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7 毫秒
1.
随和 《中文信息》2008,(1):52-53
南阳汉画馆始建于1935年10月,新馆位于河南南阳市西南方方的卧龙岗龙首处,是一座收藏、陈列和研究汉代画像石的专业性博物馆,她是我国建馆历史最早、规模最大、藏品数量最多的一座汉代画像石刻艺术博物馆。南阳画像石刻多出土于汉代画像石墓,题材丰富,雕刻古朴,是我国古代世术中的瑰宝,被誉为“敦煌前的敦煌”。  相似文献   

2.
汉魏时期,夭折儿童瓮棺葬的习俗依然广泛存在.其原因包括人伦亲情、礼仪规范以及人们对凶祟殇魂的排斥与恐惧.许阿瞿画像石墓是汉代殇葬的特例,其建造目的在于用画像石墓厚葬的规格与隔离生死两界的功能完成对“儿鬼”的驱祟仪式.为使仪式符合汉代丧葬的礼仪,建造者又赋予墓室画像新的内涵,即以一种象征的形式为成为“儿鬼”的许阿瞿举行“成年礼”.  相似文献   

3.
王清建、王玉金在《南都学坛》2 0 0 1年第 1期撰文指出 ,河南南阳是我国出土汉代画像石的主要地区之一。南阳汉代画像石内容丰富 ,题材广泛 ,其中有很多反映汉代民俗的画像 ,为研究汉代民俗提供了形象而直观的实物资料。但南阳汉画像石中的民俗 ,至今尚无人专题论及。为此 ,作者对南阳汉画像石所反映的民俗进行了分析归纳 ,指出汉代画像反映了以下民俗 :第一 ,汉代礼俗 ,包括拥慧和拜谒。第二 ,汉代节俗 ,汉代有门户画神荼、郁垒的节俗。第三 ,汉代宴饮习俗 ,汉代人在宴请宾客时有以舞乐杂技款待风俗。第四 ,汉代的葬俗 ,画像石反映了汉代…  相似文献   

4.
<正> 1959年发现的安丘汉画像石墓(发掘报告见1964年《文物》第四期)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意识形态等提供了可靠资料。但是,墓主人是谁?至今仍不得而知。本文想就此问题略述浅见,以求教于方家。(一) 根据墓室建筑结构、画像内容、雕琢技术等推断系东汉后期墓葬无疑。这一点发掘报告中已有定论。墓址在安丘县,主人必然与安丘有关。丰富的画像石本身说明主人必然是一位社会上层人物。这样,从时间、地域、人物身分三个方面就大大缩小了寻觅范围,因此它的主人是不难找出来的。  相似文献   

5.
籍晓蕊 《殷都学刊》2011,(3):146-149
汉画像石是汉代在墓室、祠堂、墓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是古代为丧葬礼俗服务的一种石刻艺术。[1]它产生于西汉中期,西汉晚期得到迅速发展,东汉中期以后达到鼎盛,东汉末年逐渐衰落。关于汉画像石的研究起步很早,近些年来汉画像石作为研究汉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越来越为学界所重视。在此拟通过对各个时期的考古发掘报告的搜集和整理①,对两汉时期的画像石内容不分地域的作一概括的梳理。  相似文献   

6.
徐州地区的石椁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徐州博物馆清理了十三座西汉时期的石椁墓,这为研究徐州历史提供了资料,也为研究徐州地区画像石的起源问题提供了实物例证。石椁墓的地域分布与特征关于石椁墓的材料,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共三十三座,它们分别是:徐州的奎山二墓,金鼎山二墓,铁二中二墓,彩色印刷厂墓,小山子墓,琵琶山墓,万寨二号墓;铜山的范山墓;沛县的栖山一号墓,古泗水墓(见《江苏徐州汉画像石》图77、78、其二石从形制到画像风格及内容都类似栖山墓,疑该石原出自栖山);丰县华山一、三、五号墓;邳县刘林墓;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徐州博物馆清理了十三座西汉时期的石椁墓,这为研究徐州历史提供了资料,也为研究徐州地区画像石的起源问题提供了实物例证。石椁墓的地域分布与特征关于石椁墓的材料,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共三十三座,它们分别是:徐州的奎山二墓,金鼎山二墓,铁二中二墓,彩色印刷厂墓,小山子墓,琵琶山墓,万寨二号墓;铜山的范山墓;沛县的栖山一号墓,古泗水墓(见《江苏徐州汉画像石》图77、78、其二石从形制到画像风格及内容都类似栖山墓,疑该石原出自栖山);丰县华山一、三、五号墓;邳县刘林墓;睢宁县土山十三座墓,古邳公社苗庄墓和连云港市桃花涧二墓。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徐州  相似文献   

8.
陕北、晋西北地区的画像石艺术结合当地社会风俗文化,形成了具有边疆特色的发展趋势、传播渠道及内容特色.陕北、晋西北地区画像石全部属于地下墓室画像:其工艺的发展与东汉政府的边郡迁治移民政策密切相关,移民队伍中的工匠随着郡治迁移将雕刻技艺传播开去,民众的财富积累和相时稳定的社会生活环境是其艺术中心发生位移的本质原因.此外,该地区画像石在发展过程中将题材缩减为"昆仑仙境"与"现实生活"两个主要方面;"农耕、射猎图"、"胡人牵骆驼图"与"牛首西王母"、"鸡首东王公"是该地区画像的独特内容.  相似文献   

