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主持人语:2006年11月24~26日在中山大学举办了“文化多元与当代世界”国际学术会议,本专栏选取了4篇与会论文。何星亮先生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探讨文明的互补性,从而说明文明的差异不是暴力和冲突的根源,而是互补和创新的基础。正确认识文明的差异,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相对性,增强文明的兼容性和互补性,减弱或消除排他性,使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取长补短,和谐相处,是保障世界和平和保护文化多样性及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周大鸣的文章是以澳门为个案与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进行讨论。澳门是一个文化多元的移民城市,多元族群关系以交流、…  相似文献   

2.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理论一发表,在世界上就引起了很大反响.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杜维明的"文明对话"观是对这一思潮反映的产物.杜维明的"文明对话"观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作为当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他通过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的批评,揭示了文明对话的时代内涵;第二,他主要借助于雅斯培尔斯"轴心时代"理论,通过时启蒙反思和多元现代性论域的开展,论证了新轴心时代文明对话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最后,主要讨论文明对话的三种形态,指出新轴心时代文明对话的一些基本预设.  相似文献   

3.
以历史哲学的角度分析了亨廷顿文明冲突史观的思想渊源,指出文明的和谐是构建全球伦理的基础,认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史观是“文化形态史学”的当代形式,并对此进行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4.
美国学者亨廷顿于1993年发表的《文明的冲突?》曾经在国际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许多华人学者也对亨氏的观点进行了回应.但由于人们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未能明确亨氏的所谓"文明冲突论"究竟是一种客观预测,还是一种主观倡导,因此导致了一些理论混乱.十多年后,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和文化保守主义潮流的兴起,亨廷顿关于文明冲突的客观预测重新引起了我们的反思.事实上,只有对文明冲突的可能性保持一种清醒的认识,才能够有效地限制和防止文明冲突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福山的"历史的终结"、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等理论的反思,必然引出"文明对话"的论题。从对现代化、西化、全球化概念的历史反思,提出"现代性中的传统问题"以及现代化的多元模式,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儒学是否有第三期发展前景"问题的认识;从"文明对话"、"文化中国",论证儒学创新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湘西多个土家族、苗族、汉族多民族聚居区、多元文化区的田野调查,来总结和归纳我国多民族社区族群文化互动与族际关系模式及其走向.当代湘西土家族苗族的文化互动与族群关系表现为"和谐与共生"、"竞争与冲突"并存的多维族际关系模式.同时,基于汉文化和汉族在两族文化互动和族群关系中的独特作用,对湘西族群关系从"团体多元主义"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走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文化交流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不对等互动和单向度的渗透,文化忧患意识便是基于这种不平衡的渗透而引发的忧虑、深思和警醒。亨廷顿之所以在"文明冲突"论中将中国文化看作是非西方文化中可能与西方文化产生激烈冲突的主要对象,是以对中国文化独异特质的认可为前提的。而文化殖民的结果是中国人对国家和民族认同感下降,唯西方思想文化是从,从这个意义上看,提升汉语文化竞争力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化时代,人类文化即各族群文化的互动演化趋势会怎样?马汉和亨廷顿认为这是“文化的冲突”,并先后给出了自己的系统论证。但他们说的文化冲突其实既不是文化本身的相互冲突,也不是由于文化的不同引发的冲突,而都是利益之争的冲突。除此外是否还会有可以成立的文化冲突论?根据“文化工具论”的评析也不会。因为文化的冲突只会出现在使用文化工具时仅有的两个特殊情境中,不可能成为具有普遍性的趋势。相反,文化的融合才是人类文化互动的趋势。因为文化是满足人需求的工具,工具的种类越多越好,于是,很多具有优越性和独特性的文化工具会从一个族群流入其他族群。也许有人担忧人类文化互动的融合趋势会消除族群文化的个性或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从而使人类文化不能继续在差异中相互促进。通过文化工具论的评析可知,这同样是完全不必要的担忧。  相似文献   

9.
亨廷顿于1993年发表"文明的冲突",声称冷战结束标志着世界政治从以意识形态冲突为特征的两大阵营的对抗转变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时隔近三十年后重新审视亨廷顿的理论,应该说这一理论作为分析性框架仍具有启迪意义,但不同文明的内在变化与力量消长已经超越了他所展示的文明冲突格局.与三十年前相比,世界范围内伊斯兰教强劲复兴,伊斯兰主义兴起并产生广泛影响;"新欧亚主义"为俄罗斯提供了认同的基础,使其逐渐摆脱了亨廷顿所谓"无所适从国家"的状态,重新成为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和远大抱负的国家;西方在经济、军事、科技领域仍居于世界主导地位,但由于认同政治的深刻影响,内部社会矛盾激化,对外政策呈现出内敛化态势.中美之间的矛盾比亨廷顿时期更加激化,但冲突的本质并非文明的冲突,而是利益或意识形态冲突.文明冲突的框架不可能解释世界政治的所有现象.不同国家或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意识形态冲突都会影响世界政治的走向,但从长时段来看,文明之间的冲突或融合会对国际秩序产生持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从世界近现代历史进程看,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夸大了文化差异的作用,导致了理论的透支.异质文化的碰撞不一定导致冲突,冲突只是文明接触和交往导致的结果之一,对话与融合则一直绵延不绝.而且不同文明之间没有全面、纯粹而恒久的对立和冲突.世界冲突的根源多是文明背后的政治、经济等诸种利益,而非文明的对抗.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亨延顿提出“文明冲突论”,曾一石激起千层浪,而当今全球化境遇下的文化与文明的碰撞与交流问题再次摆在世人面前,如何面对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并在相对独立的文化品格支撑下实现中华文化与文明的真正复兴,成为学界热议的话题。纵观人类发展史,历史进步的主流是文明的融合而非文明的冲突,中国近代史上的“西学东渐”进程可以看作既是对亨廷顿理论的有力反驳,也是全球化进程中我们所需借鉴的经验和所应吸取的教训。  相似文献   

