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6 毫秒
1.
宋剑华  杨姿 《求是学刊》2006,33(5):101-106
庐隐、萧红、张爱玲三位女性作家,她们的小说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相当突出的时代象征性。她们每一个人都以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视角,生动而形象地揭示了中国现代女性在追求自我解放道路上的真实感受与理想破灭;她们不仅用细腻入微的故事叙事向广大读者展示了女性主人公的现实困惑,同时也深刻地阐释了女性对于男权话语的抵触与拒绝。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一个村庄中女性口述的集体化经历、感受和记忆为主要分析对象,讨论了女性记忆的内容和特点以及宏大的社会工程对女性生存状态与精神状态的重新建构。女性在承受生命中巨大苦难的同时所感觉到的精神快乐正是建立在既是认识又是“误识”基础上的“符号权力”治理功效的体现。她们的记忆和讲述为理解和洞悉农村日常生活中的国家治理模式和国家-社会关系开辟了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60年代起,女性主义学者们把目光转向了法律,其中就包含侵权法.以女性视角重新审视侵权法,女性主义学者们有了新的发现:侵权法是男性的法律,法律原则和规则无不带有男性的偏见.为此,她们向传统的侵权法发起了挑战,于是就有了侵权法的女性主义理论.女性主义理论在侵权法研究中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首先,她们揭示侵权法中的性别差异;其次,她们批判“中立法律”标准中隐含的男性偏见;最后,她们呼吁法律实践中女性的经验.女性主义侵权法理论与传统侵权法理论的核心冲突是对“理性之人”、“注意义务”和“救助义务”的不同理解.女性主义者给法律带来的实际影响是显著的.在私法领域,女性学者们主张以“理性之女人”取代“理性之人”的标准,以“相互依赖、责任和关心”取代“个人权利”的理念,加大法律对易受伤害女人的特殊保护.把女性权利的主张由公法扩展到私法如侵权法,使女性得到了更大的补偿.  相似文献   

4.
离了婚的女子对于正在择偶的男性来讲,其吸引力显然不如未婚女子,一来她们似乎已失去生理上的“贞洁”而自身价值被贬低,二则她们的叛逆行为常让人误解其不具备温顺、贤淑的传统美德,三是在“好人不离婚,离婚不正经”的社会偏见下,离异女性更易令人生  相似文献   

5.
近一、二年来,随着刑事犯罪发案率的降低,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女性的性罪错有所发展。在女性的性罪错问题中,一般来说,绝大多数女性开始时总是受害者,后来才变成害人者的。她们在自身被害之后,为什么还会去害他人?在害他人的过程中,她们中间的绝大多数人又总以牺牲自己的肉体为代价,其行为是自主的、自觉的、持续的,有的甚至劣性难改,她们为什么心甘情愿这样做?不少人常常对此不可思议。性罪错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同样是情境行为、自主行为和差异行为的统一,除社会环境影响的客体因素之外,必有某些自我意识和主体素质在她们身上起着重要作用。为了了解女性性罪错行为的心理归因和动机方式,我们以某开放大城市中犯有性罪错行为的125名女性为样本,作了抽样调查,经过初步研究,发现了病态的性观念是她们产生性罪错行为的主体动因。一、封建贞操观念的“负向效应”是引发她们产生性罪错行为的主要起因  相似文献   

6.
都市里如今有这样一批女人.她们的另一半因为工作或其他原因,必须长期在外或经常出差.与爱人“聚少离多”是她们最基本的生活状态。尽管这些女性一般生活都较为优越.尽管她们手中握有大把的闲散时光,但也正因为她们只有一半的羽翼而须独自品尝孤独的滋味。我们姑且将这部分女性称为“留守女士”。这些女性中.有的正值如花的年龄,有的已迈人中年人的行列。她们最大的困惑莫过于寂寞。孤独寂寥的日子,她们该如何面对?  相似文献   

7.
“边缘”和“极端”的女性书写与殊途同归的悲剧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缘”和“极端”的女性书写与殊途同归的悲剧主题高音90年代活跃在北京文坛上的陈染、林白、徐小斌、徐坤、海男等女性作家与她们的前辈作家宗璞、张洁等人相比,表现出强烈的性别意识,和处于男性中心话语包围中的孤独与抗争。陈染的《潜性逸事》、《无处告别》、《...  相似文献   