9.
南阳汉画     
汉画像石,是汉代墓室石料上一种介于绘画和浅浮雕之间的雕刻艺术品。它是汉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从汉代画像石上拓印下来的画,简称“汉画”。 我国出土汉画像石的地方很多,除河南外,还有山东、四川、江苏、陕西等省。南阳是河南出土汉画像石最多的一个地区,目前已出土二千三百余块。南阳汉画像石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动人的历史故事、优美的神话传说,还有反映当时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天文星象、舞乐百戏等。它是汉代社会的真实写照,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早在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就十分重视对南阳汉画像石拓片的搜集与整理。七十年代,部分汉画像石拓片还曾到国外展览过,受到了很高的赞誉。  相似文献   

10.
汉代神祇考     
《江西社会科学》2015,(1):105-118
汉墓画像中保存的汉代神祇,除了常见的西王母、东王公,尚可通过早期道教文献与汉墓画像资料的结合考证,识别出更多。在徐州汉王乡元和三年墓祠画像石、临沂费县潘家疃东汉墓画像石及相关画像石上,可以发现汉代信仰中被神化的四首双躯之神容成公,名曰"灵鸧"的鸟喙之神太上老君,名曰"罗竝"的牛首之神"天下鬼神之主",即"北太帝君"炎帝(炎罗)等若干重要神祇。陕北汉墓常见的鸟喙之神-牛首之神组合,正是汉代宗教文化在墓葬仪式中的体现。这些关键资料的有效识别,带来汉代神祇认知的突破,可资澄清种种误读,从而把握汉代信仰世界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1.
在云南发掘的春秋至两汉时期的一些墓葬中,出土了为数众多的海贝。这些贝系舶来品。在当时的社会,它是一种重要的财富,同时也具有宗教的、艺术的,甚至货币的功能。其功能是多样化,并非凝固为单纯的一项内容,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下,发挥着特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葛姝亚 《学术探索》2012,(8):168-170
本文通过对浪漫主义时期几位重要钢琴作曲家演奏创作风格的分析,归纳出该时期的钢琴音乐具有情感性、炫技性、民族性、标题性四个特性,力图较为宽泛地对这一重要时期的钢琴音乐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位于河南省巩义市西南部的北宋皇陵,包括皇帝陵墓8座,祔葬皇后墓22座,赵宋宗室、勋臣名将等陪葬墓近1000座,2006年被列入国家“十一五”期间100处重要大遗址。它代表着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是大宋文化及其典章制度的特殊见证。其“五音姓利”的布局,所体现的“侍死如侍生”、“孝莫重乎丧”的传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意境”说六种及其申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古人的论述和今人的研究中 ,述评了六种“意境”说。指出这六种“意境”说的合理性和缺憾。本文认为意境是人的生命力开辟的、寓含人生哲学意味的、情景交融的、具有张力的诗意空间。这种诗意空间是在有读者参与下创造出来的。它是抒情型文学作品的审美理想。“生命力”的活跃是意境的基本美学内容  相似文献   

15.
样板戏的叙事策略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永丽 《云梦学刊》2005,26(3):77-80
样板戏创作模式里既有传统戏曲中符合中国民众心理趣味的思想母题及创作手法,又有新时代所倡导的现代气息。样板戏正是借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达到其深层潜藏着的政治宣传目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演唱的艺术处理、把握基调、挖掘词意、歌曲的二度创作等在舞台艺术演唱中的作用及舞台感觉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一批以文本和个体生命感知为创作资源的小说称作非体验小说,这一命名也是基于和传统小说的区别而做出的。文章从表现对象、语言方式和结构手法等方面,详细讨论了非体验小说美感特征及其生成机制,指出这类小说在吸纳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观念和小说技巧的同时,也撷取了后现代的某些艺术手法,并在融入作家独特的生存感知的基础上,实现了创造性的艺术表达。  相似文献   

18.
“人类本体论”是“文艺活动论”的理论前提,它把人的生存活动视为艺术的本体,认为艺术源于我们的生存、有归于我们的生存,引导着我们生存的超越;而“文艺活动论”则是对以人的生存为本体的艺术性质的动态展示、也是对这一动态过程的具体把握。虽然在对这两种观念的具体阐述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毫无疑义这是近20年来我国文艺理论研究所取得的极有价值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综述过去对刘勰文学批评标准的研究基础上肯定了刘勰文学批评标准是“六义” ,并对“六义”的内容作出了新的解释。文章以为刘勰提出的情深、事信、体约、文丽是其评文的艺术标准 ,风情、义直是实用标准 ,并对其混合艺术标准与实用标准的原因与不足作了辩析  相似文献   

20.
作为凝结和表现人类生存图式的一种精神创造过程的文学艺术,是有着其创作主体的。文艺的创作主体包括一切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识且能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进行自由的艺术实践或创造活动的人。艺术家在艺术创造的主体中,居于重要的核心地位,在解释与映证艺术思维与艺术现象过程中,艺术家及其作品常常被当作艺术创造者的代表来作典型阐发。文章对人们在文艺创作主体认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审视与厘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