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战以后世界各国都纷纷要求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形象,积极调整国家的对外关系,重塑国家的国际形象,进而影响整个国际关系体系。在国际形象的战略指导下,我们从历史的视角来挖掘二战后不同历史时期的国际形象,从而来深刻认知国际形象的不同定位。二战以后国际形象因受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和外交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不同的特色,贯穿于世界变化发展的始终,影响着国家的发展。特别是在二战结束后渴望和平独立的呼声日益高涨,世界各国人民亟需在和平独立的环境中生存,因此渴望和平独立构成当时的国际潮流。然而从40年代到冷战结束,又呈现了美苏超级大国两极争霸的局面,世界各国再度处于局势紧张状态,国际形象又以美苏争霸的形象为主流。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日益成为国际体系中最让人注意的亮点。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世界各国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新出路,谋求新发展,适应新时代的潮流,主动推进国家的国际政治走向全球政治,这就构成了当时的国际新形象。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对全球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
姚宜 《城市观察》2013,(6):176-180
良好的城市国际形象有助于城市扩大对外交往、集聚资源和提升国际影响力,对外传播则是城市国际形象塑造和推广的重要平台。调查显示,广州城市国际知名度不断提升,"国际商贸中心"的形象定位逐步确立。广州城市国际形象对外传播应以此为抓手,加大对在国内居住的外国人的传播力度,强化网络媒体传播作用,丰富传播内容,根据受众调整传播重点,促进城市国际形象的不断优化和提升。  相似文献   

3.
吴心伯 《公关世界》2009,(10):42-42
中国的国际形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塑造,总体说来,就是塑造一个新型大国的形象。之所以是新型大国而非新兴大国,是因为新兴大国主要是指力量的发展态势,但没有揭示这种力量的性质,而新型大国则包括发展理念、模式、价值观等方面的创新。要确立新型大国的国际定位,就需要在理念上体现出一个进步大国的形象,  相似文献   

4.
毫无疑问,把"梦"或"梦想"与"中国"连在一起,就成了一种宏大叙事.比如,有人曾对"中国梦"作过如此阐释:"'中国梦'理念的提出,意在国内提倡一种主流、健康和积极进取的社会意识,引导年轻一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促进国内和谐社会的建设;在国际上化解中国威胁论,加强中国的'软实力',塑造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为创建和谐世界做出贡献."显然,这就是一种宏大叙事.把个人奋斗梦、外企淘金梦、民族复兴梦等等纳入到这一宏大叙事中,显得格外顺理成章.  相似文献   

5.
毫无疑问,把“梦”或“梦想”与“中国”连在一起,就成了一种宏大叙事。比如,有人曾对“中国梦”作过如此阐释:“‘中国梦’理念的提出,意在国内提倡一种主流、健康和积极进取的社会意识,引导年轻一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促进国内和谐社会的建设;在国际上化解中国威胁论,加强中国的‘软实力’,塑造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为创建和谐世界做出贡献。”显然,这就是一种宏大叙事。把个人奋斗梦、外企淘金梦、民族复兴梦等等纳入到这一宏大叙事中,显得格外顺理成章。而且,在这种叙事框架内,我们还可以做出许多文章。比如,发家致富梦。上个世纪八…  相似文献   

6.
时政新闻热词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因此,时政新闻热词的英译具有重要意义,担任着传递中国文化和塑造中国国际形象的使命。本文以2015年China Daily中的国内时政要闻为语料,运用维索尔伦的顺应论加以分析,归纳了时政新闻热词的英译方法。  相似文献   

