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理论界》2015,(8)
民初"礼拜六派"阵营的期刊发表刊载了许多"忆语体"作品,它们皆是《影梅庵忆语》与《浮生六记》等一类文本的仿作,且以小说为主。而实际上,此类仿作自清末南社对《影梅庵忆语》的重印和模仿开始,又因《浮生六记》的发现和宣传讨论而波及一时的文学潮流和文学创作。盖自清末对文学地位、文本情感功能的重视,"言情"作品便成为一种趋势,"礼拜六派"通俗文学的流行实是清末民初推重真"情"的发展结果,而"忆语体"作品也经历了一个由南社的"笔记体"仿作到"礼拜六派"的小说体仿作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2.
彭慧珍  王钢 《阴山学刊》2004,17(5):56-59
《聊斋志异》中,已经出现了儒商的形象,这是文言小说的重大收获.儒商形象的基本特征是诚信为本的经商道德,义利合一的经商准则,诗酒儒雅的经商心理,科学理性的商务管理和回报社会的人文关怀.与此同时,下位性、官本位和农耕圈是《聊斋志异》儒商的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3.
研究一下《聊斋志异》中的诗词,分析其中诗词与小说结合的特点,以及诗词在小说创作中的作用,不仅有助于理解和评价这部古典文学名著,而且对我们从中取得借鉴,在今天的小说创作中调动一切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安排情节、描写环境、渲染气氛等,都是有意义的。 在评注本《聊斋志异》的四百三十八篇作品中,有三十三篇中含有诗词。其中除断句、联句共十六句外,完整的诗十八首,词曲五首。下面试就《聊斋志异》中诗词与小说结合的特点,《聊斋》诗词在小说中的艺术作用以及中国古典小说中小说与诗词结合的情况,作一些初步的考察。  相似文献   

4.
王平同志此文载《东岳论丛》一九八八年第五期.文章指出,《聊斋志异》中的某些作品,出现了一些全新的观念,认为经商也是自食其力,不再卑薄商人.某些作品肯定了经商之途,认为这不失为一种安身立命的有效方法.但《聊斋志异》中,商贾形象大多数还是唯利是图,嗜财如命者.这些人或吝啬,或无信、奸诈.甚而爱情、子女、友情与赚钱相比,都不能不退于无足轻重的地位.不难看出,  相似文献   

5.
"聊斋戏"的改编对《聊斋志异》在下层民众中的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聊斋志异》之所以被屡次改编为戏曲,是因为其本身的戏剧性或戏曲意趣。以聊斋戏曲改编在清代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康熙阶段独唱,乾隆时期渐有和者,清末形成改编热。聊斋戏的改编为《聊斋志异》提供了很好的改编方式和演述形态。改编者们非常注重普通民众的欣赏水平和审美口味,为适合乡村表演,他们不惜牺牲文采性,而强化其通俗性。在这种平民意识的影响下,《聊斋志异》戏曲改编也呈现出平民化特色和市井趣味。  相似文献   

6.
张玉霞  张祖利 《东岳论丛》2003,24(2):116-118
《聊斋志异》全书近五百篇作品中 ,有三百多篇是笔记体 ,这些笔记小说虽然篇幅短小但有着丰富的思想意蕴 ,就其创作理念来看 ,更是突破了志怪小说徵实传信、粗陈梗概的传统 ,富有想象力和情境韵味 ,其艺术价值虽然不能与其传奇体小说等量齐观 ,但却是《聊斋志异》的艺术世界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同样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蒲松龄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自其问世以来 ,对清中叶以后的文言小说的创作 ,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一时间仿效聊斋志异而作的文言小说纷纷继起。比较著名的有袁枚的《新齐谐》 ,沈起凤的《谐铎》 ,满族作家和邦额 [乾隆时人 ]的《夜谭随录》 ,长白浩歌子 (乾隆时人 )的《萤窗异草》 ,以及宣鼎的《夜雨秋灯录》等。然而 ,遗憾的是 ,几乎不曾有人注意到它对白话长篇小说所造成的影响。事实上 ,《聊斋志异》不惟对文言小说的创作发生影响 ,而且 ,还直接启迪了白话章回小说的创作。根据我们已经获知的材料 ,发现乾隆年间 ( 1 736 - - 1 795…  相似文献   

8.
《聊斋志异》的语言特色早为该书的研究者所注意,分析《聊斋志异》语言特色的文章也层出不穷.多数的结论都归结在简炼、准确、形象优美几点上,但这几点好象也适合分析其它古典文学作品.也有的研究者指出了《聊斋志异》的创作巧妙地在文言句式中溶入了大量的民间口语,故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这确是较说“简炼”、“准确”、“形象”者更中肯繁的分析.只是简炼准确形象也罢,吸收了口语而有了生活气息也罢,皆没有很好地解释,《聊斋志异》的语言为什么不可以白话替代?难道白话就不能写出简炼准确形象而又富于生活气息的语言?  相似文献   

9.
仿聊斋派构成了“后聊斋”时代文言小说创作的主流,它的产生是传统复古风气、小说创新空间萎缩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其历史必然性;而其依附性的宿命和原创性的匮乏又使它面临着一定的生存困境。从它对《聊斋志异》的接受来看,由于仿聊斋派在连续性与变异性、熟悉度与陌生化之间没有找到很好的支点,从而形成了继承多于创新的局面。同时仿聊斋派和原著之间的关系也相当微妙,既是双赢互利,又是相互牵累。  相似文献   