8.
两名妇女升职明尼苏达最高法院时,凯瑟琳·麦金农(C. MacKinnon)问道:“她们会作为妇女、并为所有妇女使用法律工具吗?”她接着说: 我认为真正的女权问题不在于生理上的男性还是女性把握着权力,尽管女性掌权是至关重要的。……我的问题是,我们的身份是什么,我们忠于谁,我们的共同体是什么,我们对谁负责。如果这些显得不够具体,我认为是由于我们不知道女性作为女性会说什么。我呼唤一个有待我们去创造的女性角色,代表一个不再沉默、能说出闻所未闻事情的声音。  相似文献   

9.
辨析以人为本的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的“人”是指生而平等的作为类的独立的人,这种人摆脱等级和人身依附关系,是在世界历史中形成的。中国作为典型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东方国家,经过了“民”—“人民”—“人”的转换历程。中国封建社会民不同于欧洲的农奴,中国的民在人格、经济、政治地位上都是平等的,与“官”相对立。“人民”是“人”与“民”的结合体,兼具人与民的双重特性,人民是与敌人相对立的政治概念,是原来“民”的主体,但已排除了地主富农、官僚资本主义等反动阶级,它是共产党服务的对象,同时,用人民概念表明政权的性质。“人”和“人民”一字之差但不可等同。随着历史的进步,敌人这一与人民相对立的阶级力量退出历史,使人民概念失去了与其相对应的存在前提,人民开始向马克思所说的作为类的人回归,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才提出“以人为本”而不是以人民为本。当然,人民作为世界通用的概念将长久使用,在非严格意义上,称“以人为本”为“以民为本”或“以人民为本”也未为不可。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指出 :“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 ,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 ,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这既是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也是防止腐败 ,做到标本兼治 ,正确运用公共权力的一个重要举措。一、建立公共权力运行制约机制的必要性社会公共权力 ,就其理论而言 ,它与政党权力和政治社团权力共同构筑了政治学中政治权力的基本理论体系。就其本质而言 ,它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集中反映。就其功能而言 ,它在一定程度上…  相似文献   

11.
宋桂珍 《学术交流》2006,(2):168-170
《呐喊》、《彷徨》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深刻反映了鲁迅先生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和他的妇女观。他站在广大被压迫妇女的立场上,感同身受地体察到了她们的悲惨处境,批判了造成妇女悲剧命运的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反对男尊女卑,主张男女平等。同时,也以“怒其不争”的态度,针砭了女性的麻木和愚昧,希望她们能自醒自爱,走向彻底的解放。  相似文献   

12.
1996年,我在一篇论述“劳动力流动”的文章和《关键问题》一书中提出了关于女性工作选择的三重类型学,根据我对众多妇女就业史的调查,对她们的择业情况进行了分类。调查表明,大约20%的女性是家庭中心型。在她们的一生中,子女和家庭是其优先考虑的方面;她们宁...  相似文献   

13.
王敏  马兆杰 《社科纵横》2006,21(3):93-95
明清话本小说在婚恋模式的建构上,强调婚恋双方的心心相知,作品中的女性对于婚姻的要求是真挚的爱情,她们肯定人的感情在婚姻中的绝对价值,是爱情与婚姻相一致。作品体现的婚姻观超越了“郎才女貌”婚恋模式的表面化和肤浅化,将带有互敬互爱、倡导男女平等鲜明指向性的主题引入家庭生活领域,体现了人类婚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4.
《社会》1992,(4)
上海市近年来正悄悄冒出一个有闲阶层,人数呈稳步上升趋势。以出国归来的“洋插队掏金者”为例,1986年上海地区出国人数约1万多人,以后每年呈几何级数增加。仅东渡日本进入语言学校就读者即已超过2.8万人。这些人赴日满两年后,因日本政府不允许接受移民而回国的约占75%。他们口袋里至少装着在日本打工挣来的3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0万元),回国后成为悠闲的小“阔老”。有闲阶层的第二种人是一群青年女性。国外的丈夫、情人或者其他亲友替她们在上海豪华的宾馆里长期租了房间,按时给她们寄来生活费用,定时来和她们团聚。她们全部的青春和生命都交给了那套房间和那位行踪诡秘的他。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尤其是农村女性形象,往往是以息事宁人、与人为善、规矩信实,以德报怨、甘居人下、煦煦无愠色一类表现给人直感的。她们这种与人世无争,绝少分甘的“超度”状态,通常会令人产生一种偏颇和诧异,认为这些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只是一群忍气吞声、惩忿窒欲、逆来顺受、唾面自干、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人面塑像。其实不然!这是对当前中国电影女性形象人生价值方面的最大错觉和误解。在对待人生  相似文献   