7.
日前,国际展览局主席、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先生应邀来沪就上海市民关心的“世博会与上海国际形象塑造”发表专题演讲,并与广大听众进行了热烈交流。本刊特将吴建民先生的演讲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发展,高校建设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做成部分也必须与时俱进,和谐校园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本篇论文结合召开的十八大精神,就当代中国高校中如何构建和谐校园进行思考和提出相应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陈浩 《职业时空》2004,(6):57-58
企业诚信缺失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有序、健康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入WTO,企业的诚信缺失问题不仅是国内与国际经济交往的瓶颈,而且企业诚信对我国塑造国际形象,加强与巩固国际地位具有重要作用。在以往分析探讨企业诚信问题的时候,较多地是从经济学、法律环境和信用制度等方面考虑,而企业诚信的主  相似文献   

10.
《共产党宣言》中的人本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马克思对当时无产阶级生存状况的描述中所显露出的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控诉、对无产阶级的深切同情;马克思描绘的"理想社会"所体现的人的本质的充分实现,以及所提出的通往"理想社会"的道路中所蕴含的"普世性"所具有的人本主义精神。《共产党宣言》中所体现的人本主义精神对当今中国的国内建设和国际形象的塑造也有很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和谐教育的思想由来已久。在当代,和谐的教育要靠和谐的人格作支点,和谐的人格需要竞争与诚信的和谐、独立与共处的和谐,承继与创新的和谐、共性与个性的和谐、科学与人文的和谐、智商与情商的和谐来塑造。  相似文献   

12.
培养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是当前的一个热点问题,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与塑造会直接影响到社会未来的发展与进步,本文通过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和内容进行整理分析,找到了一条符合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杨小京 《职业时空》2012,(8):182-184
高校党建与和谐校园建设具有密切联系,和谐校园建设是高校党建的重要任务,高校党建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处于中心位置。在阐述当前高校学生党建与和谐校园建设背景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对和谐校园建设的意义,探索新时期做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促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对策建议,为新时期高校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我国正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步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迈上新台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新高度,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期、新阶段的宏伟目标。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民主法制建设加强与完善,同样对教育事业和高校法制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是最根本的事业,它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的作用;民族的发展应当坚持教育优先,应当坚定不移地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一个民族若想傲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首先应从提高全民族的教育文化素养着手,这也是全面建设和谐小康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推动力量。实现我国教育事业在新时期的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必须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将学校法制建设纳入国家法治建设系统,使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好的受到法律的保障,促进教育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新时期提出的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和谐社会强调的是发展的和谐,是稳定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和谐,社会的和谐是推动发展的动力,而科学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与理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因此,我们要处理好和谐与发展的关系,在和谐中促进发展,以发展保证和谐。本文通过对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的分析,提出了综合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新时期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使命。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地位卑微以及所处年龄阶段自我意识发展的特殊性造成人格发展上的不和谐问题,通过探索贫困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培养途径实现贫困大学生人格全面和谐。  相似文献   

17.
中日钓鱼岛主权争议不仅涉及我国核心利益,关系着我国民族尊严与国际形象,也事关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对政府舆论引导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认真分析加强舆论引导对处理钓鱼岛主权争议的地位作用,透视日本在国际国内大造舆论的目的手段,深入探讨我国舆论引导的着力点,对于进一步做好涉及国家核心利益问题的舆论引导、塑造国家形象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球职业化进程的深入发展,传统的"举国体制"管理运动员方式已经逐渐呈现出不和谐因素;另一方面高水平运动员的个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网球运动员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正是中国女子网球"一姐"李娜。从李娜的个案探究如何在新时期创新中国网球运动员管理模式,实现多元化管理已经迫在眉睫,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9.
高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成立德树人使命的一个重要平台,教师与学生是高校的主体,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条件。但是,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网络的普及与应用都给新时期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本文基于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提出新时期构建高校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新方法和新要求。  相似文献   

20.
德育教学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新时期素质教育提倡的主要方向。做好新时期农村小学的德育工作,对我国的教育发展以及创建稳定和谐的社会有重大意义。本文将主要从农村小学的德育工作的管理以及德育教育的形式探索方面阐述如何做好新时期农村小学的德育工作。以期对德育教育的发展乃至整个教育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