吗?我小心翼翼地问。  相似文献   

4.
姚小平 《新天地》2011,(3):40-41
去年,江苏如东老乡王国华到单位找我。老王参加过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发生的抗美援越战争,他对我讲述了王长礼烈士的事迹和为烈士在家乡立碑的经过。同乡战友生死约定王国华说,王长礼和他是老乡,1949年3月18日出生,是个  相似文献   

5.
《社区》2003,(18)
去年,我的一位老乡向我借了几千元钱,当时碍于情面没有让他写借条,借钱的时候我妻子在场,现在老乡不认帐了,我想打官司,我妻子能为我作证吗?韩某  相似文献   

6.
生活     
《社区》2004,(19)
准备 青年:“这几天来,我为了女朋友一直在锻炼肌肉。” 友人:“是不是要她称你为英雄?” 青年:“不!这样我就可以不怕她的父亲了。” 想减肥 在集市上,一个女顾客问一小贩:“你能告诉我,你平时都给这些母鸡喂什么吗?” 小贩说:“你干嘛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你在养鸡吗?夫人。” “不,因为我想减肥……”  相似文献   

7.
编读往来     
《社区》2006,(3)
希望社区居民早日改变对外地人的看法我是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某社区的工作人员。在社区工作中,我发现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就是我们在不定期夜间巡查的时候,对方是外地人租房户时,如果我们说本地方言,他们听不懂,便常常用普通话问我们有什么事;但是到了其他住户那里用普通话问时,对方又不高兴,以为我们把他当成了外地人。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在萧山区外来人员近年来逐渐增多,二是一些本地人对外地人心存偏见。虽然政府一直在提倡大家说普通话,但是在一般场合,只要听到有人不用方言,一些本地居民就明显瞧不起他们,这是不对的。萧山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不知从哪天起,寒假见面,知道我是外地人的同事总是这般招呼,"过年回家吗?"我就会很幸福地笑着回答:"当然啦!"就这么一句简短的问候,让人倍感亲切!当得知我回家得辗转多地历经40来个小时的车程时,有同事不无同情地说"春运那么挤,票也不好买,在温州过年算了!""票难买也得回啊,回家就是为了找‘回家’的那种感觉啊!"这样的回答在  相似文献   

9.
铃,铃铃……平静的胡同犹如一潭碧波,被自行车铃声这块小小的石子激荡出美丽的涟漪。车铃的序曲余音未了,小贩们的吆喝声伴着车链与轮盘的二重奏在胡同中上演了。这涟漪不断扩大散开,传入了各家各户,也传入了我的记忆深处。孩童时代的我有个毛病,胡同中一旦来了小贩,不管当时在干什么,定会跑进院子,兴冲冲地问母亲买不买东西。小贩们那高大的二八加重自行车便成了美味到来的信号,因为他们后面驮着的大都是一些美味的食品。  相似文献   

10.
去年年底,由"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四个词组成的"北京精神"表述语正式发布,引起了市民热烈的反响,我也由衷地赞赏。我小时候总听老辈子的人讲:"人活在世上,对人要厚道"。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北京涌进大批外地的人才,有保卫北京的解放军及其家属;有来北京做买卖的商人;有求学的学生;有大批参与首都建设的建筑工人……北京人对这些"外地人"特别热情:他们打听道、  相似文献   

11.
顾骏 《社区》2014,(12):19-19
前两天早上,经过一个摊贩云集的路边菜场,听见有嚷嚷声,一位上海老阿姨正同小贩讲道理,起因是小贩缺斤短两,多收了几块钱。大妈不依不饶,找到鱼贩一定要找补回来。鱼贩还想狡辩,可挡不住老阿姨义正词严:“侬(你)开价,我没还价,侬就勿(不)可以少分量,叠(这)个是规矩,懂伐?”众目睽睽之下,小贩乖乖掏钱,老阿姨得胜而去。  相似文献   

12.
卢璐 《山西老年》2016,(4):50-51
一所谓的教养,其实是和社会发展程度密切相关的。"三代培养出一个贵族",在饭都吃不上的年代,谈什么贵族?上世纪60年代的一个星期天,我妈上学的学校门口有老乡摆摊儿卖自家产的花生。有的男生饿到无法自持,见到花生抓了就跑,被老乡抓住狠打一通。我妈上的是住校的军队保育小学,抢花生的是少将的儿子。  相似文献   

