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现代》的现代品格有杂志和书局的商业利益驱使,主要是文学上的“现代”理念的阐发:文学的自主性,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互动等。这些现代经验都能给今天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
从前现代的格致学到现代的科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1550年开始,中国人和欧洲人就自然研究的意义问题相互交流,这种交流包含着某种竞争的性质。中国和印度的殖民地环境不同,在印度1700年以后英帝国的权力能够支配本地人与西方人之间有关社会、文化和政治术语的相互交流和影响;而在中华帝国晚期直到1900年,  相似文献   

3.
现代科学技术对现代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科学技术已成为影响现代文化的最主要因素 ,其表现为 :现代科学确立的新的世界观影响着文化 ;现代科学技术产生了双重的社会意识及文化效应 ;科学技术在文化中的含量日益增大 ,已成为人的教育和发展中的首要因素 ;现代科学技术创造的新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与文化结合 ,形成了新的文化式样 ;科技与文化的联姻 ,大大增强了文化的影响力 ;现代科技成为促使文化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相似文献   

4.
韦良 《河南社会科学》2013,21(1):87-90,108
在价值取向层面,中国现代叙事诗与中国现代文学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统一性,不断地显示出其与整个中国新文学同发展的可喜姿态.中国现代叙事诗的现代价值取向,主要是指30年中国现代叙事诗在主题、题材、立意、精神诉求等方面所彰显的现代色彩.女性解放和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与出路,是世界范围的现代命题.中国现代叙事诗对于女性解放和现代知识分子前途两项课题的及时追踪与生动演绎,特别是对这两大现代价值取向在认知和表达层面不断拓展与超越的事实,最终奠定了文本丰富的现代内涵.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叙事诗的现代传达策略主要有情绪型和象征型两大类目。本文在科学厘定情绪型现代叙事诗和象征型现代叙事诗学理内涵的基础上,借助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叙事诗文本的深刻剖析与诠释,对中国现代叙事诗30年图景中关涉现代传达策略部分作一系统观照和考察,以期在更为理性的层面上为中国现代叙事诗的现代性正名。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诗学的现代转换”工作在 2 0世纪初与世纪末得到了一种奇妙的响应 ,这一方面说明五四诗学革命中的东西方诗学互动式创造具有合理性 ,另一方面也说明现代诗学发展必须重新找回被丢失了的诗学传统。古典诗学现代转换的根本意义在于 :发掘民族诗学的文化生命价值使之成为现代人的真正价值依托。  相似文献   

7.
杨厚均 《学术论坛》2003,(1):99-102
尽管中国现代乡村小说是在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背景下产生的 ,具有一定的现代性品格 ,但是 ,由于乡村传统的巨大惯性 ,其反现代性倾向也非常的强烈 ,在乡土问题小说中表现为对乡村的理性批判的不彻底性 ,在乡土抒情小说中则表现为创作上的鲜明的本土性、民族性、整体和谐性和经验性等。  相似文献   

8.
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丰富多采 ,流派纷呈 ,且已形成一股强大的洪流 ,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本文旨在通过对五花八门的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流派的研究 ,探讨其共同的精神实质 ,即它们的反叛性、创新性和多样性 ,以期引发对人类文化的现代性特征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别现代理论是中国当代文论家王建疆针对西方后现代理论和中国混合现代性而提出的新文论话语,受到美欧学者的关注。别现代是一种具有杂糅性和混合性的社会形态,而别现代主义是对别现代状况的反思,是一种关于中国未来现代性的理论建构,两者在话语层面上存在一定的矛盾。这一理论是我国学者在改革开放到深水区时提出的具有原创性的新文论。元现代理论是“后现代之后”的西方文论话语创新的产物,并由中国学者结合当代文论进行了丰富发展的理论形态。元现代指向后现代之后的社会层面和形态,元现代主义指向文艺和审美感性结构,但两者旨意是一致的。元现代理论是一种承认既有文化艺术、审美感性结构中原本对立的因素并力图使之融合于一体的新理论。  相似文献   

