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父子之间:家庭书信集》为我们研究奈保尔提供了最为真实可信的历史材料。通过分析这部家庭书信集,揭示出作家少年时代特立尼达生活的"文化悬挂",青年时代留学英伦经历的"文化祛根",以及父亲在文学上对儿子的影响;所有这些对于奈保尔精神气质和文学理念的初步形成,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作家后来的"文化无根"状态,与这一时期的生活有密切关系。对这部书信集的研究,是全面了解奈保尔的必要起点。  相似文献   

2.
文章讨论了《爸爸妈妈,你们知道吗?——农村留守儿童书信集》一书在中国留守儿童质性研究中的学术位置,并以该《书信集》为中心,重构了留守儿童的生活世界,展示了《书信集》可能的学术价值。论文最后探讨了《书信集》可能遇到的方法论问题,尤其是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坛对“新小说派”及其作家作品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开始取得进展。流派研究的标志是80年代开始出现直接以“法国新小说派”为研究对象的论文。90年代后,学者们更为关注这一流派的艺术观念与表现手法。21世纪以来,学者们对新小说派的研究有了新的发展,如有些文章开始对“新小说派”的技巧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和理性总结,有些文章跨越国别、民族对新小说派展开比较研究。中国对新小说作家和作品的研究也开始于80年代,至今为止,对“新小说派”四大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就。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美国文学明显是以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男性、东部作家为主流,弱势族裔作家常常充当象征性的点缀.这种情况一直到80年代才渐有改观,特别是从性别和族裔的角度对美国文学的重新观照使美国文学与文化的范畴更为宽广.美国主流社会对华裔的种族歧视采取的是一种性别的形式,无论是华裔男性之女性化还是华裔女性之异国情调一直是华裔难以摆脱的刻板形象,从社会性别身份的视角对美国华裔文学的研究和思考也因此具有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80年代新批评理论与方法的引进,从形式批评的角度细读文本成为一种倾向,改变了以往仅仅关注作家、时代、思想等外部研究的格局,学术研究开始关注意象、隐喻、象征、文体、叙事等文学内部研究.  相似文献   

6.
近期出版的《蔡其矫全集》披露了诗人蔡其矫347通书信,相较于2011年出版的《蔡其矫书信集》,增添了新的史料和考订,而仍有部分未署年代或年代不确的书信。通过对书信内容、书信之间逻辑关系的梳理,结合《蔡其矫全集》、《蔡其矫书信集》中相关书信、《蔡其矫年谱》及其它多种研究资料加以考证辨析,可以得出:写作时间署1978年的致辜健信,应为1985年;致陶然、谢冕等数通信札,也可考订出确切时间或大致的时间范围。  相似文献   

7.
1960—70年代在西方出现了中国现代作家本体研究的潮流,集中把中国现代作家群推向世界,这一时期的西方研究者立足于作家本体,倾心发掘作家的生命形态,在域外视野的基础上形成特殊的研究视角和问题意识,致力发掘一些受埋没或边缘化的作家。他们与被研究的作家在精神气质、生命理念、情感体验发生跨时空的深层感应。  相似文献   

8.
作家迁徙是20世纪40年代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并有着多种不同的迁徙形态.具体而言,该年代作家迁徙可分为战争迫使型作家迁徙、政治取向型作家迁徙、生存需要型作家迁徙、理想追求型作家迁徙、高校内迁型作家迁徙五种形态.深入分析该年代作家迁徙的迁徙形态,可以清楚窥见作家迁徙的原因和动力,为进一步深入探讨作家迁徙与文学的关系提供支点.  相似文献   

9.
40年代末,作家沈从文终止了他辛勤耕耘几十年的文学园地,转向文物研究,从此与创作无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跟作家对个人与时代关系的认识,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不同理解,以及与四五十年代政治环境的强行裹挟有关。另外,沈从文与古代文物的结缘也为他转向文物研究提供了一个契机。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初,有利的学术环境促成了唐代文学研究局面的繁荣.在对唐代文学发展规律的重新认识、唐代文学思想史的研究、佛道与唐代文学的交叉研究、唐诗艺术的研究、唐代文学与政治文化军事制度的研究、唐诗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融合研究、史料的整理和作家名录及研究资料的编纂、热点作家作品的深入研究与讨论、多元化研究方法的形成和主流研究方法的确立等九个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而在繁荣局面中也有一些带倾向性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