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2 毫秒
1.
许地山是现代文学史上独特的"这一个".其独特性不在于艺术性,而根本来自于其非同寻常的宗教关怀.许地山的宗教关怀特性在于其"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宗教态度,并将这种宗教思想意识处处渗透于其文学创作中,使其各得其所,有机融会于浓郁的人间关怀之中.散文是最容易表现作者真实感情和心灵世界的文体.因此,通过解读许地山的散文集《空山灵雨》,可见许地山的宗教关怀是融合了儒佛道的精神因素,又不拘束于传统精神,而以基督教为精神皈依.具体则是:以佛教的"生本不乐"作为审视人生基本视点和感情基调,融道家的顺应自然作为处世之道,但最后的精神皈依却是基督教的博爱和担当精神.  相似文献   

2.
许地山是被许多人误读的一位现代作家。其基本原因一是思维模式的僵化 ;二是许多人忽略了许地山小说文本中鲜明的宗教文化意识。宗教的慧眼 ,灵性交给了许地山打量现实人生的独到眼光 ,使他开辟出一片新奇的人生天地 ,给人以有益的启示。本文试图追踪许地山独特的生命意识 ,呈现他艺术世界中的美妙灵光。  相似文献   

3.
许地山是现代文坛上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他的作品题材独特、想象丰富,富于传奇色彩和浪漫主义气息,而这一风格的形成离不开许地山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对宗教文化,尤其是基督教文化精神的摄入。一方面,基督教"博爱""牺牲"等精神融入了许地山的文学创作;另一方面,《圣经》文学也从叙事模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启发了许地山的艺术表现;同时,为推动基督教与现世人生的融合,许地山亦对于基督教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4.
新近,王盛教授推出新作《落华生新探》(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这是他继《许地山评传》之后,在许地山研究领域的新的发现、新的心得。该书有如下特点:一、以占有最新资料见长。作者从80年代初,就研究许地山及其作品,得到许地山夫人周俟松先生及其家人的...  相似文献   

5.
1932年10月,北平中华乐社出版的《世界名歌一百曲集》第一册中的10首歌词,是许地山翻译的。许地山还为这一册名歌集写了《弁言》。译词和《弁言》的发现,对于许地山研究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为充分认识中国现代文学发生时的复杂性,以许地山为典型个案,通过文献梳理、文本细读等方法,重新审视其小说与中国古典诗学之间的关系。分析认为:在整个五四时期的中国现代小说家中,许地山是十分独特的一位;当多数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不无偏激地对古典文学传统进行否定之时,许地山却在自己的小说实践中,通过对意境的营构、传奇性情节的设置和古典叙事手法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向传统的回归。  相似文献   

7.
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许地山小说一方面暗合了"痴情女子负心汉"的传统情爱模式,揭示了传统文化在人物精神深处的深刻影响及其所导致的悲剧命运;另一方面因为宗教意识的输入,许地山小说转换了"喜新厌旧—沦落天涯—弃妇幽怨"的传统弃妇叙事方式,使其笔下表面上逆来顺受的女主人公内心充满了洞彻人生的智慧和执著生命的坚韧,明显有别于五四运动时期"不是堕落就是回来"的"娜拉"们。许地山小说对于感伤流被的"五四"文学而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许地山作为一位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他在小说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不仅得益于其题材选择、人物塑造和思想内容,也得益于特色鲜明的语言风格。总体来说,许地山的小说语言呈现出简练、明快的风格特点,以思想性格和生活经历为主的主观因素与以社会时代为主的客观因素共同构成了其成因。从现代文学语言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许地山的小说语言规避了过分文言化和欧化的弊端,为其后继起的新文学作家提供了语言镜鉴。  相似文献   

9.
许地山的佛教文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文学史上台湾籍重要作家许地山,其作品以浓厚强烈的宗教色彩见称。本文从作者身世探寻了许地山的作品与佛教的渊源,并分別从文学理论、诗歌、散文、小说诸方面深入阐述了许地山与佛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独特的人生画图──许地山受宗教思想影响的前期小说祁宗华在五四新文坛上,许地山是个独树一帜的作家。1921年初,他的处女作《命命鸟》在《小说月报》上一发表,就以浓厚的宗教思想和奇异的浪漫色彩绘制出一幅独特的人生画图而引起轰动。他在二十多年的创作中,始终...  相似文献   

