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4 毫秒
1.
文学翻译要达到“传神”、“化境”的高度, 译者必须与原作者沟通 试 论 文 学 翻 译 的 感 情 移 植           心灵, 积极调动译者的形象思维, 尽量贴切地传达原作者通过叙事写景、人物刻划所抒发的情感。必要的时候还要进行形象思维的再创造, 使读者获得与读原著近似的美感  相似文献   

2.
写景是小学阶段习作训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写景呢?我国宋代文学家苏轼评唐代诗画家王维的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王维,字摩詰)其中“诗中有画”道出了写景的玄机,即写景贵在通过语言文字的叙述,“绘”一幅栩栩如生的图画在读者的眼前。下面,笔者试从三方面谈一些写景习作的浅见。  相似文献   

3.
中国诗学贯穿着一条主体性原则 ,它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言志”、“主气”、“缘情”三个阶段。其中“缘情”论历时千余年 ,成为中国诗论的主导思潮 ,由此形成中国诗学的情感本体论。这一学说强调 ,在主体诸因素的综合——“心”之中 ,情感占有根本的、核心的地位 ,抽象的思理不能脱离情感而存在 ;情感是推进想象与构思的动力 ,以情写景 ,以情造景 ,艺术形象是从属于情感的抒发的  相似文献   

4.
一首诗的内容,主要是景和情.景是景物,是自然现象;情是情感,是心理活动.景是外在的,情是内在的.这两者截然不同,但又很难分开,有时甚至是融为一体的.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诗歌创作,对自然景物着重描写,对内心情感着重抒发.写景与抒情是我们诗歌创作的两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诗歌史上,王维诗以描写自然风景著称,人们评论他的诗,历来也多从写景艺术人手。《诗经》以来,诗歌中的景物,大多数是作为“起兴”的作用,景与情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直到汉代,仍然保留这样的格局。陶潜是一个有创造性的诗人,他把景与情的关系融化了。但是,魏晋六朝人在写景之外,往往再直接出面提出这篇作品中喜怒哀乐的情怀,语言未免直露。  相似文献   

6.
鲁迅把怀人散文推向了新的高峰,其怀人散文具有格高情深的特点。文章往往从高大处立意,在情深处落笔,境不离情,情随境生。文章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达到追求真理、伸张正义、讨伐邪恶之目的。鲁迅的怀人散文,绝不就人写人,这是把个人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上,揭示其价值和意义;都是经过长时间感情的沉淀,成为千古绝唱。鲁迅怀人散文最富有个性的创造是把对人物的“颂”改为“评”。鲁迅不把人物当偶像,而是当作生动的有血有肉的活人,以诗人的激情和史家的公正,对人物作精辟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情”乃《红楼梦》美学构思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从五个方面阐述了曹雪芹“大旨不过谈情”的审美内涵。即“作者的痴情”、“书中人物的悲情”、“‘情不情’之‘情’”、“‘情情’之‘情’”、“世态人情之‘情’”。  相似文献   

8.
踏莎行     
一柳上烟归,池南雪尽。东风渐有繁华信。花开花谢蝶应知,春来春去莺能问。梦意犹疑,心期欲近。云笺字字萦方寸。宿妆曾比杏腮红,忆人细把香英认。这是一首借景抒情之作。上片以写景为主。柳绿、烟绕、残雪、东风、花开、蝶飞、莺啼等自然景物,融汇于一幅画面,呈现出浓郁的初春气息,而画面呈现出的动态,又从侧面使人感受到作者内心的骚动。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此也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东风渐有繁华信”,“蝶应知”,“莺能问”等词句均是双关语,其内涵应该是作者对即将来临的与情人(歌女)相约时欢娱情景的深深渴望。下片起…  相似文献   

9.
汤显祖的戏剧作品可称为“梦剧”,他的《紫萧记》、《紫钗记》、《牡丹亭》、《南柯梦》、《邯郸梦》都与梦有关,后三部甚至几乎全用梦来构建,而且,在理论上也对梦进行了总结.“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复甘义麓》),可以说是他梦的诗学的晶核.“情”,“梦”,“戏”三者之间关系紧密.“因情成梦”,“情”乃“梦”的前提和基础,它孕育并催生了“梦”,“情”是创作的巨大动因,是一种创作的内驱力;“梦”是“情”的转化和象征,即“梦”使“情”得到了宣泄与升华;而“戏”是“情”和“梦”的表现形式,即“戏”这种文学样式使“情”、“梦”这种沉浮于意识和潜意识的心理体验外化为可视、可感的艺术形象.在“情”、“梦”、“戏”这三者的关系中,人的心理现象中超现实的“梦”是一种中介、桥梁,它既是创作内容,又是戏剧创作的特殊形式,它使创作主体和作品中人物的心  相似文献   

10.
阮籍青白眼,癫狂症及其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阮籍青白眼,癫狂症及其他刘康德魏晋时期盛行人物识鉴,有看形容尚骨法、论声音察气禀、谈情味崇风韵,……。然就当时人物品评,最崇神情,讲究“微神见貌,情发于目”以及“观其眸子(眼睛)以知人”。而之所以能“观眸知人”,是在于“眼能传神”。“眼能传神”不仅只...  相似文献   

11.
<西厢记·长亭送别>通过提炼典型意象,描摹人物心理和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熔铸成了以秋景、别事、愁情为基础的意境美,达到了王国维提出的"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之标准,千百年来打动了无数有情人.  相似文献   

12.
袁枚的诗集中包含大量的写景诗,这些诗歌语言浅易、形式多样,融画意才情为一体,深深烙刻着他的“性灵说”的印痕。具有非凡的艺术感染力。本文分别从意象的“灵”与“动”两个方面来分析袁枚的写景诗.旨在展示袁枚写景诗的灵动之趣。  相似文献   

