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当前首都圈人口空间分布总体上呈现以京津为中心向外围递减的格局,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这一分布格局的形成机制,得到以下结论:当前首都圈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初始的人口规模和自然地理禀赋是其形成和发展的基础;首都圈"中心—外围"的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是一系列集聚力和离散力"博弈"和"对抗"的结果,其中就业机会、工资水平以及反映科教实力的高校数量是主要的集聚力,而房价、交通拥堵以及水资源短缺是主要的离散力,水资源短缺的制约作用最大;该分布格局也是各城市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反映,中心超大城市已处于工业化发展后期,对高端劳动力和为高端劳动力服务的低端劳动力均有较大的需求,而首都圈外围城市还处于工业化初期或中期阶段,资本密集型产业仍是主导产业,对人口和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弱。今后除了需要遵循城市化发展本身的规律以外,改善和调节上述导致人口过度集聚的集聚力和离散力及其对比关系,通过政府力量介入,尤其是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大力推进和实施,加快河北省城市化发展的步伐,尽快缩小与北京、天津的区域发展差距将成为合理布局人口空间格局,促进首都圈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京津冀高学历人口的空间集聚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学刊》2018,(3):5-17
高学历人口的空间合理集聚既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现的现实诉求,也是中国人口学科向空间化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本文基于空间经济学的"中心—外围"理论,使用中国人口普查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法和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测度京津冀高学历人口的空间集聚格局并分析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京津冀高学历人口呈向心集聚特征,沿点轴演化模式演变。高学历人口的集聚具有显著的空间关联性,北京与天津不仅具有"虹吸效应"吸纳河北省高学历人口,同时也具有"溢出效应",促进河北相邻地区提高人口集聚力。高学历人口的集聚呈现高高和低低连片分布,人口增长极和人口洼地并存。在向心力与离心力的相互博弈下,京津冀地区形成了以北京与天津为中心、河北省为外围的高学历人口空间集聚格局。其中,高端医疗设施、优质义务教育资源、第三产业集聚水平、知识溢出发挥向心力作用,吸引高学历人口向北京与天津两大中心集聚。地理距离与高额的城市消费发挥离心力作用,推动高学历人口向外围地区扩散。京津冀协同发展离不开高学历人口的空间优化配置。只有推动义务教育一体化建设,促进第三产业向河北腹地转移,优化科研机构空间布局,加速交通网络建设,才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左为  吴晓 《南方人口》2017,(4):11-26
以南京市主城区的街道级别农民工的抽样调查为数据基础,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方法,对比分析男性和女性农民工就业空间的总体集聚度、 集聚分区和集聚中心结构,以反映二者集聚性特征的共性和差异.二者就业空间一方面在集聚总趋势、 集聚区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共性,另一方面也呈现出诸多性别差异,最明显的体现在就业空间的中心结构,以及部分就业集聚区的分布上.上述差异和共性的显现,一方面受到城市产业体系、 中心体系和交通体系布局等宏观因素的牵引,另一方面也来自于个体效益、 从业方向和社会网络等微观因素的激励和引导.  相似文献   

4.
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和城镇化耦合互动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机理,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和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利用GMM估计方法和门槛回归检验产业协同集聚和城镇化耦合的经济增长效应。结果表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和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呈现波动上升,至2018年多数省市产业协同集聚和城镇化已建立初步耦合机制。产业协同集聚和城镇化耦合协调度与经济增长存在倒U型非线性关系。产业协同集聚和城镇化耦合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伴随产业结构高级化呈现“弱—强—弱”特征。当产业发展水平跨过门槛值,产业协同集聚和城镇化耦合的经济效应具有大幅跃升。  相似文献   

5.
基于集聚经济视角,本文分析了金融外部性和技术外部性对于农村移民工资溢价的影响,从城市层级中观视角解释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本地农村劳动力和外地农村劳动力的工资溢价源泉及其差异性.研究发现,农村移民显著受益于城市集聚经济,但是户籍地差异使得工资溢价分配呈现差异性,金融外部性带来的工资溢价更多地被外地农村劳动力获得,而技术外部性带来的工作溢价则偏向了本地农村劳动力.因此,为了实现"包容性"城市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继续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充分发挥集聚经济机制.  相似文献   

6.
在"次贷危机"影响下,日本经济增长和集聚程度下降明显,以外向型发展模式为主的中心地区衰退迹象出现较早且遭受冲击严重,而以内向型发展模式为特征的外围地区所受影响相对较小或衰退迹象尚未完全显现。区域内长期从业流动劳动力及其净流入对经济增长和集聚具有促进作用,其中,后者作用突出,表现为中心和外围地区较大、次中心地区较小的"哑铃型"态势。区域内临时季节性从业流动劳动力及其净流入对经济增长和集聚具有阻碍作用,后者作用也很突出。相比长期从业流动劳动力,临时季节性从业流动劳动力对经济形势和就业预期变化的反应缺乏弹性,其变化主要在次经济中心和外围地区表现较为明显。以此为鉴,我国应积极消除阻碍劳动力区域自由流动的体制性障碍,以发挥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均衡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20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产业集聚研究热潮。随着研究的深入,相关研究也不再囿于区域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的藩篱。从人口学视角考察产业集聚也是一种新的学术探索,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产业集聚要求有一定规模的人口(劳动力)作为基础,但是人口质量的作用更显著,且通过两种途径影响产业集聚:一是不同专业技术知识和特长的劳动力或技术人才组成的专业化人才市场,为产业集聚提供必要的优质人力资本;二是教育机构、科研机构和高素质人才对高科技产业集聚的影响。与此同时,制造业向某一区域集聚的同时伴随着较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这点在国外经验性文献和中国的现实数据中都得到佐证。  相似文献   

