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华中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创建并发展起来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抗战期间,日伪不仅加紧对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封锁。而且还猖狂地进行各种走私活动,企图弱化我根据地军民的抗战力量。为保持根据地军民抗战经济力,华中抗日根据地政权非常重视反走私斗争,主要是针对粮食、毒品、货币和食盐等物资的缉私。通过强化缉私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健全缉私规章制度、构建高效廉洁的缉私队伍等一系列举措,有效地遏制了走私活动的泛滥,增强了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抗战实力。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缉私工作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其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抗战期间,日本不仅加紧对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封锁,而且还猖狂地进行各种走私活动。为维持根据地军民抗战经济力,山东抗日根据地政权非常重视反走私斗争,通过强化缉私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健全缉私规章制度、构建高效廉洁的缉私队伍以及开展群众性反走私活动等一系列举措,有效地遏制了走私活动的泛滥,增强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抗战实力。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期间,日伪不仅加紧对陕甘宁边区经济封锁,而且还猖狂地进行各种走私活动。为保持边区军民抗战经济力,边区政府非常重视反走私斗争。通过强化缉私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健全缉私规章制度、构建高效廉洁的缉私队伍等一系列举措,有效地遏制了走私活动的泛滥,增强了边区的抗战实力。  相似文献   

4.
全面抗战爆发后,在毛泽东指示下,新四军部队挺进华中地区,开辟了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在中共中央正确领导和新四军部队的大力协助下,华中各抗日根据地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建设工作,主要包括:建立“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新政权、开展减租减息、组织大生产运动、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等。这些举措不仅使华中抗日根据地人民在政治上享受着空前的民主与自由,在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上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和提升,极大地巩固和发展了华中抗日根据地,为全面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5.
刘少奇同志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审时度势地提出了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并指出苏北地区是最有发展希望的地区,卓有成效地领导了抗日军民成功地开辟了华中抗日根据地,使我抗战形势出现了崭新的局面。刘少奇同志在最危难的时刻制订了一系列的军事策略方针,在我党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6.
淮南抗日根据地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华中敌后第一块大面积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其在文艺战线上面临着宣传抗战文化、抵制投降文化和奴化文化侵害的考验。为此,淮南抗日根据地运用多种文艺形式,组建优秀的文艺队伍,建立稳固的文艺阵地,加强文艺建设。这些实践举措在根据地的宣传动员、巩固建设和军民文化生活的丰富满足上取得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7.
山东抗日根据地,南接华中,北连平津,与晋察冀和晋冀豫抗日根据地成鼎足之势,对坚持敌后抗战具有重大意义。抗战胜利时,山东根据地已拥有2400万人口,1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我军发展到27万人,民兵50万人。抗战八年中,山东抗日军民共作战2万6千余次,歼灭日伪军50万余人。山东抗日根据地为我国抗日战争以至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试从“七七事变”至1940年底,就毛泽东与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所作的贡献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8.
民族解放的旗帜 抗战历史的丰碑──从纪念塔看新四军在盐城姜立邦盐城,在抗战时期,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是华中敌后的政治领导和军事指挥的中心,刘少奇、陈毅、粟裕、黄克诚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领导广大军民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抗日...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山东抗日根据地日人反战活动;日人反战组织的建立、发展以及演变过程;根据地各级领导和军民给予日人反战组织以积极支持和帮助;日人反战组织的活动主要是进行政治宣传、协助和参加根据地的抗战以及协助受降遣反等;日人反战组织广泛开展的活动,揭露了日本军阀的罪恶本质,瓦解了日军士气,从道义上支持和鼓舞了根据地人民的抗日活动  相似文献   

10.
华中抗日根据地坚决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维护国共合作的全民族团结抗战局面,一方面主动寻求与国民党当局的合作,另一方面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在政治上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战的政治阴谋,在军事上坚决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对抗日根据地的进攻。华中抗日根据地在争取中间派的工作中,努力实现统一战线政策和群众路线的统一。华中抗日根据地党组织在争取伪军工作中,成功运用了“两面派”策略这一特殊的、独创性的统一战线工作办法,展现出高度的政治技巧。  相似文献   

11.
苏中抗日根据地是抗战时期全国重要的抗日根据地,亦是华中八个抗日根据地之一。苏中抗日根据地属于物产丰富的平原水网地区,襟江带海,人口众多,工商业活跃,经济文化发达。同时交通便利,又靠近宁沪杭等大都市,文化名人聚集,知识分子众多,苏中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正是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时期,华中抗日根据地对地方武装的成功改造,是新四军统战工作的一个鲜明特色。华中抗日根据地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审时度势,灵活运用我党的方针策略,从组织、思想和作风上对地方武装进行改造,充分壮大了我党掌握的武装力量,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山东根据地遭受了严重的天灾敌祸,由此而产生了极大的荒情。根据地党和政府及时采取了多项有力措施:一方面大力放赈救急,另一方面领导根据地军民扩大生产,增加财富。根据地的救荒运动不但为战胜灾荒、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而且也推动了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4.
走私贸易是抗战时期中国的一个重要经济现象,它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抗战时期敌我双方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因此,国民政府相当重视缉私问题,国民政府应对日寇走私策略演变的统一缉私制度尚能适应形势的需要,但略显迟滞,消极应战的政策和措施居多,不过国民政府的缉私制度在抗战中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抗战大后方"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支持和支援对日作战的后方战略基地。抗战大后方战略地位的形成、演变与日本侵华造成的民族危机密不可分,也与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中国抗战实力与形势的认识和判断有密切关系。为准备对日作战,国民政府经历了由经营西北后方根据地向以西南为重点的战略大后方的转变,并在全面抗战爆发后,正式确立了以四川为中心的抗战大后方的战略地位。此后,抗战大后方战略地位伴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而变动,又随着战争的结束而宣告结束。并在此基础上,从"价值"、"空间"、"时间"三个维度初步探讨了"抗战大后方"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在严峻的战争环境中将肃清烟毒作为社会革命的重要目标之一,确定禁烟禁毒为党的基本政策,并颁行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华北抗日根据地、解放区治理烟毒法规是中共借鉴国民政府、陕甘宁边区相关法规,参酌华北区域烟毒实态特点制定而成的,既有宏观政策,也有各种法规条例,涉及禁止种贩售吸、缉私、奖惩等诸多方面,为查禁烟毒工作提供了立法保障。这一时期的禁毒法规具备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时期,湖北后方国统区各级政府以扶持各项经济建设、建立稳固后方抗战基地为目的,在鄂西后方国统区进行了一系列金融业的开发和建设工作,建立起中央、省和县三级银行体系,为支持抗战和促进鄂西后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本文考察了战时后方金融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并分析了其积极作用,指出了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8.
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廉政建设法治化,是延续中央苏区廉政建设的传统,也是巩固自身政权的需要。在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对立法、惩治和教育领域开展了廉政建设法治化的实践探索。认真学习和汲取抗战时期廉政建设法治化实践探索经验,对当前强化法治反腐力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