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晚清时期,大量西方书籍被翻译介绍到中国,由此产生一批西学书目。这些书目著录大量近代自然科学书籍,并进行科学的学科分类,对于传播近代科技知识、促使近代中国人树立科学观念、促进近代中国科技教育与近代科学学科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促进了中国目录学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2.
文章首先通过分析自然科学与基督教方法论发展上的相似,来说明近代自然科学在本源上与基督教的紧密联系,论证了近代自然科学在基督教欧洲发生的必然性.其次通过阐述当代自然科学一些前沿问题的研究进展来证明自然科学和基督教世界观的内在一致性.最后试图以基督教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关系为先导,提出一些具有现实价值的、值得各领域一起合作探索的问题.同时也希望本文能够纠正一些长久以来存在于人们脑海中由于特定宗教、文化和意识形态下以偏概全的观念.  相似文献   

3.
“李约瑟难题”是在中西科学技术史比较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著名问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李约瑟本人将中国未能产生近代科学的主要原因归结于地理、经济与制度三个方面.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答“李约瑟难题”,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中国地理环境、人口、生产方式三方面的因素影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产生;同时,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教育、科举制度、清朝政治制度等因素影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近代欧洲迅速崛起的原因是学术界长期探讨的热点之一。勿庸赘言,科学技术在近代欧洲崛起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近代自然科学为近代欧洲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成为资产阶级批判封建思想和神学思想的锐利武器;科学技术造就了一个不同于中世纪欧洲的社会文化环境,为改造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国民整体素质起了积极作用;科学技术还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最终使中世纪的欧洲向近代欧洲的转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教育和近代教育有很大差别,“学而优则仕”,“学”与“政”的高度统一,虽适应中国古代传统“重农抑商”的农耕经济和乡土社会,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自然科学内涵,加之后期科举考试制度设计渐趋程式化,对社会生产实践尤其是工商业和科技的发展贡献甚微.因此,在封建社会后期的明清,伴随着西学东渐与资本主义萌芽,中国产生了启蒙教育思想.在晚清,近代科技与教育甚至被统治者提高到上层建筑和社会制度改革的先锋地位.20世纪前后,政府开始自上而下的教育法律制度改革,引进西方教育法律制度,颁布学堂章程等一系列教育法律规范性文件,规范近代学校教育.通过教育法律法规以国家干预的形式推进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6.
科学思维方式是指人们用于反映客观世界及事物本质的模式、方法及思维运作程序。作为主观的东西,科学思维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变化而变化,其中尤以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的科技变革对思维方式变革的促进作用更为突出。1.从历史看,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成果,同时也形成了崭新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导致了思维方式的重大变化。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通过直觉和哲学的思辨,把所积累的大量经验加以整理分析,并用定理的形式加以表述,提出了许多对后来的科学发展有重要意义的猜测和解释,成为欧洲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重要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7.
近代自然科学,大体上于18世纪已经形成,1840年后逐步从西方传入中国。近代自燃科学的输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 1840年,英国殖民主义者用鸦片和大炮打开了中国闭锁的大门。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意  相似文献   