12.
从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的角度看,“9.11”事件的发生是由国际政治权力结构的失衡以及美国和伊斯兰世界之间巨大的国际政治权力落差所导致的。那么,是什么造成美国与伊斯兰世界之间这一权力的落差呢?本文对此进行追问,认识到伊斯兰教和西方基督教新教之间的不同物质财富观念是这一权力落差的重要历史根由之一。而这两大宗教又是这两大文明之所以成其为自身文明的内在核心要素,所以这种国际政治权力落差又表现为以宗教观念为基础的文明之间的冲突。从“9.11”事件可以看出,美伊之间的“文明冲突”有着坚硬的宗教内核。  相似文献   

13.
文明是实践的事情,不同的文明观塑造着不同的世界秩序。近代以来的世界秩序深受西方文明观尤其是西方文明中心论的影响。立足于新时代,跳出西方文明观"一元、等级、冲突"的文野拘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站在人类数千年文明发展史与当今世界不同文明交融互补的制高点上,提出了新时代文明观:揭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平等性、包容性等本质特征,指出不同文明兼收并蓄、交流互鉴的共处之道,提出"文明超越"主张,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作出科学判断,有力驳斥西方的"历史终结论"和"文明冲突论",集中展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深刻思考。新时代文明观,不仅在思想上引领了世界秩序的变革,而且在实践上为重塑世界秩序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张铮 《东方论坛》2007,(6):92-94
"殷商文化"是我们上古文明之一,它的国家性质是值得我们研究探讨的.关于"殷商"的正名和族属问题,许多学者都做过探讨.我们在对照甲骨文、商周金文以及先泰特别是西周时期的文献后,认为"殷商"的分称与合称是有着特定的历史含义的,"殷"、"商"所指代的含义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5.
当代西方国际移民理论再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1世纪以来,西方学界围绕国际移民的研究在深度与广度上均明显拓展,既积累了丰富的实证资料,也为建构国际移民理论体系而孜孜探求.其基本理论大致可以区分出三种取向:强调市场导向的经济理性选择论;注重政治内涵的文明冲突论;强调全球化趋向的跨国主义论.在国际移民的未来发展中,应该特别重视三个趋向,即劳动全球化的必然性,族群冲突的可能性,以及跨国主义对于传统民族观和国家观具有的严峻挑战性.  相似文献   

16.
美国一伊朗关系是当前世界最复杂的国际双边关系之一。无论从国际政治还是伊朗国内政治发展的视角来分析,霍梅尼主义天然地包含着强烈的反美主义倾向。同时,在美国看来,伊斯兰革命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兴起,导致西方社会的普遍“恐惧”,从而将伊斯兰视为“威胁”则使“文明的冲突”成为一个正在“自我实现的预言”,又强化了美伊之间意识形态上的冲突和对抗。作为一种理性、倡导公正与和平的宗教,伊斯兰教绝不是导致美伊冲突的主导因素,更不会构成所谓“文明的冲突”。作为当前国际冲突的热点和难题,美国-伊朗关系在地缘政治方面表现出来的复杂性显示了其未来走向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在党的文献中正式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如同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四大形态的有机统一体,人类文明也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构成的体系。"四大文明"的协调建设与和谐共进,将极大推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和谐。人类社会的发展应当是,也只能是经济上富裕,精神上高尚,政治上民主,生态上和谐。  相似文献   

18.
阿拉伯文明和拜占廷文明在中世纪呈放光彩,对世界历史产生过深远影响。这两大文明渊源不同、特色各异,前者是伊斯兰文明而后者是古老的基督教文明,由于拜占廷帝国和新兴的阿拉伯国家的军事冲突,使这两大文明一开始就发生碰撞,但军事冲突并没有妨碍相互间的文化交流。阿拉伯文明和拜占廷文明的关系涉及阿拉伯与拜占廷两大帝国数百年间的战与和、直接冲突与直接交往,是两大文明不断接触、反复较量、碰撞而又交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从《周易》“神”的观念看轴心期文明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经》与《易传》作为各自时代不同的思想精髓,各有其鲜明的思想特色。《易经》中的“神”有着独特的宗教色彩,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神的本义。《易传》中的“神”却被拉下了神圣的祭坛,慢慢地向“圣”靠拢,走上了神格下降的道路。之所以发生了这种转变,不假外求,从《周易》自身中就可以找到答案,德性因素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也可感受到两种不同文明气质发生碰撞的火花。  相似文献   

20.
"韩国新电影"与中国电影"新生代"的平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国新电影"和中国电影"新生代"二者尽管外部形态迥异,但却具有相通的内在旨趣,即都呈现出边缘书写和主流皈依的分化态势.而大致相仿的社会文化语境及创作主体选择的个性化则是导致这种创作状况的主要因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