10.
儒学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果我们以儒家的"合天人"(天人合一)的观念来为解决"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提供某些思想资源,以"同人我"(人我合一)的观念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那么我们可以用"一内外"(身心合一)来调节自我身心内外的矛盾.现代社会,由于种种内外的压力,特别是人们无止境地追求感官之享受,致使身心失调,人格分裂.由于心理的不平衡引起精神失常、酗酒、杀人、自杀等等,造成了自我身心的扭曲,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病,而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宁,其原因正在于道德沦丧,致使人失去了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对这样一种情况,许多有见识的学者都为此提出救治的理论和策略.从中国传统文化看,可以说儒家对人的身心道德修养和人格培育给以特别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古典主义是在人与对象的第一次分化,即人与自然历史分化的基础上出现的;浪漫主义则是在人与对象的第二次分化,即人与社会历史分化的基础上出现的。因而由前者向后者的发展集中地体现了人类审美意识的现代转型。与古典主义不同,浪漫主义不是以客体为原则,而是以主体为支点。但是,作为主体性原则的审美意识,浪漫主义还只是强调主体的普遍性,继之而出现的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则进一步强调了主体的特殊性和个别性。从这一意义上讲,浪漫主义不仅构成了古代艺术的历史终结,而且构成了现代艺术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2.
刘墉 《家庭科技》2011,(12):9-9
在纽约大都会美术馆,我遇见一位中国小留学生。他留着时髦但不流气的发型,穿着GUCCI的休闲上装,不时举起尼康相机,以非常娴熟的动作测光、对焦。虽然初次从加州到纽约玩,却对美术馆有了很深的认识,原因是在来之前,  相似文献   

13.
现代信用社会与征信社会是两个既有联系但又并不完全等同的概念。现代信用社会应是以制度信任为基本支撑,以人际信任为交往基础,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完善,信用文化建设卓有成效,实现社会成员互信互利的和谐社会。现代信用社会显然比征信社会层次更高,征信社会仅仅是现代信用社会建设的第一阶段。现代市场经济交易经济、契约经济、信用经济和法治经济的特征,使现代信用社会建设成为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内生要求。  相似文献   

14.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对正义问题都有一定程度的阐述。但正如博登海墨所说:“正义(justice)有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变幻无常,随时可呈不同形状,并且有极不相同的面貌。当我们仔细查看这张脸并试图解开隐藏其表面之后的秘密时,我们往往会深  相似文献   

15.
余英 《新疆社科论坛》2000,(4):71-71,68
中国是一个期刊和学术文献出版的大国,目前仅公开发行的期刊就有8135种①。其中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有3000多种,每年发表文献50多万篇,既为广大科研、教育工作者及政府、企业等各方面的管理人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和指导,也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窗口。但是,学术期刊要想满足当今信息社会的需求,使期刊信息得到更广泛、高效的传播和利用,必须将期刊的生产、传播、应用整个过程与现代先进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期刊生产现代化和期刊信息传播扩散数字化、网络化,这是现代学术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今天,电…  相似文献   

16.
戴震是位百科金书式的学者,其学术思想异常丰富,学术的现代意义也是多方面的,尤具现代价值的则是其民本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治学方法及闻道求真的学术品格。  相似文献   

17.
欧树军 《社会科学》2023,(4):98-109
对“原初国家”的各种解释往往难以继续适用于现代国家。理解现代政治的兴衰,重要的不是探究现代国家的第一因,而是探究现代国家的构成。在政治学的不同视角下,现代国家的构成模式不同,国家性及其维系纽带也不同。制度视角和结构视角侧重现代国家的外在手段:国家如何站在最高处,垄断包括物理暴力和物质工具在内的外在手段,建立相对于社会分工的政治分工,形成相对于社会组织的权威性、自主性;理性视角和文化视角侧重现代国家的内在理由:国家如何建构权威的中立性,谋求支配的正当性,塑造自身的能动性,以及国家就此遭遇何种挑战,国家为什么并不总能站在最高处。这四种视角共同塑造了现代国家构成的问题域,使之成为理解现代国家及其国家性变迁的出发点。它们彼此之间的融合、竞争和冲突,推动着人们对理想政治秩序的构想与构建。  相似文献   

18.
都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都市化的时代也是创新的时代,此时谈论“乡愁”似乎不合时宜。然而,“乡愁”反映着人们对自身来源的追索,而对来源的追索中包含着对自身本质的追索。本文尝试对“乡愁”的抒发和对本质的追索之间的关系做一诗意和理论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女性主义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观念、思想、视野和方法的女性主义 ,其之于世界、人类的意义有三 :对男女权力分配不均及女性沦为附庸、他者的不公正境遇进行批判 ,反抗性别歧视和贬抑 ,并对现行男性中心的权力结构、父权制历史文化传统进行清算、颠覆和解构 ;纠正由单一的男性视角书写历史、构建文化的偏差 ,弥补父性原则下对女人及女人活动的排斥和疏漏 ,“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精神立场灌注到文学、哲学、心理学、人类学、伦理学和政治、经济、历史等领域的研究中 ,共同构筑了女性主义思想的宏富与精彩 ;“双性人格”、“双性共体”成为男女两性新型人格和新型关系发展的未来趋向  相似文献   

20.
现代中国的民族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民族主义置于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这一大背景下,勾勒了它在晚清至当代的发生及变迁的历史,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揭示民族主义在现实环境下形成的偏狭激烈的品格。文章认为,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潮应受到质疑,而它内部非主流的思想资源应得到发掘,以提供新的现代历史叙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