13.
甘丽华 《社区》2012,(5):63-64
87年前,鲁迅在杂文《论"他妈的!"》中写道:"我曾在家乡看见乡农父子一同午饭,儿子指一碗菜向他父亲说:‘这不坏,妈的你尝尝看!’那父亲回答道‘:我不要吃。妈的你吃去罢!’这简直已经醇化为现在时兴的‘我的亲爱的’的意思了。"不久前,一个外地人在武汉看到类似的一幕,发了一条表达愤怒的微博,由此引发了一场有关方言骂人的争论与反思。  相似文献   

14.
微澜 《人生与伴侣》2009,(10):24-25
赵辉打电话让我去赴饭局,叮嘱务必去,是在胡同区的涮鱼馆,典型的小吃店,那饭局也比我想象得更小,只有三个人—赵辉已经等在那里,请客的还没来。原来他有个老乡,儿子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求到赵辉头上,赵辉就把他安排在自己的保险公司,小伙子出于感激,要请他吃饭,赵辉说,这也是那个老乡的意思,不能驳人家的好意。  相似文献   

15.
钟声 《社区》2010,(33):19-19
我是一个老家在河北农村,到太原务工的农民工,在老乡的介绍下,我选择了清洗修理家用油烟机这个行当。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虽然以前跟老乡也学了一些修理清洗的技术,但还是有点外行。我想,人家既然找到我修理,就是信任我,我自己得先把本领练好了。  相似文献   

16.
妙趣横生     
买菜一个卖菜的小贩在为一个老汉称菜时,用小手指悄悄地在秤杆上压了一下。老汉问:“小伙子,你带刀了吗?”小贩说:“没带。您要刀干什么?”老汉说:“你的小手指头,不是卖给我了吗?我得割下来呀。”  相似文献   

17.
    
付钱的时候,小贩又重复了一次: “我卖你这玛瑙,再便宜不过了。” 我笑笑,没说话,他以为我不信,又加上一句: “真的——不过这么便宜也有个缘故,你猜为什么?”  相似文献   

18.
未明 《山西老年》2013,(2):17-17
1972年冬,为了表现好,我决定在插队的村里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腊月二十三是民间的祭灶日子。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家家都要煮些肉。那天,生产队的五保户赵大妈祭过灶神,就喊我去啃肉骨头。这对几个月吃不到肉的我来说,那实在是太解馋了。我除了大啃肉骨头,还一连喝了好几碗肉汤,连肉渣子都吞了下去。大年三十,我到生产队长家吃年夜饭,第一次喝到了村民自酿的白酒。那纯粹就是喝酒精。老乡们  相似文献   

19.
纽约欲驱赶街头艺术家,被指破坏言论自由。纽约市官员表示,艺术家小贩数量众多,政府将试图限制数量甚至进行驱赶。纽约公园管理部门将就这一新规定展开听证会,如果该条例被通过,艺术家小贩们称将在联邦法庭提出上诉。小贩们说,这一规定违反了第一修正案所规定的言论自由。看了新闻有不少中国网友表示,在市政管理上中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既然你们已经束手无策,何不从中国引进城管呢?纽约政府打算驱逐艺术家小贩,可《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奠定了公民自由的基石,并在实践中越来越坚固。据说,在所有涉及言论自由的案例中,最高法院几乎毫无例外地屁股坐在媒体(民众)一边,将政府及政府中掌权的人物毫不留情地扔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上。"第一修正案"以及"言论自由"就是美国人的"杀手锏"和"护身符",只要公民们将其拿出来,权力  相似文献   

20.
心安是福     
张丽钧 《可乐》2008,(7):22-22
丢了宝贝是损失,丢弃宝贝是轻松。在北戴河海滨,小贩起劲兜售贝壳。那是刚刚从大海里打捞上来的各种漂亮彩贝,一袋二十多枚。我禁不住诱惑,花50元钱买了两袋。不久.我就懊悔了。"宝贝"渐渐成了累赘。我一手一袋,越走越重,累得连伞都撑不动。朋友也手提两袋贝壳,苦笑着说:"嗨,你还要不要?我把这两袋给你。"在老虎石附近,我看到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