8.
近代社会思潮对中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以来,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建立在近代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西医凭借其鲜明的科学理性在中国备受推崇,而中国传统中医则一度面临严峻的合法性危机.西医的冲击,固然是导致这个现象产生的深刻原因,但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形成的崇洋贬中、科学至上以及救亡图存的文化语境,也是构成中医渐趋边缘化的重要思想根源,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决定中医命运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李约瑟难题”新解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代科学为什么不是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文化中产生,而是在文明程度相对落后的15世纪的欧洲诞生?高度专制、商业落后、观念封闭保守、缺乏理性精神等因素,是中国难以产生近代科学的根源。开放的政治经济制度和观念形态与科学在本性上具有一致性,它们是科技产生和发展的必需条件,在知识经济时代,也是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首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论传统官本位职业观念对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官本位思想是封建文化积淀的产物,封建的自然经济体制、宗法政治统治、科举制度以及传统价值观念是它产生的原因.它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是造成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重要因素,而且它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当今科技的发展和创新.克服传统官本位职业观念,对于促进当今社会科技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18世纪中后期,作为中国17世纪的百科全书《物理小识》东传日本后引起了日本知识界的广泛重视和推崇,对当时日本的洋学主流——兰学学派产生了重大的积极影响。《物理小识》所主张的自然科学观、经验实证研究法促成了兰学"条理思想"的成型和"实学"认知论的发展;而文中有关"宇宙""真理""矛盾""石油""望远镜""体质"等新式科技词汇的日译也为日本近代学术用语的生成与建构打下了基础。兰学学派对《物理小识》的引用、模仿和阐发,表明了中国曾是日本汲取自然科学知识、发展近代科技的重要窗口,这是不应该被忽略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曾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然而我国的古代文明并没有产生出类似欧洲的近代科学技术。我国近代科技最初是从西方传入的,因而就有一个科技近代化的问题。从明末到建国前夕,这长达三个多世纪中,从总体上说我国没有多少成功的记录,其中有一件事很值得重视,那就是基本上实现了中国科学技术近代化(以下简称“近代化”)。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近代化”的实现曾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化以及社会生活造成重大变化,它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大的变革,也是当今实现科技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基础和起点。但是,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近代化”的问题很少进行研究。人们的注意力局限于中国近代科技所以落后于西方的原因,如果从另一侧面即总结“近代化”的历史经验,不能不说是一个颇有意义的课题。本文将从科学技术哲学的角度,谈谈实现“近代化”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16世纪中叶,西方科技随基督教传教士进入日本列岛,在曾被称做“锁国”的德川时代开始传播.运用传播学中的拉斯韦尔5W模式考察此时的西方科技传播,发现在其特定的历史文化时空里,凸显了如下特征:传播主体具有多元性及“自下而上”的特点;传播内容涵盖从欧洲中世纪到近代的自然科学及技术,且学科范围不断扩展,具有丰富性和拓展性的特点;传播途径包括宗教活动、商务活动、翻译著书、举办教育等,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传播效果是前期传播为后期传播作了铺垫,具有渐进累积性的特点,且科技自身的深刻变化对社会变革造成了强烈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李约瑟难题"至今仍然困扰着学术界.学者们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解答方案,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通过对中西科学观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等方面的比较,认为近代科学在欧洲出现是科学自身发展的结果,中国传统科学根本不具备产生近代科学的要素,因此西方意义上的近代科学是不可能在中国诞生的.  相似文献   

15.
作为近代欧洲政治哲学转向标志的政治自由主义最早产生于英国,对于"自然权利"问题的关注成为其产生和发展的理论起点.霍布斯和洛克的政治理论正是以自然权利为依据从人的角度来界说国家和政府的产生及其合法性.这可以说是近代政治哲学发展中从理论上或观念上摆脱神学一政治的最初努力.  相似文献   

16.
晚明学人的科学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明是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实学思潮和西学东渐为近代科学体系在中国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以徐光启为中心的晚明“历算派”学人对传统科学思想进行了深刻反省和理性批判,在总结古典科学、会通中西方科学、实现中国近代科学启蒙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晚明时期的科学启蒙没有产生类似于西方的近代哲学和自然科学,但晚明学人的科学思想和实践至今仍不失其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到了近代社会之后,在科技方面日益落后于后起的西方,其历史原因主要是中国近代社会出现的极权政治、文化精英集团的价值取向的错位、小农经济的落后。  相似文献   

18.
儒家文化与近代科学——“李约瑟之谜”再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代自然科学为何没有在中国诞生,已经成为中国知识界在反思传统文化时必须面对的一个永恒话题。我们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分析中国儒家文化的“基因”。儒家理论中有许多观念,影响传统中国人的思想、行为和生活。儒家的政治伦理学、社会分工理论、知识论、实践论对于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儒家哲学体系中,缺乏对自然现象的终极探索,缺乏对科学原理的系统总结,更谈不上对科学价值的阐扬,对科学发明、创新的奖进。因此,儒家观念对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是相当有限的。  相似文献   

19.
洋务派对近代科学技术的认识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到他们在洋务运动中的行为实践和路径选择,并在科技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器物科技观、知识科技观和教育科技观,反过来在其科技观指导下进行了大量近代科技实践活动,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中体西用"下的洋务派科技观存在着明显的历史局限性,然而在客观上加强了西方科技文明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为我国后来的维新变法思想的产生和维新运动起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实测实学,后也称科技实学,是就中国经世实学的科学内容和基础而言的.它既包括中国传统的古典科学,也包括从欧洲输入的西方近代科学[1].它虽然强调科学技术思想方法,即实事求是的崇实精神与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然而,由于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属儒家"艺用"之学,同经学等学问都是并列的,所以,也可较为笼统地称当时的科学技术本身为科技实学.它代表近代以前中国科技思想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