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理解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历史地位,一直都是国内外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日本学者广松涉虽然肯定了恩格斯在第一次思想转变中的主导作用,但他无形地放大了这种主导作用,抹杀了马克思应有的贡献。西方马克思主义则以辩证法为突破口,撕裂了马克思恩格斯形象的一致性,制造出"自然辩证法"与"历史辩证法"的尖锐对立,扭曲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地位及其精神实质。这种对立到了西方"马克思学"那里,则演化为两种哲学原则的对立,彻底撕碎了恩格斯的光辉形象。因此,只有在尊重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独特性及其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才能准确理解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
历史唯物主义是由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在这一过程中,恩格斯不仅以他独特的道路和方法对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启发、推动作用,而且还独立探索并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部分重要原理。但不能因此否认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中的主导地位,广松涉的“恩格斯主导说”错误地理解了这一关系。“恩格斯主导说”提醒我们要客观公正地评价恩格斯。  相似文献   

3.
恩格斯一再强调,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应当归功于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7页),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然而,我们不能因为恩格斯的谦虚而低估他的贡献。西方某些学者正是抓住恩格斯在早期较少谈论异化而有意贬低他的理论贡献,借以制造马克思恩格斯的对立。由于种种原因,在我国理论界至今对恩格斯的早期思想特別是在创立唯物史观中的贡献的研究还没有引起重视,这无疑影响到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和理论本身。因此,研究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中的贡献,在当前具有紧迫性。  相似文献   

4.
杨雨帆 《东南学术》2024,(2):191-201
日本学者广松涉依据《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两段经典论述作出判断,认为在确立共产主义理论之际是恩格斯拉响了“第一小提琴”。事实上,广松涉的理解是错误的,他的文本分析无法证明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理解落后于恩格斯。恩格斯与马克思一样,既主张将共产主义作为“现实的运动”来思考,也坚持从社会制度的角度论述共产主义。在合作的著作中,文字的“撰写者”并非就是其所传达思想的“隶属者”。马克思对原文的增补绝非讽刺、玩笑之语,他的关于“共产主义不是‘理想’”的提法也不是针对恩格斯笔下的共产主义,而是针对“施蒂纳式的共产主义”。在马克思主义未来社会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马克思与恩格斯始终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他们是共产主义思想的共同创始者,抬高或贬低任何一方都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5.
文章指出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第一小提琴手是马克思而不是恩格斯.因为,第一,《德意志意识形态》遗稿的手笔主要出自谁,这只是形式,而马克思主导两人写作的思想才是实质;第二,马克思自1843年11月加入共产主义者行列后,对共产主义的态度始终是坚定的,他与恩格斯的思想并不矛盾;第三,马克思对"抽象的人"的学说的科学而彻底的批判无疑早于恩格斯,之所以能如此,关键在于马克思是从实践去理解人的.文章还指出,不理解马克思从实践去理解人和事物的新思维方式及其重要意义,是广松涉作出错误判断的根本原因.文章还提供了一些被广松涉所忽视的重要事实  相似文献   

6.
广松涉,作为当代日本著名的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思想家,在创立自己"事的世界观"哲学体系的过程中,不仅深入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而且还兼容了现代自然科学和西方哲学的思想,尤其是对海德格尔思想的分析.这集中体现在他在<海德格尔与物象化的谬误>一文中对海德格尔"上手状态(用在性)"的批判上,并以此贯穿其理论体系的始终.  相似文献   

7.
"恩格斯问题"是一个长期困扰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的难题.本文认为,该问题是传播史的形象建构的结果.在第二国际以来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中,形象问题一直是工人政党和理论内部的政治争论的风向标,恩格斯形象的沉浮见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西方的危机.首先是在第二国际时代教条主义与"修正主义"的对垒中,由伯恩斯坦撕裂了恩格嘶的形象;其次是在西方马克思主义那里产生了惊人一跃:从"党的首脑"到"教唆犯".由此,恩格斯开始成为马克思主义内部毁坏的"替罪羊".后来的西方马克思学只是以公开而赤裸的方式坚持了这一点.同时,由于斯大林主义问题.西方马克思学把"无产阶级世界观"这种描述方式的首倡者与"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等同起来,试图以马克思的早期文本来阻击苏联的马克思主义,从而彻底地把恩格斯建构为歪曲马克思思想的"阴谋家".  相似文献   

8.
任平 《河北学刊》2007,27(5):1-5
日本已故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广松涉提出的以"关系存在论"为核心的"事的世界观"对"物的世界观"的批判,本质上就是对苏俄教科书的僵化教条理解方式的批判。这一理解与我多年来倡导的"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无论在哲学路向、主要观点及基本范式上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契合性。当然,在"物化"与"物像化"关系、"关系基始性"还是"交往实践活动基始性"等问题上,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原则差异,需要加以分析。因此,深度理解广松涉"事的世界观",对于推进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研究,以及重新理解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重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和马克思一样,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其中的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过程中,多方面论述到与美有关的若干问题.他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说道:"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而且我必须这样做才能提出一些反对意见,这对您来说正是我推崇这篇作品的最好证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47页,以下简称《选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简称《全集》)可见,恩格斯是非常重视美学并  相似文献   

10.
广松涉解读马克思《资本论》并不仅仅想澄清《资本论》本身的思想,其最终目的是想揭示全部生活世界的物象化结构。在广松涉看来,古典政治经济学与《资本论》区别的根源就在于两者持有不同的研究立场:"当事者的立场"与"学理的立场"。所谓"从当事者的立场"指的是研究者自觉地将意识与商品交换活动中的当事者保持一致,而"从学理的立场"指的则是研究者自觉地将自己的意识与当事者分离开来。广松涉认为,马克思的《资本论》正是"从学理的立场"出发,并以此为基础阐明了商品世界的四肢结构。在商品世界与其他世界的存在结构的类比中,广松涉进而把四肢结构理论推广为整个生活世界的解释原则,从而揭示了物象化世界的内在结构。这就为我们理解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