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以往研究对空间相互作用方向性考虑不足的事实,文章以长三角133个县市为例,构建了融合新经济地理学与中心地理论的理论框架,将表征空间需求关联的总体市场潜能细分为来自同层级、高等级、低等级三个方向,利用空间计量模型估计了总体及不同方向的空间相互作用对长三角地区人均GDP增长与人口增长的效应。结果显示:在控制空间依赖导致的间接溢出效应等因素后,并未发现存在要素价格绝对调整或要素数量绝对调整的证据,总体市场潜能的提高同时促进了城市人均GDP增长与人口增长;就不同方向的空间相互作用而言,大城市的自身发展有利于中等城市的人均GDP增长,大城市之间、大城市对下级城市、小城市对上级城市形成了人口增长的良性互动格局,而中等城市之间以及中等城市对大城市的人口增长则表现为回流效应。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人口迁移流动向都市圈、城市群集聚的趋势更为明显。在我国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将集聚理论纳入成本—收益分析框架,结合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微观数据与城市宏观数据,研究城市人口集聚对劳动者就业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城市人口集聚通过个人收入、职业匹配与公共服务等集聚收益对劳动者就业满意度产生正向影响;通过工作压力、城市房价与交通拥堵等集聚成本对劳动者就业满意度产生负向影响。综合来看,目前我国城市人口集聚仍能提升劳动者就业满意度。第二,城市人口集聚对城市户籍劳动者、高教育水平劳动者与体制内劳动者的就业满意度提升更大;相比人口高度集聚城市,人口中度集聚城市的规模扩张更可能提升劳动者就业满意度。第三,基于集聚经济理论“空间发展钟形曲线”,都市圈空间不平等表现为经济一体化的集聚阶段或分散阶段。相比经济一体化分散阶段的都市圈,处于集聚阶段的都市圈,城市人口规模扩张更可能提升劳动者就业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高质量发展需要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而区域中心城市首位度与集聚水平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文章全面测算我国省级区域中心城市人口与经济首位度,分析中心城市经济与人口的聚集程度和区域城市规模分布基尼系数。研究结果表明:省域城市体系中人口与经济首位城市绝大部分为省会城市,省域内其他中心城市人口规模结构失常。经济过度集中于省会中心城市,省域内其他中心城市经济承载能力不高,经济聚拢效应较弱。当前,从城市规模基尼系数来看,我国未出现高集聚城市人口规模,区域中心城市人口规模还没有达到较高的集聚水平。我国区域之间中心城市人口和经济集聚水平不尽相同,一些区域经济集聚水平整体较高,而人口集聚水平较低。从城市体系空间分布来看,大部分区域经济高位序大城市发育不突出,区域人口低位序中小城市发育不健全。我国绝大部分省级空间单元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均符合齐普夫指数的幂律分布,但是区域中心城市人口规模及经济规模的齐普夫指数差异较大,整体上人口规模齐普夫指数大于经济规模齐普夫指数。  相似文献   

4.
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使用人口普查数据汇总城市常住人口规模,应用齐夫指数度量城市规模分布的集中度,研究了劳动力流动对城市规模分布的影响及成因。结果显示,基于常住人口统计口径的齐夫指数显著低于基于户籍人口统计口径的齐夫指数,这意味着劳动力流动提高了城市规模分布的集中度。进一步使用迁移人口占比衡量城市人口集聚能力,结果显示,城市规模增长显著提高了城市的人口集聚能力。研究结论的启示是,充分发挥大城市的人口集聚能力,适当提高城市规模分布的集中度,对加速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有益。  相似文献   

5.
《人口学刊》2018,(1):45-55
本文基于1995~2015年东北地区3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人口与经济数据,采用人口—经济增长弹性、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空间自相关模型等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东北地区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关系、空间集聚程度、空间整体相关性,探讨东北地区基本生产要素区域内部流动趋势及其空间配置协调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从人口与经济增长协调性看,东北地区经济增长对人口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明显,缺乏区位优势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人口外流最为明显。从人口与经济分布的空间演化特征看,东北地区人口与经济要素呈现明显的"南密北疏、内高外低"的不均衡分布格局,人口集聚明显滞后于经济集聚。全局型Moran’s I指数和局域型LISA指数分析结果显示东北地区人口与经济分布集聚趋势不强,关联性相对较弱,总体呈现低—高(L-H)、低—低(L-L)的人口—经济集聚态势,实现区域经济与人口协调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在城市化实践中,我国政府一直坚持控制大城市规模的主张,但理论和实践证明“规模政策”有明显的不足和缺陷。本文以江苏省4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回归分析方法、绘制人口洛伦兹曲线实证研究了江苏省城市人口增长的方式。由此,得出结论:江苏省40个城市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与其初始人口数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城市人口增长属于收敛式的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7.
在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背景下,探究城市规模的工资溢价效应及其成因有助于理解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动,对实现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12、2014和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微观面板数据,估计了城市规模的工资溢价,以及集聚效应和群分效应在其中的解释力。总体而言,城市规模每扩大1%,工资水平平均上升0.13%,相应溢价主要来源于群分效应。人口规模超过500万人的超大、特大城市同时存在集聚效应和群分效应,群分效应能够解释工资溢价的35%~55%。人口规模介于100万人至500万人的大城市,工资溢价主要源自群分效应。文章发现,个体技能对工资溢价的贡献度最高,且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当地劳动力的平均技能水平也会提高,即劳动力技能存在明显的空间排序规律。超大、特大城市的集聚效应具有动态性,年轻劳动力在超大、特大城市的工资增长更快。  相似文献   

8.
我国城市人口规模分布演化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经济集聚机制,建立了一个城市体系人口规模分布演化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框架,并基于Zipf法则构建了城市人口规模分布演化的计量模型,然后采用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3~2009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经济地理因素、新经济地理因素与经济政策因素均显著影响城市人口规模分布。  相似文献   

9.
《人口学刊》2015,(6):5-13
人口增长过快、规模过大一直是困扰北京的一个大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利用2006~2013年北京16个区县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从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视角分析产业对北京人口规模增长的影响。研究认为,第二产业集聚对北京人口规模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而第三产业集聚对北京人口规模增长具有抑制作用,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对北京人口规模增长的抑制作用更大;产业结构高度化对北京人口规模增长具有显著的挤出效应;在产业结构高度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条件下,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集聚对人口规模增长的抑制作用将强于第二产业集聚带来的促进作用,两者共同作用下北京人口规模将趋于收敛。本文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已有研究对该问题的定性分析结果,为政府通过产业政策调控人口规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和调控方向。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发展不仅仅是人口比例的增加和土地面积的扩张,而是要注重人口、产业、土地的协调发展.据此本文从人口、产业、土地三个维度,采用ROXY模型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水平与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11省市第二产业与建成区面积均呈现出恒定收敛—加速极化—加速收敛—加速收敛演化轨迹.第三产业的空间发展轨迹与第二产业、建成区面积发展轨迹相反;而非农人口一直保持着极化空间发展特征.由此反映出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具有多元特征,同时说明了长江经济11省市之间缺乏有效的带动力与辐射力,在其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城市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