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 我国古代“小说”的概念是随着小说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的,所谓“小说之名虽同,而古今之别,则相去天渊”(清·刘廷玑《在园杂志》)。小说批评的涵义亦然。宋代小说批评理论处于承上转下的过渡期,有其特殊地位。中国古代的小说“始乎周季,盛于唐,而寝淫于宋”(绿天馆主人《古今小说·序》)。小说批评论大致也相似。《庄子·外物篇》已有“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的说法,东汉桓谭在其《新论》中阐述古小说的创作特点、意义是:“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文选》卷三十一江文通《拟李都尉  相似文献   

2.
“小说”这名词,最早见于《庄子》,但以小说名“家”,并给小说下定义,指出它的意义和作用的,则是后汉初年的桓谭。他在所著《新论》(《文选》李善注引)中说:“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这才合于小说的名实。小说,说之小者也。准此,则先秦诸子书中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无一不是小说,后世衍为长篇的平话、讲史、演义,则已经不是小说而是大说了。 最早以《小说》作书名 的,当以殷芸的《小说》为创始。据我考,大约凡是宋以前类书所引只称《小说》而不署撰人的作品,以他书所引遗文参证,往往就是殷芸的小说。 《梁书》和《南史》的《殷芸传》都不提殷芸著述,若不是刘知几在《史通》中提到,人们很可能会把这位最初编撰小说的人忘掉。《史通·杂说》  相似文献   

3.
界定通俗小说的涵义,这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什么是通俗小说呢?自古以来很多人都试图对它予以界定。“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尔亦矣”(《庄子·外物》)。“小说家台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非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桓潭《新沦》)。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小说”这个名词最早见于<在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指的是与法*宏论相反的琐眉之谈,不具有文体的意义、东汉初年,桓谭在<新论>中说:“苦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洽身理家,有可观之辞。”首次在文体意义上运用“小说”这个词。稍后,<汉书·艺文志>也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种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所谓“街谈巷语、道听涂说”,也就是“丛残小语”,就是琐属的形式短小的“短书”。这一观念,后来因袭下去,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人对“小说”的一种根深蒂固…  相似文献   

5.
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淮北相山)人。他的前半生是在两汉交替,社会动荡不安的环境中度过的。衰而思兴,乱极思治,作为地主阶级中一位有远见、有抱负的思想家。桓谭把自己的主要精力用于探讨国家的“兴治”之道。为此,他“博学多通”,(《后汉书·桓谭冯衍列傅》)注意总结古往今来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写下了著名的《新论》一书。《新论》不仅是桓谭哲学思想的代表作,也包含着丰富的人才思想。具体说来,桓谭的人才理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6.
魏晋之际的重要思想家嵇康,不仅在哲学思想和文学创作上颇有建树,而且在音乐上也深有造诣。他的《声无哀乐论》,就是一篇在当时音乐理论领域反对“名教”,阐述自己音乐美学思想的著名论文。南齐王僧虔在《戒子书》中说过:“才性四本、《声无哀乐》,皆言家口实。”(《南齐  相似文献   

7.
胡应麟和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著名学者胡应麟对中国古代小说所做的贡献 ,包括其小说理论、小说辨伪和小说整理等方面。他对于古代小说的论述多见于《少室山房笔丛》一书 ,对后世影响颇大 ,除了对小说理论颇有建树之外 ,在古代小说的辨伪、小说的整理和创作等方面均作出了贡献。胡应麟的小说理论 ,正如某些学者指出的 ,“不像同时的许多小说序跋那样 ,直接与某部作品联系 ,而偏重于在对古今小说广泛考校的基础上作理论的归纳与阐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小说观和对小说的分类。他首先指明了汉代的小说观念和现在他眼里的小说观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太史公司马迁惨遭李陵之祸,身残名丧,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差里,演《周易》;孔子启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在《报任少卿书》中亦有类似的论述。后人把司马迁的这种文学思想概括为“发愤著书”说。  相似文献   

9.
《玄怪录》是唐代小说的一部代表作,鲁迅先生曾说:“造传奇之文,会萃为一集者,在唐代多有,而煊赫莫如牛僧孺之《玄怪录》。”但是长期以来见不到传本,《说郛》和《唐人说荟》等书所收的《玄怪录》,只是一个残鳞片羽的节本。而《太平广记》里所保存的佚文,却有三十多篇,郑振铎先生曾据以辑录,刊于《世界文库》第十卷。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太平广记》共引《玄怪录》三十一  相似文献   

10.
《光明日报》一九八○年九月二十三日《史学》专刊(第193期)发表刘汉屏的《略谈章学诚对考据学派的评论》(下简称《略谈》)一文,读过以后,发现文中引用的史料有两处失误,现辨证于下,免得以讹传讹。《略谈》一文中“章学诚对考据学派的批评”一节开头说:“乾嘉时期考据学派盛行,造成一种繁琐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如当时有个学者秦近君解释‘尧典’二字,就引经据典讲了三万言。(见袁枚《小仓山房文集》卷18《答惠定宇书》)”这里说的“当时”,显然是指“乾嘉时期”。然而,乾嘉时期哪里有个从事考据并解释“尧典”二字的秦近君?查历史上确有一个注“尧典”的秦近君,不过他系西汉时人,不在乾嘉时期。桓谭《新论·正经第九》中说:  相似文献   

11.
《管子》“一体之治”论王京龙“一体之治”,是《管子》书中治国思想的基本的理论归结。这样说的根据大致上有以下几点:《管子》一书以霸诸侯、匡天下为政治目的,这一政治目的基本要求在于匡正诸侯竞强,弱肉强食的社会政治秩序。用此,这需要一个宏观统一的治国思想观...  相似文献   

