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5 毫秒
1.
首作帝 《社会科学》2012,(5):186-192
"五四"文学审美批评是一种自成体系的批评模式,纵向视野与横向视野构成批评活动的两个基本维度,时间历时形态与空间共时形态交叉互渗。与此同时,"五四"文学审美批评体现为诚挚性、独创性和宽容性的复合内涵,彼此之间互为补充、渗透和制约,共同建构了整体性的批评氛围。"五四"文学审美批评作为一种话语诉求,在不同作家和批评家之间保持了良好对话与争辩,也就保持了相对自由与独立,在启蒙背景下彰显出全面的审美阐释,为新文学的自由与自觉在理论上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文学是用语言表达的艺术,也反映文化精神和日常生活,因此文化批评与文学批评在批评对象上相交,而文化批评在文化精神和日常生活维度展开,文学批评在审美维度展开。文学批评包含若干方法子类,其中母题研究和原型批评既属文学批评也属文化批评。以文化研究为背景的文学批评,在比较文学“、五四”新文学、历史小说、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等研究领域更有阐释时空。文化批评在文学研究中的恰当应用,是由作品的文化内涵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王桂妹 《江汉论坛》2005,(3):105-107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制导性力量,五四文化激进主义所倡导的现代思想启蒙及其文学革命以对传统的激烈批判显示了自身巨大的历史价值,但五四文化激进主义所持的一元文化认知模式在当时以及后来的五四继承史和研究史中也产生了巨大的负面效应,在新的历史语境中,由这种思维定势所产生的价值建构越来越显示出自身的理论局限。本文力图检视某些理论建构所显露的历史性逻辑缺口,在既继承五四文化批判精神又要走出五四文化认知模式的基础上重新理解五四。  相似文献   

4.
梁实秋新人文主义文学批评思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博 《东岳论丛》2001,22(6):135-138
在二十世纪文学批评史的整体格局中 ,梁实秋的新人文主义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构成了主导思潮之外独特的批评维度。它以一种异质的批评姿态和批评话语在与主导性文学批评的对峙中形成了一种有意味的“互补”。梁实秋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自觉性与系统性 ,使得他在当时的自由主义文学批评家中脱颖而出 ,不仅成为新月派最重要的文艺理论家 ,而且在二三十年代中国新文学批评运动中成为代表人物之一。梁实秋新人文主义批评的特点与得失集中体现于他对五四新文学所作的批评与反思。他的新人文主义批评导致了他对五四新文学的苛责 ,但同时也使他以异于新文学主流的独特视角注意到了新文学进程中出现的某些具体倾向与问题  相似文献   

5.
五四文学批评观念与方法的现代演进周海波不管文学史家们如何评价五四时期的中国历史文化,但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现代中国的整个话语系统就是在这个时代逐渐形成的。在文学批评活动中,对批评的自我确认和对西方文学思潮、批评观念的引进,现代批评试图重建一套崭新的...  相似文献   

6.
2 0世纪 90年代后 ,上海形成了新海派批评群体。他们继承了“五四”新文化的启蒙意识 ,借鉴了 2 0世纪西方后现代精神 ,在解读当下社会、文化、文学方面表现出深刻的同情态度和新锐的批评精神。是当代中国较有代表的批评群体 ,已经显示出某种独立的批评流派特征。  相似文献   

7.
“五四”文学批评形成以胡适为代表的“客观”批评与以周作人为代表的“主观”批评;这些批评在某些方面暴露了主客观分离的缺点;茅盾提出“印象”批评的美学观,这是“五四”文学批评新的评判支点;从批评本体论的调整到作家作品论的诞生,说明现实主义文学批评实践登上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8.
“五四”运动过去70周年了,其影响是如此深远,以致于海峡两岸和大洋彼岸的华裔学者们都要年复一年地纪念它,需要从对于“五四”的反思来确定其对于中国文化的现代走向的看法。有人把“五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联系在一起,认为“五四”学者的激烈的反传统主义乃是为中国传统的“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所支配;也有人虽然肯定“五四”提倡科学与民主,却反对“五四”打倒旧道德,强调传统的道德伦理至上主义的现代意义和世界意义;还有人批评“五四”强调文化的时代性而忽视民族性,认为“五四”学者由于其占主导地位的意识是反民族主义的,因而难以提出正确的文化方案。本文试对上述观点作一“反思的反思”,以廓清人们对“五四”学者所作的某些隔膜的椰揄和不合史实的判断,并阐明笔者对于中国文化的现代走向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1922年3月李石岑发表《评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文,对梁漱溟书中的主要观点尤其是"三个路向说"和"三个态度说"进行了深入剖析和批评,同时就书中有关"文化""文明""东西文化"的观点或提法进行了讨论。李石岑的观点,与新文化运动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观基本一致,其论证手法则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对李、梁思想分歧的考察,可以透视李石岑当时的文化思想,也可以从一个侧面丰富对五四时期文化论争的认知。  相似文献   