11.
从《写在人生边上》看钱钟书散文的风格与魅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钟书是著名学者和散文家,其广博知识、强大思辨能力,以及独特的文体,都引人瞩目。这一切突出表现在他的《写在人生边上》一书中。钱钟书的创作体现出一种绝顶的聪明与睿智。他的幽默与讽刺不仅仅作为形式和技巧而存在,同时它还是一种精神,体现出创作主体的超凡心境和博大胸怀,具有一种所向披靡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近30年中国大陆师陀研究主要在史料、作家论、作品论等几方面展开。史料方面包括资料积累、考订、梳理与诠释;作者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对师陀是否京派以及师陀与左翼文学的关系问题;对师陀的作品的研究相对成果较多,从时间上看,大致可以15年为限分为前后两期,前半期对师陀创作思想艺术成就的考察,大多从社会历史角度入手,遵循美学和历史相结合的标准,取现实主义艺术的惯用方法来分析论证,关注重心不外乎题材、人物、环境及艺术风格等。后半期多以文化诗学、生命哲学、伦理批评等为切入视角分析师陀作品显示出的文化心理、生存状况等,相应文艺形式分析也转换到意象、修辞学和叙事学分析等。此外还有以比较方式展开研究的论文。  相似文献   

13.
贾谊属于早熟而宿慧型人物,其著述值得仔细咀嚼玩味;其于24岁时任长沙王太傅,居长沙一段时间,今马王堆出土群籍与其著述互相考证,多有待于抉发。观《鵩鸟赋》末段,贾子之学,以人事为重,所重在人之道德。贾子释神明,从人身精神上立论,故称其所重在人学。  相似文献   

14.
“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三部礼书的简称。郑玄为“三礼”作注,在训释名物、注解经文的同时,还详细阐发了自己的文艺思想,对诗乐的生成、功效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给后代研究以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由晚清走入近代的刘师培,基于精专的经史学识,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以传统文论和西方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以纯文学的观念考察了文学史,认为文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留心文学史的变迁,并剖析了变迁的缘由;运用"穷源"和"竟流"的方法,探索了中国文学发展的规律,对中国文学史作了具有开拓意义的研究。这些研究建构了刘师培较为系统的文学史观,也体现出区别于旧学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6.
作为国内最早出现的介绍日本明治维新的著作之一,《日本杂事诗》对于当时国人了解日本、认清中国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的方向起到了重大作用,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日本杂事诗》的“定本”和“原本”之间有很大的不同,黄遵宪在《日本杂事诗》出版十余年后对其进行有意识的修改,包含着对日本的重新审视和评价。通过考察两者之间的差异,可以看出通过担任驻日文化参赞等一系列外交职务,黄遵宪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近代民主观念逐步形成,对日本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化。这无疑代表了当时先进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日本观的嬗变。  相似文献   

17.
从托尔斯泰早期的战争小说看其人道主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托尔斯泰早期的战争作品以其在战争中的深刻体验为基轴,描绘出一幅永恒而真实的战争图景,鞭挞了战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生命的毁灭以及对人的精神的摧残。指出了人类对物质利益的贪婪追求是导致战争的首要原因;参战的士兵彼此之间相互厮杀却并不怀有敌对的情绪;应以理智驾驭激情,拒绝同类相残、毁灭生命的行为。反映了作家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独特思考与深入探索,体现出作家珍视生命、关注人性的人道主义情怀。在倡导保护生态、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托尔斯泰的思想更显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8.
积极向上的淑世精神是人心的法则 ,是历史的蕲向 ;规律、信仰、仁爱、美丽 ,从来都是文学创作的终极关怀 ,也是文学史对具体作家、作品扬弃的标准。那些催人奋进、发人思考、形质兼美的作品 ,无疑是文学史上最有价值的作品。咏物词的创新也应该自觉贴近时代和历史的要求 ,以积极的淑世精神作为开掘题材内涵和抒情言志的核心。清初咏物名家曹贞吉和朱彝尊的创作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9.
浙江诗人李浔,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版了多部诗集,近期出版的《随笔诗》是一部诗歌自选集,可以看到中年李浔的诗歌中所有的抑郁、感伤以及摆脱现实束缚的渴望。他的诗歌有着一贯的温婉细腻,有的幽默风趣。新疆体验,使他的诗歌呈现出亮色。然而,他担心的是,回到故乡该怎样去生活,他所热爱的诗歌是否在三十年之后还有读者。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用“意境”“境界”等概念建构起自己的美学体系。他认为作为抒情文学的词作必须有作者的真情实感蕴藏于内,“真情”是“境界”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出于对“真情”的看重,王国维着力于对元剧的研究,从戏剧艺术的角度,他对元剧十分鄙视,但从文辞的角度,他对元剧十分欣赏。王国维称元曲为“活文学”,与元曲作者蕴于其中的“真情”有莫大关系。王国维对元曲的研究基本延续了治词的角度和观点,论曲仍以“真情”为首要标准。不同之处在于,“当行”也是他的“本色”观的组成部分,是其“本色”观比“意境”说在理论范围上更为广阔之处。相比较而言,吴梅的“本色”观亦注重“真情”,对作品的评论,他更多的是从排场角度分析、评价作品。对作品的用字,吴梅亦崇尚自然,同时又有所保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