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先验批判与学术创新——对当代学术原创性的一种阐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学术文化史的角度看,人类最具思想学术原创性的年代,无疑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所谓的轴心时代(BC8世纪-BC2世纪)。根据雅斯贝斯的看法:其核心是出现了人的哲学意识,作为人类历史的一种飞跃性进展,它在地球上的中国、印度和西方三个地区同时生成了文明时代的精神结构,其标志性的成果即中国的诸子百家、古印度的佛教智慧以及古希腊哲学。轴心时代的影响是如此巨大,以致于雅斯贝斯这样说:“直到今日,人类仍然靠轴心期所产生、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重新被它激发思想才智。自那以后,情…  相似文献   

2.
李剑 《兰州学刊》2008,1(2):11-13
在雅斯贝斯的生存哲学中,作为可能性的生存是自我选择和创造的,但它并不是自足的,而须以超越为终极依归。超越作为绝对的实在,扬弃了生存的自由选择,奠定了个体生存的自我确定性,也使生存拥有了时间中的永恒。  相似文献   

3.
信仰·宗教·哲学·终极关怀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信仰、宗教、哲学、终极关怀之间有密切的内在关系。信仰的本质是人的自我超越性,因而信仰表征着人类的终极关怀。宗教是信仰表征人类终极关怀的“非理性”形式,哲学则是其“理性”的形式,宗教和哲学依赖信仰实现自己的“终极关怀”的本质功能。合理的信仰应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终极关怀,合理的终极关怀应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信仰  相似文献   

4.
吾淳  庞旭 《齐鲁学刊》2023,(6):5-14
“轴心”问题是雅斯贝斯提出的,“连续”“突破”问题是由马克斯·韦伯和张光直充分意识并提出的。考察“轴心”“连续”“突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与提出的理据,大体可在以下十个方面进行展开:雅斯贝斯“轴心说”的提出及其动机,雅斯贝斯有关“轴心说”的论证,雅斯贝斯“轴心说”所存在的问题,跨越精神或哲学樊篱的必然性,“轴心说”问题得以深入的可能向度,引入马克斯·韦伯与张光直“连续”“突破”视角的意义,马克斯·韦伯对于“连续”“突破”问题的研究,张光直对于“连续”“突破”问题的思考,“轴心”“连续”“突破”问题相互交集的再概括,“轴心”“连续”“突破”问题交集视野下的研究图景。  相似文献   

5.
张汝伦 《文史哲》2008,(3):43-50
世界哲学是雅斯贝斯晚年提出的重要思想。其提出一方面缘于他的交流理论;另一方面是由于他在纳粹统治时期对东方文化的了解和对西方文明的批判反思。如下三个基本条件决定了世界哲学的可能性:哲学内在的可交流性;人类共同的起源和共同目标;人类的共同现在。世界哲学不是一种地方的哲学,而是不同哲学彼此交流的空间。世界哲学的思想对于全球化时代的我们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道德信仰培育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如何使道德信仰培育顺利进行,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需要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培育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理念启示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是道德信仰培育的基本方法基础;坚持实践性,是道德信仰实践性表质的要求;尊重主体性,是道德信仰培育的决定因素;抓住联系发展性,是道德信仰培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郑永扣 《中州学刊》2008,1(1):161-163
在西方哲学史上,信仰与哲学的关系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和辩证法的基础上把握信仰与哲学的关系.对信仰的研究既要关注社会制度的层面,也要关注个体、心灵的层面;既要关注信仰的阶级性,也要关注信仰的普世性.  相似文献   

8.
先秦诸子哲学对宗教传统的继承与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敦康 《文史哲》2004,(6):93-100
雅斯贝斯的轴心期理论着重指出了人类精神的觉醒是在希腊、印度和中国这三个地区同时发生的。由于这种觉醒,三个地区的文化以精神自由的原则取代了古代文明的实体性原则,形成了哲学的突破。先秦诸子哲学与希腊、印度哲学起源于宗教的情况相同,都是一种源与流的关系。不同之处在于:希腊哲学重在求知,印度哲学重在人的精神的解脱,而诸子哲学的核心问题则是在天命秩序瓦解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寻求失去的"道"。  相似文献   

9.
在现时代考察哲学基本问题,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当代人类的文化特征背后隐含着的理性和信仰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现时代的表现形式。同时,这个问题也只能在理性和信仰的互动、互逆和互补中得到终极地解决。  相似文献   

