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达洛卫夫人》中的异化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达洛卫夫人》是弗吉尼亚.伍尔芙成功地运用意识流手法写作的小说,充分地体现了伍尔芙的文学理论——主观真实论。其小说采用了特殊的方式,从不同的人物视角,描写了西方现代人的异化感和危机感,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产生了揭露批判社会现实的效果。伍尔芙的文学理论和创作精神是与她的时代精神和历史使命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2.
意识流小说流派是西方20世纪现代派文学流派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英国著名作家雏吉尼亚@伍尔芙凭其独特的意识流小说理论和意识流小说文本,成为了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本文具体分析了伍尔芙的意识流小说理论及其意识流小说,即不同于其它意识流小说家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3.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为意识流小说的先锋作家,其作品具有广泛的探索空间和研究价值。选取伍尔夫早期实验性小说《墙上的斑点》,结合语用学理论,采用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对《墙上的斑点》中各类指示语进行解构,使读者更为清晰地了解文章的主要脉络,并验证指示语在意识流小说建构中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4.
伍尔芙的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在评论界素以其采用的意识流技巧而闻名。本文认为它是一篇传达现代主义和女权主义观点的作品 ,这比其意识流技巧更为重要 ,因而也更应受到人们的关注。伍尔芙认为现代主义是通过对“奇怪的、不连贯的思维碎片”美化后而取得的定义 ,这种想象的存在比外在现实更为真实 ,即心理的现实主义。而传统的“爱德华时代的工具”是为男性需要服务的 ,女性必须使用“两性合一”的语言 ,进行一场“思想的战斗”来打破传统  相似文献   

5.
《墙上的斑点》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早期的一部意识流作品。整篇小说再现了某一天叙述者坐在椅子上猜测墙上的一个斑点到底为何物并且由此引发一系列思考的过程。这一斑点在小说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试图通过分析原文,对墙上的斑点的真实内涵做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墙上的斑点》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早期运用意识流手法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的内容看似纷乱繁杂,但实质上结构精密,思考深刻有序。文章借用“大树”这个形象来阐释该篇小说结构上的有机性、整一性和生发性,并以此对小说的思想内涵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墙上的斑点》是世界意识流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是一篇由一个“重要的瞬间”构筑而成的小说,通篇铺陈的是“我”在斑点的触发下细密的感触和绵延的意识,透射出作者幽雅而深邃的哲思,小说凸显了伍尔夫创作的现代理念,是文学走向人类本体的艺术探索。《墙上的斑点》是意识的流,是生命的真,是人类的心曲。  相似文献   

8.
伍尔芙创造了一系列全新的结构方式来构筑其小说世界,意识流是伍尔芙小说中常用的手法。本文从叙事学角度分析伍尔芙的作品意识流创作特点,并从叙事学角度,阐述了作者是如何把线性时间变为共时性时间,如何处理作品中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关系,及作者是如何从行动转向意识,如何通过塑造有限的个人来创造丰富的世界。  相似文献   

9.
在其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中,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弗吉尼亚.伍尔夫象征性地表达了其追求内在真实的文学主张。该小说表面上似乎纯粹叙写"我"的纷乱的意识流动,而在纷乱意识的深层,存在着一种主导作者意识流动,引发作者无数体验和顿悟的对文学问题的关注,是关于文学发展之路的,深切的,具有强烈主体自觉意识的关注,也是代表新文学样式的明确的宣言。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以成功地运用意识流而闻名于世,其小说《达洛卫夫人》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叙事模仿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运用意识流手法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然而,以意识流著称的《达洛卫夫人》并不缺少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作者运用真实的故事情节安排、现实主义的小说时间地点要素,真实地再现了现实世界中的人物,体现出现实主义的题材与主旨,因此,《达洛卫夫人》的文学现实性不应被忽视,也很值得学习与研究。  相似文献   

11.
我国宪法进入司法程序是十分必要的。宪法司法适用有助于树立宪法权威和实现真正的法治国家。但是,当前我国宪法的司法适用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存在许多障碍。为扫清障碍,可在确立牢固的宪法意识的前提下,提高司法独立程度和法官的素质,建立普通法院适用宪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阴暗心理的象征:《西游记》中的妖魔及其佛教文化寓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妖魔,在佛经里,是指破坏修行的因素。它可以泛指一切阴暗的心理,也可以人格化为魔王和魔军。文章运用比较法和分析法,从剖析《西游记》中的妖魔特质、魔的居所、降魔的方法入手,研究佛教文化视野中的小说特征,论证佛教的"修行"观念对小说的创作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是对名著《红字》的三种译本的分析与比较。分别从整体上对译者风格的分析比较、在细节上对译本的分析与比较以及在排版上对译本风格的重塑。  相似文献   

14.
笔者认为古代诸多官箴书所载之官箴实质上是中国古代官吏职业道德规范的一种表现形式。古代官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修身齐家,二是待人接物,三是尽心公职。其道德取向则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在古代社会中,官箴曾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今人如能批判地继承这一文化遗产,必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益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王的名称源于母系氏族社会中祖母的名称王母,男子中的强力人物因其同王母的性关系成为王父并随着家庭的出现成为祖父.王母王父因其辈份、势力和能力上的原因成为氏族组织中的领袖,于是王获得社会领袖的意义.王字的写法可能源于古人祭日用的玉版或玉串.远古时巫因在祭祀与原始宗教活动中的作用进而实现对世俗的行政管理成为世俗领袖王.随着社会的发展,王作为最高行政领袖的作用和地位突显,巫成为王权的附属与工具.  相似文献   

16.
《西游记》中的芸芸众生及其佛教文化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生,是佛教对未成正果的凡夫的称呼。佛经里有许多关于“有情众生”的论述,其中所表现出的态度是期待和悲悯的。佛教有关众生的观念,对中国的神魔小说,尤其是宗教题材的小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文章运用比较法和分析法,从剖析《西游记》中的众生形象入手,研究佛教文化视野中的小说特征,揭示出特定历史条件下小说中的宗教情结。   相似文献   

17.
荣誉权立法规制探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学者在理论上对于荣誉权是否应作为一项独立的民事权利以及荣誉权的性质、客体和内容如何界定都存在激烈争议。由此也导致了实践中如何认识荣誉权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和荣誉权侵权的民事责任等疑问。文章认为荣誉权应作为一项独立的身份权由立法加以规定,荣誉权的客体应包括荣誉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利益,相应地,荣誉权的内容应包括荣誉保持权和精神利益支配权。在此基础上,通过立法对荣誉权的性质和内容的明确规定以加强对荣誉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冷战后的今天,民族自决权成为民族分离主义的理论依据,并对国家主权原则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国家主权与民族自决权是现代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两大基本原则,两者相伴而生,是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的关系。现实生活中的冲突与矛盾并不意味着两者简单的对抗。在绝大多数国家获得了主权和独立的背景下,民族自决权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行使也要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19.
《玉簪记》是明代后期著名的喜剧作品,它的创作时间、创作蓝本等引起了学术界的一些争论。文章通过对明清戏曲选本的分析研究,认为剧本以《古今女史》为基础,同时吸收了话本《张于湖传》中的情节创作而成,在《玉簪记》通行本之前有青阳腔本,陈妙常形象经历了从尼姑到道姑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哲学的根本思维方式是实践思维方式,其在运思出发点上表现为以人为本思维方式,彰显了人文精神;在运思的过程中表现为辩证思维方式,倡导了科学精神;在运思的结果中表现为没有固定模式的思维方式,高扬了创新精神。实践思维方式与三大时代精神的关联性,充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