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香港地区家庭住户结构变迁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几十年,香港家庭住户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主要特征为小规模的核心家庭化趋向。这些变化与生育、死亡、迁移以及婚姻行为等人口因素的变动息息相关。文章采用人口学的方法对香港家庭住户的结构变迁以及相应的人口过程进行了探讨,分析人口因素在香港家庭住户变迁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家庭变迁是探讨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视角。基于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结合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从家庭规模、家庭关系、家庭策略3个方面对20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家庭变迁的特征和趋势进行多维度分析。研究认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家庭代际结构转向以一代户为主,家庭类型呈现多样化趋势且以核心家庭为主;家庭关系趋向平等化和民主化,家庭生产功能日益扩大化,家庭赡养功能在城乡之间呈现不同特点,一些家庭问题开始凸显;在城乡中国和全球化背景下,家庭策略选择表现为当代中国家庭在应对复杂多元社会变迁时的主动调整与适应。未来中国家庭类型在日渐多元化的同时,将依旧以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为主。  相似文献   

3.
改革中农村家庭结构变动趋向的社区分析──前灌村个案研究之一吕德才一、引言前灌村是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徐家楼乡一个不大不小的村庄。1994年,全村共有149户人家,总人口为485人一。本村过去是以种植业为主的乡村社区,农业收入占80%以上。家庭联产承包责...  相似文献   

4.
姜又春 《西北人口》2010,31(3):27-31,36
文章以湖南潭村为田野点,探讨了该社区在打工经济背景下留守儿童的养育模式。由于抚育留守儿童的功能需要,潭村的家庭结构由以核心家庭为主转变为以主干式家庭、扩大式或者联合式家庭为主。家庭关系也发生了深刻变迁,婆媳关系趋向陌生或融洽,妯娌关系变得淡漠或利益化,家庭的“抚育性社会化”功能弱化导致了亲予亲密关系日益疏远。在此背景下,潭村为解决留守儿童养育问题,形成了五种养育模式,即祖父母养育模式、单亲养育模式、外祖父母养育模式、叔伯养育模式以及母系亲属养育模式。  相似文献   

5.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结构(即家庭的组成方式,包括类型结构、代数结构和规模结构,主体是类型结构)是社会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家庭结构,主要在于探讨其变动的动因和趋势,揭示其演变规律,以及反映家庭结构变动对于社会经济生活所产生的影响。笔者拟结合对现实家庭结构和农村青年理想家庭形式的调查,来展开对这一问题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远古以来维系日本社会的支柱——家庭由于经济的发展和论理道德观念的变化而正趋向瓦解。据有关方面的估计,在三千六百万个日本家庭中,只有约一百万个家庭仍然保持着老式的家庭制度。由于日本是世界各国中予期寿命最长的国家之一,而且出生率也  相似文献   

7.
中国流动人口带眷系数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流动人口家庭由于空间分隔,家庭成员居住生活在不同地域,其家庭结构不同于通常家庭的结构。基于对流动人口家庭结构划分、迁移人员及其序次的分析,本文使用2010年下半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界定了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的带眷系数概念及其表现形式,分析了劳动年龄流动人口的人口学因素、流动居住因素、在居住地的收入消费等因素对流动人口带眷系数的影响,总结得出促进和阻碍流动人口合理流动的一些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家庭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城市家庭结构受到的冲击尤为突出。因此,笔者拟从分析城市家庭结构变迁的的特征入手,对现阶段我国城市家庭结构的现状、引起这些变迁的原因及其对婚姻家庭的影响做一些初步的探讨。一、全方位的家庭结构变过及原因分析当前家庭结构的变迁趋势主要表现为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和结构层次的简单化,即大家庭逐渐衰亡,小家庭日渐兴起;家庭中的代际层数、夫妻对数、家庭人数减少;家庭生命周期中的生育期(从第一个子女出生到最后一个孩子出生的时间)、…  相似文献   

9.
家庭是我国养老的主要场所。人口老龄化带来了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结构的变化又对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带来了显著的影响。因此,研究城乡老年家庭结构变迁的趋势以及如何强化家庭养老职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家庭户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家庭户代际结构的分布则能从直观上认识家庭户结构。本文基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分代家庭户数据及相关资料,以空间自相关分析为基础,对五普数据中的分代家庭户比例分布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其空间分布特征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为了进一步研究这种空间分布,采用GIS方法得到分代家庭户比分布图,分析发现:二代户仍然是中国家庭户的主要模式;不同地区分代家庭户的分布呈现明显的差异,北方地区的二代户比例最高;三代户与四代以上户分布特征相似,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分代家雇户的分布与绎济发展水平、宗教信仰和民族风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城市不同类型家庭的养老比较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在今天仍起着积极的作用.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老化的发展趋势决定着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并存是我国的主要养老模式.在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家庭在经济上赡养老人的功能逐渐被不断完善的社会保障所代替,但对老年人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仍是家庭养老的主要内涵.然而,家庭作为养老的依托和载体,其结构、规模正逐渐核心化、小型化,成为一种不可改变的趋势,这对家庭养老又将产生什么影响?所以研究分析目前中国城市家庭结构与老年人生活起居及精神面貌的关系,对巩固我国的家庭养老功能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家庭结构对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具有重要意义,现有家庭结构预测方法受到数据要求过高、预测参数过多的局限.本文提出的三参数家庭规模结构方程,只有一个随时间变化的参数,只需要预测平均家庭规模的变化趋势,就可以对家庭规模结构进行预测.模型整体检验显示,家庭规模结构方程的解释力在80%以上,模型的参数能够保持一致性.家庭规模结构方程具有良好的预测精度,绝对误差在0.02左右.利用中国公开的家庭规模结构数据对模型进行了运算,发现家庭规模结构方程是一种稳健、简约的家庭结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干旱区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网络等调查,探讨气候变化导致干旱区家庭生计脆弱性的原因。借助空间回归模型,以新疆于田绿洲为研究区域,2000、2005、2010年为时间段,同时考虑社会经济结构和空间扩散因素,综合检验气候变化条件下,社会经济结构、地理位置差异、族群及相邻效应等因素对干旱区家庭生计脆弱性空间变化可能造成的影响。结果发现,家庭年均纯收入、家庭抚养比率、女性户主的家庭比例、仅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家庭比例等社会经济因素及空间相邻关系是影响干旱区生计脆弱度空间扩散的最主要原因。族群因素方面,维吾尔族对干旱区气候变化和环境演变更为适应。而不同的地理位置,如乡村和城市、绿洲和荒漠等则表现出不同的生计脆弱度空间聚集状态。  相似文献   

