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再生产原理指出:生产和消费是相互推动和制约的。生产决定着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列宁说:“生产消费(生产资料的消费)归根到底总是同个人消费联系着,总是以个人消费为转移的”(《列宁全集》第四卷,四十四页)。与资本主义情况不同,社会主义的生产手段和目的,在基本上是统一的、和谐的。用高速度发展经济的手段,不断满足社会的物质文化需要,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根据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中,要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积累和消费安排得是否合适,决定着生产发展的规模、方向以及人民生活改善提高的程度。因此,选择积累和消费之间合理的比例关系,是发展国民经济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支柱产业,或重点产业是指其产值(或净产值)在国民经济产值(或国民收入)中占有较大的份额、对整个经济全局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产业。一个地区支柱产业选择得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这个地区能否建立起自己的经济优势,能否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问题。因此,支柱产业的选择是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中的核心,为研究战略的人们所关注。  相似文献   

3.
二元结构和我国投资结构的非农业化安合祥配第一克拉克定理指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劳动力会由农业向工业,然后又向第三次产业顺次转移。结构经济学的前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证明了劳动力转移过程与各产业创造的国民收入转移过程...  相似文献   

4.
加快发展第三次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新内容。这首先是国内工农业生产的需要,工农业生产的增长既为第三次产业的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又为第三次产业开辟了广阔的市场;其次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促进第三次产业扩大服务范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再次是对外贸易中服务贸易的比重日益增长,促使第三次产业现代化、国际化的速度加快。一、加快发展第三次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第三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各种服务业,社会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是无法进行的。第三次产业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所占比重逐渐…  相似文献   

5.
一、区域产业结构的基本涵义区域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核心的内容。区域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性,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效益和总水平。有了合理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就会有活力。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所谓区域产业结构就是由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相互联系、密切结合并彼此间保持一定比例关系的各种产业共同构成的产业组合,即包括产业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区域产业结构通常有产值结构、投资结构、劳动结构等表现。不同区域经济由于条件和…  相似文献   

6.
从1955年到1984年的30年中,对采用什么综合指标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水平、结构和比例关系,采用什么指标体现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我国应实行何种国民经济核算体制等问题,曾经有过三次广泛的讨论。特别是在1981年全国统计科学第二次讨论会上,许多经济学家主要围绕着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区分问题,进一步联系到国民收入、  相似文献   

7.
南宁市第七中学黄秀龙来稿提出,现实的经济生活已经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分配学的要求。因为国民收入有计划按比例分配和劳动者“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已经成为我国亿万人民的具体实践,日益丰富的实践经验既需要总结上升为理论,也需要一门科学来作指导。建立社会主义分配学,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调整改革,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提高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分配学是研究社会生义国民收入分配和个人消费品分配规律的科学。它着重研究个人消费品分配的规律,按劳分配与社会主义所有制之间的关系,按劳分配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各尽所能与按劳分配之间  相似文献   

8.
讨论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以下简称计划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首先要肯定计划规律是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之一。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一贯的基本观点,是列宁、斯大林在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基础上明确提出的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之所以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客观规律,是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使社会主义经济具有了有计划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只存在按比例发展规律,不存在有计划发展规律,或者认为按比例发展规律可以代替有计划发展规律。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妥的。有计划发展规律与按比例发展规律是两个不同的规律,二者反映的经济关系不同,回答的问题不同。它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生产的比例关系是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调节的,而计划的主要内容也是计划分配劳动时间于国民经济各部门。这种通过计划安排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反映了二者的联系,但不能因此而将二者混淆起来。按比例发展规律具有“自然规律”的性质,它反映的是存在社会分工特别是存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经济发展的一般规  相似文献   

9.
1.国民收入地区流动的方式和作用 国民收入的地区流动或地区转移是国民收入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考察的是一个地区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地区间进行分配和使用的问题,这是所有国家,特别是大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共同现象。因为,国民收入是由分布在各地区的单位生产和创造的,在全国分为不同地区的情况下,只要中央政府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只要地区间的金融和投资活动有一定发展,就会发生国民收入的地区流动或地区转移。  相似文献   

