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把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纳入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考察其变化的几个临界点。1978年的城乡收入差距水平,打破了传统城乡关系政策赖以存在的制度均衡,导致农村经济改革。在改革期间,城市居民运用其特有的“投票”和“呼声”机制,影响着城乡关系政策,阻碍农村劳动力的永久转移,继续维系着城市偏向政策。然而,农民仍然可以通过“退出”机制即“用脚投票”,最终推动城市偏向政策的改变。当城乡收入差距回复到改革之初的水平时,制度变革的条件将成熟,导致户籍制度及其相关政策的改革。  相似文献   

2.
中国如何在平衡区域发展时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全球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制造业正在向东部沿海和城市地区集聚,这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区域和城乡间发展差距的重要成因.由于收入差距对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不利,近年来中国更加重视通过财政转移的方式平衡区域和城乡的发展,但并未有效地遏制区域和城乡差距的扩大.正确的平衡发展措施是打破区域间市场分割,促进劳动力向沿海地区和城市集聚,同时,对落后地区和农村进行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的投资,以使平衡区域和城乡发展的政策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乡产业协调发展的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国在处理城乡关系上,采取了"城市倾斜、工业偏向"的政策取向,导致城乡产业发展差距日益明显、城乡产业关联效应不强、城乡产业结构高度同构.根据城乡各自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以及产业的空间指向偏好,构想了促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空间布局的圈层图.提出了通过产业合作促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即通过城乡第一、二、三产业合作,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城乡第二产业合作,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城乡第三产业合作,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4.
作者根据对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土地制度的分析以及我国前阶段改革和城乡矛盾的考察,提出了我国农村后续改革的一个新的思路:建立中国式的与商品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农场制度。文章认为,这是农业现代化推进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制度选择,只有建立现代农场体制,才能迅速地改变农业传统的生产方式,消除二元的社会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市场的一体化,促成不断的技术创新热潮和快速的结构转换,从而在一个方面奠定现代化的体制基础。围绕农场制的建立,作者就如何废止城市对农村的“抽吸”,改革粮棉价格,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和传统户籍制度,以及农场制推行的具体步骤,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土地流转:实现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群 《学术交流》2013,(2):96-99
土地流转通过土地规模化经营,加速农民非农化进程,上呈城镇化,下启农业现代化,实现我国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进而促进"三化"的协调发展。城镇化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应与推进土地流转相互协调,才能更好地调节农村劳动力供给与城市劳动力需求平衡。土地流转是城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现代农业的基础和前提,必须通过土地流转的桥梁作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农业与工业的对接,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  相似文献   

6.
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政府承担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责任。我国政府以国家干预、政府主导为特征的农业农村政策,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都已取得较大进展,但现有农业政策在提高农业生产率方面的限度日益显现。有鉴于此,急需构建一个政府调控和引导农业农村发展的新的分析框架,在其中,政府需要界分与市场、农村社会组织之间的行为边界,在充分尊重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尊重农村社会自主管理的基础上,体现政府职能的"兜底"特征;而且,政府在构建市场/社会运行的基本制度、匡正和补充市场/社会失灵、培育市场/社会主体等职能中需要进行逻辑先后排序。应用这一新分析框架,加强和改善政府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调控和引导,就需要基于农业市场化取向改革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注重对农业生产市场主体的培育;需要以政府为主体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事务治理;需要基于城乡一体化要求重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确保农业农村发展政策的落实。  相似文献   

7.
徐欣  佟光霁 《学术交流》2007,(6):120-123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和重要战略支点,通过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通过"以点带面"、以城带乡,推动城市和农村的全面发展。而提高城市技术创新能力,要在工农、城乡科技整体发展的层面上,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原则,加大对农村支持力度。而农村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又为城市技术创新提供了原材料、剩余劳动力和市场等,进而形成了二者的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战略的不断推进,农村经济组织也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是现代改革时代的关键,如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如何解决人口流动、就业、保障以及受教育不平等和流动受限等问题,是当下城市经济改革的重大挑战。本文通过对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内涵进行阐述,对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推进过程中从农业产业发展方式、农村内外部环境等方面进行叙述,最后,从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社会组织、资金投入力度等面对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发挥的新挑战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9.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娇萍  邢方 《唐都学刊》2005,21(4):74-77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及其转移是经济理论界长期以来关注的焦点问题,多年来专家们从小城镇建设、农业产业化、农业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等不同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但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劳动技能与现代农业及城市工业对劳动力的要求不对称角度看尚显不足。发展农村文化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技术水平,是实现剩余劳动转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应是高效率的发展。通过规模效益提高,科技投入加大,因地制宜实现农业产业化,走城乡一体化道路来获得高效性发展。建设多元化农业和乡镇企业,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小城镇促进农村经济多样性发展。拓宽投资渠道,加快信息网络化建设,开拓产品国内国际市场,提高农村经济开放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