14.
家庭是指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标志的初级社会群体。从结构上把家庭划分为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和核心家庭三种主要类型(如图1)。家庭结构的变化,一方面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伦理道德诸因素所制约;另一方面,它又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举足轻重之作用。本文试根据广东省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对家庭结构的变化特征做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5.
农村人口是总人口的主要组成部份,农村人口的迁移趋向,即他们是否打算迁移和向何处迁移,不仅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人口的变动,也影响着总人口的空间再分布过程。通过迁移趋向研究,我们可以预见到农村人口的未来迁移规模及其影响。 本文所指迁移趋向是指人们是否迁居和迁居何处的倾向;包括迁往乡政府所在地和本乡以外地区的所有移居意向和行为。所用资料取自1989年下半年对浙江省义乌、萧山、海盐、缙云、新昌、普陀6县(市)18乡2559户农村家庭中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的调查问卷。由于本人不在等原因(调查规定不能由别人代替),6976名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中只有4874人作了有效回答,占总人数的69.8了%。  相似文献   

16.
张明 《南方人口》2014,(4):60-69
本文利用1938-1940年间的满铁实地调查数据,讨论了中国华东与华北地区经济结构的不同特色对女性在小农经济家庭中的经济角色差异的影响。通过构建计量模型,控制住可能影响家庭经济福利水平的家庭特征变量及县区特征变量,检验结果显示,20世纪30年代,华北地区女性在家庭中作为男性的辅助劳动力,女性劳动力占有比例对家庭经济福利水平毫无影响;而华东地区女性主要从事副业生产,对家庭经济福利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也就是说,华东与华北地区的不同的小农经济结构导致女性劳动力在小农家庭中扮演着不同的经济角色。  相似文献   

17.
“四二一”结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着眼于人们谈论颇多的“四二一”问题,主要讨论对“四二一”结 构的定义、“四二一”结构形成需要的条件、“四二一”结构在全国发生的几率,及其对 家庭养老产生的影响。笔者认为,“四二一”结构更倾向于是一种家庭结构,它遵从于 广义的家庭户概念,强调的是代际关系,指的是在广义的家庭形式下三代共存的现 象,应该至少涉及两代独生子女。并进而提出“四二一”结构的形成需要满足的三个条 件:三代共存、一对独生子女之间的婚配以及连续两代独生子女。在对影响“四二一” 结构形成的主要因素进行简略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四二一”结构在现实中存在的可 能性。最后指出,尽管人们对未来“四二一”结构的形成及其后果有种种猜测和忧虑, 但实际上严格意义的“四二一”结构的出现还取决于很多因素,因此其实现的可能性 也许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  相似文献   

18.
流动家庭的现状与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基于2011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家庭规模、代数、结构和居住安排等方面,描述了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家庭特征.结果表明,家庭规模为2.46人;平均1.54代人;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为主(占68.6%),单人家庭次之(占27.0%),主干家庭和其他家庭各占3.3%和1.1%;2/3的子女与流动父母同住.但是,全国的平均水平掩盖了较大的地区性差别:中部地区和跨县流动者的家庭规模最大、代数最多、家庭结构更复杂、子女更易与父母团聚,而在东部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带跨省流动者中,家庭规模最小、代数最少、结构最简单,团聚更不易.这些特点透视出,各地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对家庭团聚设置的门槛不同,同时也折射出流动人口的自选择性.  相似文献   

19.
人口流动使完整家庭分离为结构不完整的流动家庭和留守家庭,导致家庭结构的变化,其程度需要定量分析。本文以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为依据分析了人口流动对家庭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我国家庭结构类型中核心家庭仍然占主体地位,近半数家庭是核心家庭;三代直系家庭和一对夫妇家庭所占比重比较接近,各占约五分之一;单人户和隔代家庭比重有所上升。人口流出即家庭成员的外出使得家庭结构类型向更小更简单的家庭结构类型转变。  相似文献   

20.
家庭发展能力建设的政策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家庭发展能力是家庭凭借所获取的资源满足每一个家庭成员生活与发展需要的能力,主要包括支持、经济、学习、社会交往与风险应对等6个方面的能力,可以通过家庭内部建设与外部社会支持两个途径得以实现。但是,在家庭变迁加剧,家庭功能弱化、转化、外化与社会化的背景下,家庭需求与家庭功能的对应结构失衡、家庭功能供求的自我均衡机制失灵,家庭能力建设比以往更加依赖外部的支持。因此,应聚焦家庭核心功能与需求的变化,深入探讨我国居民家庭面临的困境,将家庭作为社会政策的基本对象,积极构建家庭友好型社会环境和制度支持,全面促进家庭发展能力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