10.
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5年创立开始,历经东南大学、中央大学之变迁,以《学衡》、《国风》这两个学术文化批评刊物为标志,形成了现代中国批评史上的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学派:东南学派。东南学派在学术思想的渊源上,似乎一直可以追溯至南京历史上前朝历代的国学,但在现代思想学术语境中,“东南学派”却是作为五四新文学和新文化的批评者应运而生的。在思想主张的极端方面,“东南学派”几乎与五四新文化倡导者的所有主张均持相反意见,这些主张概括而言,集中于中国文化本位的坚持和民族文学的倡导,而在对于西方文化的认知介绍方面,则偏重于西方古代文化和古典文化,但对于“中世纪”西方文化的重视,亦成为“东南学派”于现代学术之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1.
阳海音 《兰州学刊》2007,23(1):39-40,117
文章指出,哈贝马斯和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分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对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关系问题的不同认识;意识形态批判向度的分歧;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哲学基础的不同;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性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西方马克思主义紧紧抓住了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问题,关注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根本不同的问题,体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关注社会现实、强调社会批判性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方面给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应在深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本,挖掘丰富的哲学思想资源;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及构建宽松的学术环境,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多样化、个性化方面积极推进。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代文艺批评新风具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不仅言之有物,富有锋芒,而且深刻地把握了批评对象的实质;二是既有鲜活的审美感悟,也有理论深度,是批评与理论的有机结合;三是追求真理,反对和抵制中国当代文艺批评的主观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4.
《创造周报》是以文艺批评和翻译为主要内容的一份文学期刊,它是在创造社"战斗"目的和出版方经济目的的双重促动下诞生的。创造社以《创造周报》为阵地展开了对新文学的批评和批评文体的建设。《创造周报》批评家以自身的批评实践指陈了新文学发展中的弊端,凸显了他们"自我表现"文学观对"五四"文学传统的继承与超越,实现了新文学一次意义重大的美学转型;同时,他们又以自觉而系统的对批评文体的科学建构,构划出一个近乎科学的完备的理论体系,推动了现代文学批评现代性的进程。他们对新文学现状忧思之深和批判的激烈,对现代文学批评重建的勇气和实绩,都使《创造周报》成为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文心雕龙>是作者刘勰"弥伦群言",广泛汲取了在其之前影响中国写作思想的几乎所有的思想资源,立足于创作实际,建构出的体系严密、思想完备、集大成式的文论著作.从作者的写作动机到立论的逻辑起点,从对基本写作思想的表达到对具体写作观点的陈述,<文心雕龙>都渗透着鲜明的民族精神,真实、全面地反映了中国独特的写作观念和写作经验,为我们今天在新形势下建构现代的民族文论体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典性文本.  相似文献   

16.
汉魏易代之际,社会思想也随之变迁,在动荡的年代面对社会的种种混乱现象,汉魏诸子通过著书立文对社会风尚和人物品评各抒高见,王符、仲长统、荀悦、徐干等人的论述,是推动汉魏之际思想轨迹变迁的重要人物。他们的社会风尚批评,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坚守;“崇真求实”的人物批评也开启了汉魏“名实”思潮。  相似文献   

17.
受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而产生的国内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语境下,与西方形成了一种对话关系,并呈现出"阴阳互补"的跨性别对话特征,在世界学苑独树一帜;立足中国现实,坚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仍很必要,这必将推动世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18.
论20世纪4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特征认知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建华  李伟 《北方论丛》2005,(3):95-100
20世纪40年代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是典型的"批判型知识分子".他们具有坚定的自由主义信念,是"言论干政"的积极参与者、怀疑精神和批判态度的倡导者.尽管他们的努力昙花一现,但并非意味着这种探索毫无意义.思想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更不能以此作为判断真理与谬误的标准.20世纪4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以及对民主、自由的追求还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9.
清末民初,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对儒家政治思想的评判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维新派重在绍述,“以经论政”、“托古改制”是其最重要的手法,间有对儒学和孔子的批判,但不够急进;革命派重在批判,对孔子和儒学批判较维新派前进一大步,但并未形成大规模的批孔运动,并且在批判中仍有肯定和继承。  相似文献   

20.
陈方竞 《齐鲁学刊》2007,1(4):84-88
对左翼文学批评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足,主要缘于对鲁迅1930年代的文学批评缺乏认识,同时与左翼文学和左翼文学批评的"芜杂性"直接相关。鲁迅注重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文学批评是在与这种"芜杂性"的对立中发展起来的,鲁迅1930年代的文学批评直接推动了左翼文学和左翼文学批评的发展,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资源和文学资源,体现了左翼文学批评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