10.
雅斯贝斯的生存哲学具有浓郁的理性精神。在他看来,理性是与生存并立共生的重要范畴。理性的本性是寻求无限统一的意志,是大全各样式、真理和交往的联结。理性与生存相互作用,相互激发,促成生存的自我实现,理性对生存具有形式的优先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指明 ,意欲捍卫信仰和常识的贝克莱终未能一劳永逸地驱除怀疑主义与无神论 ;作为主教的贝克莱与作为哲学家的贝克莱 ,他的信仰与他的哲学不仅不相和谐 ,甚至正相反对 ,换句话说 ,要么是哲学 ,要么是信仰 ,除此别无选择。由于拒绝作出选择 ,并试图用哲学论证信仰 ,贝克莱哲学注定堕入悖论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来自马克思主义,因此考察马克思信仰的形成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的信仰之路跨越了四个阶段,分别是宗教信仰阶段、哲学信仰阶段、历史信仰阶段和科学信仰阶段,经历六种形态,分别是:宗教信仰阶段的浪漫理想主义形态;哲学信仰阶段前期的理性理想主义形态;哲学信仰阶段后期的理性现实主义形态;历史信仰阶段前期的感性现实主义或哲学历史主义形态;历史信仰阶段后期的实践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科学"形态;科学信仰阶段的社会历史观的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科学"形态。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研究,除了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外,还需要研究马克思的信仰所具有的独特性,正是马克思的信仰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所有知、情、意等碎片融合为一体。  相似文献   

13.
理性与信仰——西方哲学和宗教关系流变探析黄颂杰朱晓红古希腊罗马哲学是西方文化的摇篮。希腊哲学崇尚理性和科学的特质规定了西方文化的基本特质。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重要标志,有人说,西方文化是一种基督教文化,罪恶和救赎构成它独特的文化张力,通过信仰而得救赎并...  相似文献   

14.
李剑 《兰州学刊》2006,2(12):19-20,23
在雅斯贝斯哲学中,生存是一种非对象性存在,为了进入生存者之间的交往,它需要得到阐明以形成合理性的存在。理性借助于通常的语言和知性思维并转换其使用方式,能够阐明不可认知的生存。这些方式包括否定、普遍和特殊的倒置、逻辑循环、悖论的统一等。  相似文献   

15.
人不能没有信仰,信仰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哲学应该重视对于信仰的研究。但是我国哲学界对于信仰的研究并不多。本文试图从分析信仰的结构着手,研究信念与信仰的关系、科学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关系、信仰与实践的关系以及可信、确信与“信仰危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中世纪哲学是以基督教信仰为前提的,是以信仰寻求理解为基础展开的。如何处理好理性与信仰、哲学与神学、神圣生活与世俗事务的关系构成了这一时期神哲学的基本问题。托马斯·阿奎那和波那文图拉作为中世纪两位最伟大的神学家、哲学家,对此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前者给予理性以自主性,后者则坚持信仰优先而强调知识的统一性和目的性。  相似文献   

17.
费尔巴哈哲学是马克思思想进程中并未缺失的“从前的哲学信仰”。马克思在1843年至1844年间,曾经有过对费尔巴哈哲学的迷信和崇拜,并自觉以费尔巴哈哲学为原则来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历史观上有明显的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痕迹。此间,马克思的世界观总体上并未超越费尔巴哈哲学,新世界观思想仍未诞生。  相似文献   

18.
克尔凯郭尔对理性与信仰关系的处理集中表现了他对启蒙理性的反思和批判。克尔凯郭尔一方面批判理性对信仰的僭越和冒犯,认为信仰的悖论是一种为个体内在激情所保证的真理;另一方面则从哲学激情与信仰激情的差别和联系中找到理性与信仰的融合与汇通之路。克尔凯郭尔以信仰统合理性批判了黑格尔将信仰理性化的思路,指出了黑格尔哲学在理性思辨至上、忽略个体生存等方面的问题,这些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黑格尔的批判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克尔凯郭尔从内在激情视角对理性和信仰的统合对于克服价值虚无主义、反抗忽略现实生存的抽象思辨具有重要的启示。由于他主要是通过个体内在激情的迸发来实现理性与信仰的融合,因而与黑格尔一样陷入唯心主义,从而未能找到理性与信仰得以统一的现实基石。因此克尔凯郭尔的启示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视角下进行批判性汲取。  相似文献   

19.
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对第一哲学的意义张晓林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是关于存在的科学,进一步说,是关于存在本体(substance)的科学.关于这一点,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导论性质的第四卷开宗明义地说:"第一哲学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beingasbein...  相似文献   

20.
杨冬梅 《阴山学刊》2005,18(1):46-48
理性和信仰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两大要素,在西方哲学的演进过程中,虽然理性的科学精神占了主导,但整个西方哲学始终运动在理性和信仰交织的精神网络上,尤其是中世纪哲学,理性与信仰的交融与调和孕育出的中世纪哲学,它以一种独特的形态延续着西方哲学发展的轨道。对于欧洲中世纪哲学探析和梳理,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西方哲学的基本精神及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