10.
齐鲁书社新出的《女聊斋志异》是清末民初之际成书的一部历代文言小说专题选集。它侧重于“异样女子”的故事,实际是《奇女传》或《巾帼传奇》。著名学者陈汝衡曾肯定过这部书。编选者的鉴识水平较高,选录了许多历来传诵人口的名篇佳制。如唐前传奇《赵飞燕外传》、唐人传奇《莺莺传》、《李娃传》、文言拟话本《娇红传》、明人传奇《小青传》等等,都是在文言小说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可惜的是,《焚椒录》、《李师师外传》、  相似文献   

11.
试论《聊斋志异》中的悲剧性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旦捷 《江淮论坛》2001,(2):102-105
《聊斋志异》中的悲剧性小说 ,极大地突破了前代悲剧性小说的美学传统 ,具有新的审美观照焦点、新的审美视野和新的处理悲剧成因———经过———结局的模式 ,表明我国的悲剧性小说开始由前代的传统型向《红楼梦》、《儒林外史》式的新型悲剧、悲喜剧小说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以来,日本作家、艺术家从各方面对《聊斋志异》元素加以挖掘利用,也借用《聊斋志异》的声誉扩大作品影响。田中贡太郎、太宰治等从中汲取创作灵感,充实与丰富艺术想象;战后女作家仓桥由美子等借用《聊斋志异》幻象描绘现代人的焦虑和不安,冠以志异之名的日本小说与原作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趣味上越来越远,多数作品以异人、异类、异境来将当下社会的人境以及与之相关的价值观、世界观相对化,以此分散与消解现实中的苦恼,获得片刻挣脱现实枷锁的感觉。  相似文献   

13.
<正> 古代文言短篇小说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有很大一部分所写的主人公或其他人物,是动物、植物、鬼物、神物,偶尔也会是矿物.通常是由物化成的人,偶尔也会是由人化成的物.这个突出的特点,也是一种特异的构思或手法,其作用、效果相当复杂,是研究古代文言小说时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尤以动物形象为错综纷纭.文言小说中的动物形象,最早出现的纯属异闻,简短而荒诞,为志怪书本色.干宝的《搜神记》、传为陶潜作的《搜神后记》中都不乏其例.如《搜神记》中的《狗作人言》:"永嘉五年,吴郡嘉兴张林家,有狗忽作人言云:'天下人俱饿死.'于是果有二胡之乱,天下饥荒焉."此类之作,既不表现动物的生活习性,又无深刻的寓意,是文言小说动物形象中浅薄无聊的一类;严格地说,还不足称小说,也没有深入研究的价值.较有研究价值的是具有生活细节而记叙  相似文献   

14.
深受桂林文化熏陶和影响,白先勇在其小说中生动展现了桂林地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不仅书写了桂林的山水风光、民俗风情,刻画了桂林人的典型形象,从中也表达了他对传统文化兴衰的辩证思考.《玉卿嫂》《花桥荣记》堪称桂林人书写桂林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5.
略论《聊斋志异》冯评与但评的理论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聊斋志异》评点有多家,冯镇峦、但明伦两家评点的理论性最强,本文从小说虚构思想、叙事思想与形象塑造思想三方面论述了两家评点的理论价值。就小说虚构思想而言,两家评深化了从文本内部验证小说虚构特征之合理性的观念;就小说叙事思想而言,两家评从文章写作学视角对小说文本的叙事手法进行了创造性的阐发;就小说形象塑造思想而言,两家评对志怪小说形像塑造方法及其文本效果做出了独特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6.
在《聊斋志异》的研究中,我们会发现其中蕴藏了蒲松龄的众多心态,而这些心态在许多方面存在着矛盾。本文从研究《聊斋志异》中的男性形象入手,对蒲松龄的科举观、爱情观、官吏观以及宗教观进行剖析,分析其中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17.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欧阳健所著《中国神怪小说通史》,是在本学科领域取得多项重大突破的一部优秀力作。此书补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及新出的《中国文言小说史》、《神怪小说史》相关叙述的不足,详考了自远古无名氏《山海经》至清末陆士谔也是西游记》等一大批文言、白话体神怪小说,全书长达57万言,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原创性见解随处可见,堪称第一部名副其实的中国神怪小说通史。 《通史》刻意为神怪小说作科学正名,努力刷新神怪小说“终未免荒诞迷信”的传统认识。该书开卷倡言:“神怪小说的本质在于:它不期待人类…  相似文献   

18.
吴广义 《阴山学刊》2002,15(1):24-25
把鬼神当成实有的存在 ,还是看作人类的幻想 ,这是魏晋志怪与《聊斋志异》观念上的根本区别 ,随之而来的是实录还是虚构 ,又成了这两个时期小说创作上的差异。故而 ,魏恶志怪只能成为志怪小说的草创期 ,《聊斋志异》成为光照千古的文言小说的顶峰  相似文献   

19.
张稔穰 《齐鲁学刊》2004,(3):123-130
冯镇峦、但明伦等人对《聊斋志异》的评点,在小说理论史上第一次肯定了文言小说集体例驳杂的合理性及其审美意义;指出了《聊斋》故事的虚构性、志异的深层原因以及取得艺术真实感的主要方法;总结了《聊斋》鬼狐形象兼具"人事之伦次"和"百物之性情"的复合统一的特点及其塑造方式、审美价值;并对《聊斋》不同于白话小说的一些独特的"文法"进行了分析和命名。  相似文献   

20.
<正> 《席方平》是《聊斋志异》中一篇浪漫主义的优秀之作。在这篇作品里,蒲松龄塑造了一个坚韧不拔的勇士形象。这个勇士,在冥府所遭罹的种种酷刑,以及他那九死不惧的顽强斗志,比起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士来,也并不逊色。剔去宣扬孝道的糟粕,我们可以说突出歌颂大无畏的反抗精神,正是这篇小说的主题。而在表现这一主题时,作者借冥司对封建社会的整套官僚机构及其黑暗官场的揭露,无论深度广度,在全部《聊斋》同类作品中,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