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日常生活事象看金平白傣的神灵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傣是云南省金平县自称“傣端”的一个傣族族群。该族群不信仰小乘佛教 ,而笃信传统的原始宗教。神灵观念在白傣中普遍存在 ,并深刻地影响其社会生产与日常生活。本文从人生礼仪、农祭习俗、节日活动等方面对该族群的神灵观念及其崇拜对象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敦煌文献中有一批属于古代吐蕃宗教的写卷,保留了大量的神灵名称和古代宗教仪式。通过与后世一些文献记载相比较,可以认定敦煌文献记载的神灵与后期苯教神灵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系,也可以断定这些写卷出自早期苯教徒之手。苯教在历史上应该存有一个持续不断的传承体系,拥有其自身的宗教传统。  相似文献   

3.
:《 韩诗外传》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先秦时期所形成的神灵信仰,承认神灵作为一种人格化的主宰干预并控制着人世的生产与生活。而以天或天神为主导的神灵对人事的影响遵循着赏善罚恶的原则。但同时,《 韩诗外传》又通过一种感应论的阐述削弱了神灵的权能及意志,并借由阴阳之说为天人感应及其维系的善恶报偿赋予了新的依据。《 韩诗外传》对神灵的矛盾态度也体现在对祭祀的理解中,《 韩诗外传》一方面承认祭祀讨好神灵的效用,另一方面又认为祭祀有助于维系、彰显礼乐伦常所需要的某些情感,具有教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掠剩神信仰为中心,探讨民间神灵信仰的传播轨迹,神灵信仰与正统宗教的关系及其对传播的影响;并从信仰接受的角度,讨论信众的个体性因素对神灵信仰演变所起作用及二者间的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5.
[摘要]《五史鉴》是吐蕃时期的宗教文献合集,现已经失传,不过在12世纪的一些教法史著作如《第吾宗教源流》、《娘若宗教源流》中有其文本的抄录,13世纪以后的一些著作还不断引用这些古代文献。本文主要根据上述藏族传世的教法史著作以及其他文本如《拔协》等中所保存的有关《五史鉴》的史料,通过对《五史鉴》文本的系统整理就其中涉及的古代神灵而加以归类和综述,系统的将《五史鉴》记载的神灵进行比较研究,以寻求这类古代神灵在后来藏族宗教主要是苯教和民间宗教中的演变历史。  相似文献   

6.
纳西文化和藏文化无论是从表层事象还是到深层内蕴,都有深厚的渊源关系.在两个民族的宗教经典及民间文学中,动物神灵体系庞杂宏大,占了神灵体系中的主体部分,动物神灵在形象、职能、读音等方面都有惊人的相近性,说明了东巴教与藏族宗教文化,尤其与苯教的密切交流形成的文化融合,甚至印度文化也通过藏族宗教文化传播到东巴文化中.  相似文献   

7.
龙王庙对布雨神灵的表述方式,主要可分为雕塑与绘画两大部分。雕塑重在交代布雨神灵,而绘画则着意说明龙王及其辅助神的布雨过程。在民众观念中,龙王只是布雨行为的具体实施者,而决定权则掌握在玉皇大帝或老龙王的手中。随着社会大分工的出现,布雨龙王的辅助神也渐渐多了起来。在壁画中,雷公、电母、风伯和雨师等辅助神的布雨功能都得到了充分展示。它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农业社会对雨水的渴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民主监督意识的逐渐养成。  相似文献   

8.
纬书中保存了庞大而完善的神系,这一神系由天神、地祇、人神等三大部分构成。天神包括天皇大帝、五帝等众多神灵,地祇包括山岳河海神、社稷神、生物神等,人神包括远古帝王、西王母、器官神等。谶纬中的诸神多缺乏神性,其神灵世界多具现世色彩,其信仰向度是指向现世,而不是虚幻的彼岸世界,其信仰具有鲜明的等级性,因此谶纬没有成为一种现代意义上的宗教。  相似文献   

9.
广西那坡县黑衣壮神灵崇拜呈现为多层累结构,具体表现为把自然神灵崇拜例如黑神、火神、树神、石神、花神等与祖先神灵崇拜、道教神灵崇拜等结合起来,集中体现为神庙的建造、在神庙举行的活动、安花仪式活动以及抹黑、画脸、巫傩等活动.  相似文献   

10.
最早掌握文字的为巫师,而最初被神灵化的正是新石器时代的巫师们。春秋时期,部分巫师家族的后裔降而为"士",庶人上升为"士"的重要途径亦为学,纯粹学识或道德意义上的文人方始涌现。而这类文人被神灵化的第一人就是孔子:孔子在世时即被认为已然达到了"仁"境界的"圣",可拟于"君师",由一族之祖先而上升为整个国家崇敬的"先祖"行列,成为真正的神灵。  相似文献   