16.
马亚静 《社会》2002,(10):45-47
什么是E型压力伴随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人们正逐步脱离传统文化且迁徙到现代文化中来。在这批文化移民中 ,女性的变化十分引人瞩目。她们在经历了社会转型的洗礼和新文化的移植后 ,在自身素质、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方面有了很大进步 ;她们已不再安于传统的社会角色 ,而是逐步走出家庭 ,走向社会 ,形成独立人格 ,开创个人事业 ,扮演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角色。人们将这些追求事业成功的女性称为“女强人”。但这些职业女性自身并不欣赏这种说法 ,她们更愿意选择“强女人”的称谓 ,因为这突出了“女人”二字。可见 ,现代女性既要在所谓男性价值的…  相似文献   

17.
一、税利分流政策出台的理论根据、历史背景和牡丹江市试点方案实施的“小气候”(一)税利分流政策的理论根据1.它鲜明地体现了兼顾国家政治权力与财产权力原则,在根本上区分了国家根据两种权力不同性质和两种性质不同的收入,从而划清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具有两种不同管理职能。有利于国家逐步实现政企分开的改革设想。马克思说:“在我们面前有两种权力,一种是财产权力,也就是所有者的权力;另一种是政治权力,即国家的权力。”①他在说这一段话以前阐明了政治权力与财产权力的关系。他说:“‘权力也统治着财产’。无论如何.财产也是一种权力。例如,经济学家就把资本称为‘支配他人劳动的权力’。”这两段论述充分说明了任何国家都具有这两种管理职能,而税利分流政策的制定就是以此作为理论根据的。它的优点在于明确了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常听到许多朋友抱怨,说现在两性身份的混乱太严重了。且不说男性女性化有典型的表现,更甚的是女性男性化泛滥。不少青年妇女互称“大哥”、“二哥”、“哥们”等等,她们的举止言行也多不符合女人身份。不少妇女抱怨说,现在“真正的男子汉”太少了,而男子们则说:现在的女人不象“女人”……社会是由男人和女人组成的。就两性身份而言,一个完整的人包括三个方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属性:生物和生理上的性,心理学范畴的性别  相似文献   

19.
人皆伯穷。志士仁人怕大伙儿受穷,芸芸众生怕自个儿受穷。而且,对贫穷的恐惧程度越高,对富有的向往就越强烈。人们怕穷,尤以女性为甚。她们对贫穷的恐惧和对富有的向往似乎比男性更强烈一些。可惜的是,女性求富,能靠自身的努力达到目的的毕竟不多。歌星、舞星、影星、体育明星等星级女性成为富婆固不困难,但相对于庞大的女性群体而言,就显得微乎其微;这就决定了女人若没有富有的老公,就别想穿金戴银、吃香喝辣。很多女士正是看透了这一点,她们在选择男人时,能依傍“过去完成式”的富公便可以坐享其成;若依傍“现在进行式”的富…  相似文献   

20.
杨萍  李艳波 《学术交流》2006,(10):145-147
在男权制度早已确立的周代社会,女性一生在不同时期随着身份的变化,其家庭角色及地位变化的轨迹是:为人母者地位最高,为人妻者地位最低,为人女者地位介于两者之间。不管女性处于何种角色,周代女性在整体上对于男子的屈从地位却是不变的,即便是“为人母者”,所具有的些许权力也只是强大父权的延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