13.
论证了《西游记》过部小说里的向个主要人物的设计都是为了完成作的意图和意志,每个人物都有佛学寓意,都承担着实现小说主旨的使命。唐僧师徒五人被作用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构成五位一体,取其相生相胜之理;同时又把唐僧喻为“元神”,孙悟空喻为“心猿”,猪八戒喻为“情”,沙僧喻为“性”,白龙马喻为“意马”,主要原因是取佛学修炼的五个法门,意在通过心猿意马,性和情的改造,使得一心向佛的元神完成成佛大道。小说这种五位一体的人物形象设计,寄托着作企图改造社会,改造国民的理想。所以说《西游记》是一部主观性非常强,佛学倾向性非常明显的小说。  相似文献   

14.
南唐词人冯延巳是“开北宋一代风气”的关键人物。其词源于“花间” ,从表面上看“不失五代风格” ,即写景不出闺阁园庭 ,写情不外伤春怨别 ,和花间词近似 ,但就其所表现出的内涵而言 ,则又“堂庑特大”、“深美闳约” ,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花间词 ,具有一种独特的悲剧美感 ,本文探讨了冯延巳词悲剧美感的表现并分析了其成因。  相似文献   

15.
这是美籍华人学者孙筑理博士的论文《中英诗作中内外世界的比较》(原文系英文)的后 半部分。全文探讨的是情语与景语分句呈现的方式。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中国古典诗词中情与景的分句呈现方 式,认为这种方式在《诗经》中早已出现,至唐宋诗词则渐臻圆熟,依其在诗词中呈现的位置及其内在联系 大致可分三类:以写景为起句,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氏勺《渔家傲》等;以写景句居中,如杜甫的《曲 江》、冯延已的《采桑子》等;还有写景作结句的,如王维的《送别》、李白的《菩萨蛮》等。著者认为, 汉诗中的写景句,不但起谋篇布局、起比兴之用,同时也兼表情之效,是诗人内心情思之具体外象,应物斯 感,缘物叙情.然而这些在英诗中却鲜有出现。究其原因,除中英语言有差别外,还因中英诗作表情方式各 异。在此刊登的后半部的译文,就是对英国诗歌中内外世界的分句呈现方式及其关系的深人分析,并通过与 汉诗的比较,认为西方诗学中只有掼象”,没有“景象”,也缺乏“情”、“景”等观念,因此难U精 切认识那些类似于中国古诗的优秀英国抒情诗。并进而提出,不要一味套用西方文论来研究中外文学,而 应发扬中国文学的传统之长,以补西方文沦之短,求得文学研究之科学性。  相似文献   

16.
鲁迅说真话     
1935年,鲁迅先生帮助东北青年作家萧红出版她的小说《生死场》,亲为作序,对作品的思想年艺术给予高度评价。其中有云:“……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  相似文献   

17.
所谓”意象” ,顾名思义是意化的象 ,就是意和象的契合、情和景的同构、心和物的同一 ,亦即“有意味的形式”(苏珊·朗格 )。中国意象文艺 ,特别注重情和景的关系 ,写景即是言情 ,意象不分 ,情景不二 ,写景遂成为言情的一种特殊手段。在中国古典文学中 ,水作为审美对象来看 ,常以流水意象的形式表现了出来 ,许多重要而普遍的情绪观念和智慧哲思在其中聚焦式地得到了别致的展示 ,孔子所谓“智者乐水”则道尽了其中奥妙。水成为文化和情感积淀的载体 ,文化和情感乃水升华之灵魂。一、中国古人通过流水意象随物赋形 ,寄寓了深邃的哲理意趣我们…  相似文献   

18.
《前赤壁赋》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名篇,如何指导阅读能力有限的学生,比较深入地赏析这篇名作,而不是流于肤浅地串讲课文,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 《前赤壁赋》是苏轼的散文代表作之一,它写得文情并茂,仪态万方。行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这篇文章最显著的特色之一,是诗情、画意和理趣自然交融,相得益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写景、抒情、议论的完美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恰当地安排这三者的关系?我是这样考虑的:文章写景的部分富有形象性,具体可感,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议论的部分,可以说是文章的重点和灵魂,但如果立足于“议”进  相似文献   

19.
朱自清散文在人物描写中所建立的“忧郁感伤”的艺术品格 ,体现了一种新的文学观念和审美情趣 ,它与其他形式的散文也有显著不同 :一是减弱故事叙述的完整曲折 ,强化作者对人物灵魂和命运的认知感受 ,使作者成为人物遭遇的代言人 ,留下人物未来拯救的意义空白。二是在散文创作中以小说体式的一定眼光、感受、心理描写人物事物 ,提倡削弱对人物的全知权 ,只缩小视角范围地客观描写 ,并追求“平中见奇”的艺术效果。三是在创作中共同布置一种“忧郁感伤”意识作为这一类型散文的艺术特质 ,并把“注情于人、融情于事”作为这一类型散文最重要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邵荃麟同志等“中间人物”论者,在我们社会主义文艺领域中,举起“写中间人物”的旗帜,与党的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向相对抗,妄图把无产阶级的革命文艺引向资产阶级文艺的歧途。为了掩盖他们这种文艺主张的阶级本质,掩盖他们对“卑微人物”的“旧的东西”那种深沉的“眷恋之情”,邵荃麟同志等制造了各种各样的借口,其中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写“矛盾”。他们说:社会“矛盾往往集中在中间人物身上”,“中间人物”旣是人民群众中的“大多数”,又是“矛盾错综复杂的人物”。他们认为,文艺要写矛盾就必须写“中间人物”。这一反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成了他们资产阶级文艺主张的理论支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