8.
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使用人口普查数据汇总城市常住人口规模,应用齐夫指数度量城市规模分布的集中度,研究了劳动力流动对城市规模分布的影响及成因。结果显示,基于常住人口统计口径的齐夫指数显著低于基于户籍人口统计口径的齐夫指数,这意味着劳动力流动提高了城市规模分布的集中度。进一步使用迁移人口占比衡量城市人口集聚能力,结果显示,城市规模增长显著提高了城市的人口集聚能力。研究结论的启示是,充分发挥大城市的人口集聚能力,适当提高城市规模分布的集中度,对加速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有益。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一个简单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利用2001~2008年两位数水平的制造业数据和拓展的C-D函数,实证考察了中国制造业集聚发展对工资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发展对工资变化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但影响方向、程度、机理不仅与行业特性高度相关,而且与产业集聚度高低及其变化方向和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程度也有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人口学刊》2018,(1):45-55
本文基于1995~2015年东北地区3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人口与经济数据,采用人口—经济增长弹性、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空间自相关模型等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东北地区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关系、空间集聚程度、空间整体相关性,探讨东北地区基本生产要素区域内部流动趋势及其空间配置协调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从人口与经济增长协调性看,东北地区经济增长对人口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明显,缺乏区位优势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人口外流最为明显。从人口与经济分布的空间演化特征看,东北地区人口与经济要素呈现明显的"南密北疏、内高外低"的不均衡分布格局,人口集聚明显滞后于经济集聚。全局型Moran’s I指数和局域型LISA指数分析结果显示东北地区人口与经济分布集聚趋势不强,关联性相对较弱,总体呈现低—高(L-H)、低—低(L-L)的人口—经济集聚态势,实现区域经济与人口协调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12.
盛亦男 《南方人口》2012,27(4):8-15
本文根据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家庭及生育状况研究调查”数据,分析我国农村广泛存在的家族制度对男孩偏好的影响。结论认为,家族制度约束力的三个部分:宗族势力、婚嫁模式和传宗接代观念对男孩偏好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婚嫁模式对男孩偏好的影响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13.
我国拥有大规模的流动人口,大部分在城市第二、三产业中就业,其就业质量情况不佳,主要表现为:人力资本水平低、就业稳定性差、工作环境差、劳动权益保护不到位等.本文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中的GHM模型,在演化博弈视角下分析流动人口就业稳定性与劳动权益保护制度激励的关系,发现对于流动人口劳动权益制度保护对于流动人口就业稳定性有促进作用,同时通过佛山市南海区的实地调研数据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青海省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从生活消费入手,采用修正生态足迹模型,评估青海省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水平。结果显示:2010年青海省城乡居民消费足迹小于人均生态承栽力,不存在生态赤字,但土地结构与生态承载力结构不对等.存在结构赤字。城镇居民人均消费足迹略高于农村居民,但全省城镇居民足迹总量低于农村居民:城镇不同收入组居民消费环境基尼系数小于收入基尼系数,消费占用生态环境资源相对公平;从消费项看,交通消费基尼系数最大,食品消费基尼系数最小。研究提出培养可持续消费观念,引导绿色、健康和环境友好型的消费模式等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人口》2004,21(1):2-13
Following are main excerpts of the Report on theWork of the Government delivered by Premier WenJiabao at the Second Session of the Tenth NationalPeople‘s Congress on March 5, 2004. --Editor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养老社会化既是养老制度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但是,事实上,我国农村养老社会化程度偏低,其原因在于我国农村存在着种种制约养老社会化发展的因素。加快农村养老社会化发展的措施主要是转变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健全社会养老法律制度,社会养老与农业政策紧密结合,加大国家经济支持力度,理顺社会养老管理体制,分层次、循序渐进地完善农村社会养老制度。  相似文献   

17.
老龄化已成为严重影响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因素.在分析上海市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与主要特征,指出人口老龄化对消费需求的影响路径的基础上,关注上海市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动情况,运用上海市1978年-2013年有关人口年龄结构、消费水平以及相关经济发展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上海市人口老龄化与居民消费水平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居民消费水平构成影响的其他因素,研究表明:人均消费水平、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与老年人口比重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人口老龄化对消费水平的影响呈负向影响.而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水平的负向影响将会给社会经济生活等带来诸多意义深远的问题.物价指数、人口自然增长率以及劳动人口比重等对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齐经民  韩伟 《西北人口》2008,29(6):117-119,126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人,要以从业人为本。从业人的经济行为决定经济发展方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当事者。应明确责任,采取有力的激励方式,发挥行业协会的促进作用。加强公共服务与监督,进行广泛宣传教育。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studies the particularly restrictive context of patriarchal culture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political dictatorship in Portugal in the middl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in terms of its moral hegemony and the rigid boundaries that it imposed on gender roles. It is within this context that media reception was forced to find a space for interaction with everyday life. Based on biographic interviews with women born in the first decades of the Estado Novo dictatorship (1933–1974), some modes of receiving radio and television are discussed, along with the extent to which they constituted an adaptation of the then “new media” to deeply internalised censorship regimes of female and male behaviours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genders. Further to the institutional censorship that strictly filtered content in the media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gime’s official ideology, there was also, on the reception side, a system of stipulated, conditioned, and supervised practices that were marked by social and symbolic censorship producing what we call “gender-based censorship.” The analysis provides a new way of understanding the contexts inherited in the formation of our current identities, in terms of potential for women’s emancipation.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就业效应传导渠道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利用,以及就业问题的日益严重,外商直接投资就业效应值得关注。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外商直接投资就业效应的三个传导渠道出发,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就业的影响机制,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因为近些年来外商进入我国越来越多的选择独资模式,因而特别在模型中加入反映外商直接投资独资化倾向的变量,来研究其对就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