11.
自然宗教:神灵称谓及其含义──以哈尼族宗教为例为则同神学宗教仅崇拜一神或几种有限的神灵的状况相反,自然宗教所崇拜的神灵多如牛毛,几乎不可尽数。由于崇拜体的繁多和相关术语的普遍产生,不同的研究者在描述某一个特定对象时常常出现称谓各异的现象。例如山崇拜,...  相似文献   

12.
以殷代人崇拜各类神灵的主要动因作为视角,对殷代神灵信仰现象及其所蕴藏的内在实质,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山川崇拜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原始巫术,原因是巫术中的山川有通达天地的功能,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山川祭祀始于传说时代的舜,最初的山川神灵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由英雄的氏族或部落首领转化而来。商代山川神灵具有与农业经济密切相关的自然属性,同时也有了社会属性,山川崇拜是商人重要的宗教活动,其中河(黄河)、岳(嵩山)地位尤崇。西周时代对山川崇拜进行了等级化、制度化改革,使之成为全民共同信仰的一般神灵,自然属性减退,社会属性增强。春秋、战国时代更加强化山川崇拜的政治教化功能,虔诚的宗教情感让位于世俗的功利目的。一方面山川崇拜成为统治者的统治工具;另一方面,山川神灵开始人神化,如河伯、西王母等,若干山川神灵开始仙化,成为后来道家神仙文化的源头  相似文献   

14.
南岳朝圣神灵的丰富文化背景与西方希腊神话中个别神有相似的文化蕴含,因此,将二者进行比较发现存在文化图式相似、相异和空缺。针对不同情况,可采取融合与植入两种策略调整翻译手段,创造性地激活译语读者文化图式,使译文更易懂。文化图式融合策略是通过“南岳朝圣独有的文化图式”与“二者相似的文化图式”融合的方式激活译语读者头脑中已有的文化图式;汉语文化图式植入策略是通过音译加增译或者意译加增译的方式把南岳朝圣独有的宗教文化图式植入译语读者的文化图式,填补译语读者的文化图式空缺。  相似文献   

15.
作为正统思想存在的儒家文化长期左右着中国民众的思想意识,受着世俗理性支配的人们因此常常表现出极端重视现世生活的人生态度,即使信奉某一神灵也常是出于功利动机——为了求得神灵对现世生活的保佑或借助神灵摆脱实际生活中的困境,而很少追求灵魂上的皈依。中国民众淡漠的宗教意识和对宗教无可无不可的意向使超凡脱俗的宗教不得不依据中国民众的现实需要而改头换面,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宗教制度在中国的出现,而完全意义上的神学至今仍未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16.
元朝统治者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主要是由于他们传统宗教文化多神教萨满信仰的强势存在。在中国历史上,佛、道等宗教的隆盛,很多是因为统治者对神道设教的扶持和宣扬;元代各种宗教并存,而且达到相当繁盛的地步,主要是由于蒙古贵族虔诚的神灵思想的作用。元朝统治者只是出于朴素的功德或功利思想尊崇各种宗教,而并没有把宗教作为设教化民的统治工具。  相似文献   

17.
壮族师公教有明显的多神崇拜特征。祖师神三元真君虽有被尊为至上神的倾向,但众多神灵仍处于游离和分散的状态,没有被纳入一个严密的神灵体系中,神与神之间显现出平等和谐的社会关系。壮族师公教众神平等的根源在于历史上壮族长期处于分散而居、部落林立、酋帅众多的社会状态。  相似文献   

18.
傣族神灵崇拜浅说朱德普1傣族的原始宗教和外来的佛教有过激烈的斗争,但在相互宽容、相互渗透又互为排斥的情景下长期共存至今。不过,动神、寨神及其它神灵崇拜虽然盛行于傣族各地,由于它既没有像佛教那样金碧辉煌的佛寺、佛塔、佛像,也没有那令俗人注目的身着金黄袈...  相似文献   

19.
通过甲骨文中的河卜辞,主要运用神话学的方法,从神之诞生、神之职能、神之形象、神系世界四个方面来论证殷商人以“万物有灵观”、人之特性、殷商现实社会为参照来实现神灵建构。殷商时期属于神话体系的混沌期,诸神皆是综合神,其职能呈现交叉与重叠。  相似文献   

20.
从人类生存道德视角透视中国北方萨满神灵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萨满神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北方先民把自然界看成是有思想、有意识的生命实体,以神灵的名义进行人类生存道德意识的启蒙和传承,通过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及人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和调整,体现出人类面对自然应有的生存道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