10.
张平 《青海社会科学》2007,(5):54-57,46
在新农村建设中,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关系到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大问题。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提高,劳动力转向第三产业,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对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现状及转移状况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制约因素,提出了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1.
1979年7月,中央决定对广东省经济发展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在改革、开放上给予广东更多的自主权。八年来广东国民经济的发展进入了建国以来的最兴旺时期,经济增长快于全国平均水平,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均上升至全国第三位,人民生活向小康水平迈进。广东经济在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2.
科学技术渗透在国民经济各方面的发展中,与劳动就业以及资金的积累和分配结合在一起构成宏观调控的基本内容,决定国民生产总值、全员劳动生产牢和经济效益的增长速度,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是,在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上,我们一直认为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和应用必定能使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而增加就业人数只能提高生产总量。这种缺乏分析的片面观点导致我国在生产力发展层次上的失误,是我国反复出观经济“过热”现象、国民经济出现许多缺口和剩余劳动力急速膨胀的主要原因。这种片面观点不纠正,将严重阻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全面认识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对于制定正确的政策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关于生产资料生产与消费资料生产对比关系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我国经济学界正在开展关于社会主义再生产问题的讨论。讨论的中心集中在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生产的对比关系问题,以及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是不是一个经济规律,如何合理地确定两大部类的对比关系等问题。探讨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再生产理论,合理安排社会主义生产中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按农、轻、重为序组织我国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搞好国民经济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有计划按比例地高速度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国民经济发展在较长时期内带有全局性的和决定意义的重大部署。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的范围很广泛,本文只就我国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战略提出一些看法。我国的工农业净产值大约占国民收入的80%以上,如果把这两个部门的发展战略摆正了,就将有利于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教育投资比例,即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用于教育部门的投资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本文试图借助历史统计数据,分析贵州省教育经济的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建立教育投资—国民收入计量模型,对2000年贵州省教育投资比例进行分析和预测,探讨制约贵州教育投资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为贵州省制定教育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一、贵州省教育投资与国民经济 之间关系变动的基本趋势及 教育投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十多年来贵州省教育投资与国民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不断地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的水平,满足全国人民的各种生活需要。但是,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为保证逐步实现上述目的,必须经常研究国民经济的各种比例关系,如国民收入中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工农业投资与生产的比例关系,等等。如何使国民经济的各种基本比例关系规定得比较适当,研究职工生活的变化状况,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职工生活状况,可以从收入方面来了解。这主要是根据全面的工资统计资料来研究。我们的工资政策,是根据“按劳取酬”这一社会主义分配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是随着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时期而必然出观的现象,它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在产业部门或空间地域上的重新组合过程。其转移程度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工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而且也是现代经济学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当今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逐渐过渡时期,从理论上来分析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动力及对策有着十分重要的观实意义。值得一提的是,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并非仅是完全意义上的经济问题,同时还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研究它不能只从经济学角度出发,还必须把它放在社会学范畴来加以研究。本文试图从经济学和社会学两方面对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动力加以研究,并探讨其对策。  相似文献   

18.
生产活动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活动之一,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无疑是首要环节和重要基石,生产活动及其所创造的价值成果,即国内生产总值(GDP),成为经济循环体系中分配、使用等各环节的基础。也可以说,逻辑严密和完善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就是紧紧围绕着生产活动及其成果的使用层层展开的。通过对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收入分配和最终使用的分析与研究,不仅可以综合了解经济发展的总量规模,从总体上把握国民经济运行情况,而且能够反映生产成果在分配和使用环节中的结构状况,揭示国民经济中的重大比例关系,从而为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提…  相似文献   

19.
社会生产是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的统一,它们互为条件,互相制约,密切联系在一起。只有两种生产相适应,社会生产才能顺利发展;否则,就会妨碍社会生产的正常运行,甚至造成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系统的紊乱。两种生产之间的比例关系,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比例关系。物质生产内部的各种比例关系,诸如两大部类生产的比例、积累和消费的比例、投资的规模、方向和结构等等无一不受两种生产比例的制约。因此,  相似文献   

20.
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是当前经济调整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经济学界已发表了不少颇有见解的文章,其中多数是在总结建国三十多年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作静态分析,这对纠正过去那种重积累、轻消费的左的指导思想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也应看到,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长远观点看,撇开速度就无法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我这里说的速度是指国民收入增长速度)。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一些初步看法。 一 在一定国民收入额的分配中,积累和消费是相互消长的。积累增多了,消费必然减少,反之亦然。但如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来看,积累和消贵就不仅是上一生产过程结果的分配,而且是下一生产过程进行的条件,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对生产发展起着能动的积极作用。一方面,积累的增加促使生产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从而可以创造更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