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人是这一过程的主体。“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①“人们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却不管这种历史的结局如何,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的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历史。”②因此我们认为,历史就是人的活动的结果的“积累”。历史行为的客观作用,就是指历史上人的活动的结果和作用。人的历史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各种生产活动;另一类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表现为经…  相似文献   

2.
<正>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人的行为和实践活动才表现为一定的意向和目的。人的历史,就是人类自身进化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就是人类有意识地通过自己有目的的对象性活动创造的历史。“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第118——119页)  相似文献   

3.
一般来说,品质是个人基于禀赋特别是气质形成的、体现在心理和行为活动中并对其有定势作用的比较稳定的独特心理特性。品质与观念、知识、能力一起构成个性心理特征和内在人格,但通常只对其中的品质作道德评价,因而品质属于道德调控的范围,具有善恶或德性恶性的道德意义,并因而成为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具有伦理学意义。判断个人品质善恶的直接标准是社会在品质方面的道德原则或德性原则,但从伦理学的意义上看,其最终根据在于人类谋求更好生存的本性、全人类更好共同生活的需要以及由此派生的人类的普适性的基本道德原则,同时还得考虑人类在德性原则上形成的共识。  相似文献   

4.
一长期以来,我们总是用历史决定论来界说历史唯物论。诚然,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是一种决定论而不是非决定论,它“确定人类行为的必然性,推翻所谓意志自由的荒唐的神话”(列宁语)。然而,“确定人类行为的必然性”即承认人的意志和行为都要受必然性制约,这还只是属于对人类活动的客观性、受动性的认识,而并非对人类活动的主观性、能动性的阐发,并非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全面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造世界。而要达到对世界合乎规律合乎目的的改造,哲学就不能停留于人类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上,而必须“现实地”发展人的主观能动性,即发展“人们根据和符合客观实际的自觉的能动性”。否则,它就不能担当人类首先是无产阶级根据自己的利益改造世界的指南  相似文献   

5.
地理环境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恩格斯曾经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行为的对象。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在不断地与自然环境作斗争的过程中,改变着自然界,也改变着人类自己,从而创造和发展前进着。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地理环境。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地理环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特定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科学中各门科学普遍使用“行为”这一概念以描绘对象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天文学家说天体的行为,物理学家说原子分子的行为如此等等。但在哲学和伦理学范围下,行为一词却有着特殊的意义。古今中外的思想史上,大多数思想家认为行为是人类活动的特殊形式,只是人类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才称得上行为。如中国古语说的“言必行”、“行必果”,都是用行表示人的有感情有思想的活动。欧洲哲学伦理学史上也有不少人称人是社会的、理性的动物。亚里土多德说过:“人的功能,决不是生命,因为就是植物也有生命。”而人的真正功能就是人类活…  相似文献   

7.
任何历史活动都以个人为本体展开。历史活动中的任何个人 ,都是自我主观价值判断的唯一源泉 ,都根据既有信息和其他条件采取自以为是的博弈策略 ,以便尽可能充分实现自我主观价值。因此 ,一切历史都是博弈史。本文从国家本质、社会各阶层的经济取向及个人的利益驱动探索了人类的经济行为 ,得出了任何个人的行为 ,都必定符合表示“自我均衡”“行为方程” ,即两个或多个“自我均衡”的交点 ;即为“纳什均衡”。  相似文献   

8.
审美活动与人类所有活动一样,有它自己发展的辩证历程,考察并阐明它的辩证历程,在美学研究中至今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因此,作这种考察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即是这方面的一个尝试。 一 人类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历史,就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的本质不断展开、丰富和完善的历史。这种既改造世界又丰富自身的活动是辩证统一的客观化过程,即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对象化”和“内在化”的双重过程。  相似文献   

9.
(一)人类的任何活动,从根本上讲是由于社会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人们的欲望、需求所决定的。认识是人的本性,也是人类重要的社会需求。人类有了解、认识“现在”,即了解现实世界与自身的欲望与需求,这是不争的事实。因为认识既是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的生理、心理本能,又是作为社会的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总是渗透到人的各层次、各种类的欲望、需求中去。人类要了解、认识“过去”的需求,是人类要了解、认识“现在”需求的延伸,也是认识深化的一种表现。对于后者我们也可以将之称为“历史欲”或“历史需求”。人类的历史需求是随着人类…  相似文献   