12.
“丛残小语”、“尺寸短书”以及小说雏形等根深蒂固的传统认识,迄今事实上仍然束缚、限制着人们从叙事艺术的角度对中国六朝志怪小说作进一步的探讨。从西方叙事理论的视角来审视,我们发现,六朝志怪小说在客观性叙事、重复叙事、叙事时距等层面同样具有耐人寻味、值得一书的叙述意味,同样具有骄人的不可忽视的叙事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3.
治学离不开书本。因为书本不真,所治之学必肤浅误谬。故治学必先治书,治书是治学的基础。可见,校书对学术研究的重要性。我国第一个校书者是谁?段玉裁《经义杂记序》说:“校书何放乎?放于孔子。”俞樾《札迻序》写道:“校雠之法,出于孔子。”章太炎《国故论衡》也说:“孔子录《诗》有四始,雅、颂各得其所。删《尚书》为百篇,而首《尧典》,亦善校者矣。”孔子固然是善校,后人概括他的校书方法为:“精,细,详,慎。”但却并不是校书首创者。据文字记载,我国第一个校书者当推正考父。正考父比孔子早二百多年,是春秋初期的宋国上卿,历佐戴、武、宣三公;生父孔嘉,别为公族,以字为孔氏,还是孔子的  相似文献   

14.
蔡厚示 《阴山学刊》2003,16(1):35-38
据现有材料考察 ,严羽的卒年大致在 12 5 5年左右 ,严羽的《沧浪诗话》在宋代诗话中为最有理论价值的著作 ,其“别材”、“别趣”说 ,“妙悟”说等 ,都表达了他卓越的理论建树和艺术创见。  相似文献   

15.
小说最初并非文体概念,而是一种理论价值判断.从先秦庄、荀到汉代桓谭、班固,小说逐渐摆脱原生含义向文体意义的小说迈进.班固《汉书·艺文志》总结出古代小说有三个特点:一、民间性,二、口语性特点,三、故事性.在文本意义的小说形成过程中,先秦两汉史书和典籍的故事性又促进了小说文体意义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关于《老子河上公章句})(以下简称《河上注》)的成书年代及思想主旨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主张其成书于东汉①或魏晋②之说者以为此书之主旨在于阐明治身养性之道,带有浓厚的神仙家色彩。而认为其成书于西汉之学者③则指出书中反映的是汉初黄老思想的特点,旨在向人们推行其思想与政治主张。之所以出现如此争论,关键在于《河上注》一书以"治身与治国"为纲,兼谈养身与治国之道,而至于治身与治国究竟哪个更根本,则是其"微言大义"。经过对原著及有关争论性文章进行详细考辨后,我认为西汉说更为合理。然而由于持西汉说之代…  相似文献   

17.
王汝梅教授等新著《中国小说理论史》 ,作为“中国小说史丛书”中的一种 ,近由浙江古籍出版社面世了 ,这是古代小说研究的一项可喜的新成果。著者多年来给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研究生讲授《中国小说理论史》 ,结合教学研究小说理论与批评 ,在撰写发表了近百篇学术论文基础上 ,写出该书。该著是著者长期探索、积累的成果。该书信息量大 ,内容丰富 ,文字精炼 ,可以说是一部厚积薄发之作 ,具有开掘创新的特点。一是新创性。最具代表性的是书中提出了关于两种小说观念的问题。过去 ,较为普遍的观点是小说理论成熟较晚 ,一般说是在明清时期 ,而如是…  相似文献   

18.
《武经七书》(以下简称《七书》)是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从我国浩繁的兵书中选出,颁行于武学(军事学校)的七部兵书,包括《孙子》、《司马法》、《尉缭子》、《六韬》、《吴子》、《三略》和《唐李问对》。这些北宋以前军事代表作,是我国冷兵器时代战争指挥者智慧和经验的总结,在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上都起过巨大的指导作用。重要的是,七书又是我国古代丰富管理思想的总汇,对研究古代管理思想的发展有着珍贵的史料价值。 管理是一个近代才有的概念,古代与它相应的是“治”,“官者,事之所主,为治之本也。”“治”就是管理,又称为“司牧”、“驭民”。本文试分析《七书》所提出的“算”、“道”、“利”这三个范畴,探讨《七书》管理思想与现代经营管理的结合点。 庙算运筹,多元决定  相似文献   

19.
《中山狼传》的作者,现在见到的版本都署作明朝的马中锡(字东田),但是,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明清文言小说选》(1981年6月版)却对作者作了这样一个“说明”:“原作者是宋代的谢良(生平无考),原文收在《宋人小说百种》、《古今说海》等书。马中锡对原作进行了许多加工润色,思想、艺术水平都有较大的提高。”这个“说明”不承认马中锡的著作权,而只承认他对《中山狼传》有艺术上的加工润色,未免武断。  相似文献   

20.
作为国家教委“七五”期间重点科研项目“新时期小说研究”的最终成果,《新时期小说论评》(胡若定著,以下简称《论评》)、《新时期小说思潮和小说流变》(丁柏铨、周晓扬著,以下简称《思潮和流变》)以及《新时期小说的美学特征》(黄政枢著,以下简称《美学特征》)、三本书在全面而又综合的意义上正代表了那一时期新时期小说研究的总体水平。应当说,三本书的作者在书中所体现出的精神实质基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以对新时期小说创作的考察为基本根原,从美学的和历史的角度延展出作者对小说在新时期的特异形态和艺术价值的深刻思考。具体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