10.
二战盟军心理战述略张晓校心理战被人称之为海、陆、空战之外的“第四种战争”、“兵不血刃的战争”①。人类战争的主体是人,有人就有人的心理活动。人类的心理活动对人类其它行为的制约和支配作用是众所周知的。心理战的历史和人类战争史同样悠久,原因盖出于此。任何一...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解放郑奋明一、人的解放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和社会发展程度的标志社会历史的进步总是与人的解放相联系的,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人也是社会历史活动的目的,正如康德所言“人是目的。”离开人的活动,离开人的目的,就无所谓社会历史。整个人类社...  相似文献   

12.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石 ,也是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论述的立论基础。为了全面把握“三个代表”论述的深刻思想和丰富内涵 ,需要学习和理解唯物史观所阐释的一系列基本观点。一、关于历史发展的原动力唯物史观立足于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 :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穿、住 ,然后才能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其它活动。满足人的生命 (生存 )需要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① 。人的需要则是历史发展的原动力。唯物史观认为 :“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 ,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  相似文献   

13.
关于历史主体性根源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创新研究的最大难点之一,是如何说明历史过程的能动性根源。旧唯物主义立足于客体的角度,唯心主义立足于主观角度,他们都离开了人的存在、人的需要、人的活动,因此都不能唯物地说明历史发展的能动性根源,即没有找到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正的“物”。本文从需要与生产、需要与历史、需要的社会性与历史性、需要与利益、需要与行为规律、需要与价值追求、需要与人的全面生产等角度,全面揭示了人类历史能动性根源,以此确立人类历史的生存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说:“人的存在是有机生命所经历的前一个过程的结果,只是在这个过程的一定阶段上,人才成为人。但是一旦人已经存在,人,作为人类历史的经常前提,也是人类历史的经常的产物和结果,而人只有作为自己本身的产物和结果才成为前提。”①人和人类社会,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和进化的产物,也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自觉创造,人的实践活动,集中地体现着人类理性的技巧,在质态上高出和超越于一切生命有机体的活动形式,在物质运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人类的活动方式,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形成的。人类的历史,从本质上讲,是人类文化的发展史。行政活动是随国家产生而产生,是一种具有阶级性及政治性的国家意志的行为。因此,行政的产生比文化较晚,但它是人类文化的主要内容。本文在此仅就“行政文化”的基本内涵、特征、结构及其对行政行为的影响等基本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有学者指出,人际行为是人类社会中最奇怪、最不可预测和最难以理解的现象。自然界中人类面临最大威协恰是人类本身。不言而喻,由于生理方面的相似性和相近性,人类行为中有一些尚属于动物行为,但“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恰是人类本身”的根本原因。无疑是因为人自身的某种特性,而这个特性就是人是观念人,人是在一定观念支配下活动的。其实说人是社会动物也罢,政治动物也罢,主要还是指人的文化特性,归根结底是指认人类所独具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7.
导言 (一) 语言和制造、使用工具的劳动一起,构成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行为方式。它们同样也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基本行为方式,只是在这里“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劳动”具体化为制造和使用仪器的操作。通过它们的中介作用,人和自然就具体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了:事物、现象割断了与自然的本然联系而被纳入社会历史的实践关系,对象化为客体,人也脱离了自身的个别性、本能性而上升为社会实践的主体。  相似文献   

18.
恩格斯指出:“现代唯物主义把历史看作人类的发展过程,而它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这个过程的运动规律”,“发现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为自己开辟道路的一般运动规律。”与自然界不同,“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正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  相似文献   

19.
一、民法是文化的文化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人为环境和方式,是“人”化、“文”化、“伦理”化、“本质”化的人类历史运动,是以人的生存价值体系为核心,包括心理意识、行为方式、知识、艺术、制度、习俗等要素构成的文明建树,是“由历史传递的、体现在象征符号中的意义模式或意义之网。”(吉尔兹语)因此,我们对文化的理解,就是要以人的现实的生命存在及其对生存意义的追求作为文化本质,同时把人在交往关系中的普遍心理态势与行为模式,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把人及其世界的优化,作为整体…  相似文献   

20.
人类历史是一部感性生存的历史,生产实践是人类存在方式的根本内核,也是人本质力量的自我确证,其存在论基础在于“对象性活动”或“感性活动”.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表征了人存在的三种样态: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存在;以对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存在;实现个人能力全面发展和生产能力的自由个性的存在.马克思扬弃了形而上学的传统知识论,开启了一条关注人感性存在的生存论路径,为我们评判当下人类的生存境遇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