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7年7月7月,中国的土地上燃起了神圣的抗日火焰,全国人民怀着敌忾同仇的决心投入对敌斗争的洪流,而站在斗争前列的作家中,诗人们尤为活跃,但就其影响之大来说,当首推艾青。绿原将这一时期的艾青誉为“那个时代的领唱歌手”,他说:“不论在延安还是在重庆、桂林,新诗同祖国、同人民共命运、共呼吸。人民需要诗,在寻找诗;诗需要人民,在表现人民。”“不能不令人想起当年的诗人艾青。那时,即使在最低沉的政治气压下,只要什么刊物上发表了他的新作,读者无不奔走相告:今天读到了他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一口气念完了《火把》——我背得出《假如我是一只鸟》(即《我爱这土地》)——不,还是《向太阳》好……”绿原所说的上述诗篇,就是艾青抗战前期的一些代表作。  相似文献   

2.
(一) “想象是风筝,而现实是手中的线,放得好,风筝便会飞起来。”“那么风是灵感?”“当然!”这是诗人艾青和法国女翻译家的一段有趣的对话。艾青把创作构思活动比作放风筝,说风筝的原动力——风是灵感,肯定了灵感的存在和对文艺创作的重要作用。艾青说他的《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就是在狱中因一次偶然的灵感式触发“一口气写下来”的。郭沫若也曾这样叙述灵感对他的袭击:“《凤凰涅槃》那首长诗是在一天之中分两个时期写出来的。上半天在学校课堂里听讲的时候,突然有诗意袭来,便在抄本上  相似文献   

3.
诗人蒲风向来重视诗歌理论研究,他认为一个诗人不应该漠视诗的理论学习,而且“要想真正做个时代的诗人,他更加不能不有借重诗歌理论的帮助”(《抗战诗歌讲话·写在前面》)。强调要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诗人就必须“借重诗歌理论”的重要性,可以说是蒲风一贯的创作思想。艾青讲过“每个诗人有他自己的一个诗神——”,那么蒲风的诗神是带着“诗歌大众化”的响亮口号,勇猛地走进劳苦大众和战争中去了。在  相似文献   

4.
七月诗人是20世纪40年代,是艾青时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人群。他们从燃烧自己开始来燃烧世界的诗歌创作,为雄强的生命力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是艾青时代“一座崇高的山”。  相似文献   

5.
1985年3月12日,法国驻华大使马乐代表法国总统和文化部授予艾青以法国文化艺术最高勋章时,说:“在法国的朋友当中,我们为有一位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艾青先生而感到自豪。”这个评价足以证明:在中国当代诗人群中,艾青的国际声誉最高。优秀的文学作品从来是没有国界的,它必然会通过各种文字在世界广为传播。艾青的创作生涯已达50多年,他目前是作品译成外文种类最多的中国诗人。世界各国大都通过艾青来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之后把自由体新诗推向成熟的一位最优秀的诗人.《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诗人的成名之作.以这篇作品为代表,表现了他“大堰河时期”(1932—1936)作品的显著特色:“他以真情实感歌颂了养育了自己的劳动人民,又以激愤的心情表示了对这‘芦笛’都成为  相似文献   

7.
杨朔(1913——1968),是我国文学园圃中的一位辛勤的园丁。他勤于耕耘,给人民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艺术精品。他的创作从中短篇小说到散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本文仅就他的散文艺术试作粗浅探索。杨朔有着诗人的气质,他是把散文当作诗来写的。他的散文再现不同时期人民的斗争和时代的激流,“象一颗玲珑的宝石,闪耀着眩目的光芒,又象一杯醇浓的美酒,含蓄着无穷的意味。”表现在艺术上的第一个特点即是:着力于诗的意境的创造。他在《东风第一枝·小跋》里说:“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我向  相似文献   

8.
论艾青的诗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一九三二年一月写《东方支部的会合》一诗到今天,艾青写诗已经整整半个世纪了。五十年悠长岁月,造就了这样杰出的诗人,是中国诗坛的骄傲。的确,艾青这样的诗人是不多的:空间的障碍在他的歌声面前并不存在,他的作品受到了各国读者的欢迎。他  相似文献   

9.
三十年代,灾难深重的岁月,青年诗人艾青从喧嚣的大都市,从阴暗的牢狱,从粗犷辽阔的北国,从山峦起伏的西南,吹响了他的芦笛。这笛声传遍长江南北,大河上下,振奋了古老的正在苏醒的土地,给那些被困乏和忧郁所压倒的人们以“生命的不羁与狂热的欲望”;给渴求着“给我以火,给我以火!”的广大国土以引爆的火种;给用宽阔的步伐进击着的兵士们以“短促的,急迫的,激昂的,在死亡之前决不中止的冲锋号”般的召唤……,每一个听到过他的歌唱的人都会深深地感觉到,艾青的诗里有一种为他所独有的力感。这力,有时如暴风骤  相似文献   

10.
《天野海郊集》:唱给民族昨天与今天的歌高文升1831年,歌德在同爱克曼谈艺时说;“在艺术和诗里,人格确实就是一切”①。艾青在论述诗的美学品格时,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说:“一首诗是一个人格,必须使它崇高与完整”。他又在“诗人论”里说:“每个诗人有他自己...  相似文献   

11.
艾青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是一位有着独特艺术个性的诗人,他的诗朴实、绮丽;抒情中含着深刻的哲理;深沉与奔放、宏伟与细腻溶为一体;同时具有散文美。艾青有如督手,他那悠扬的笛声,永远吹响在诗的世界和人的世界里面。  相似文献   

12.
艾青(节译)     
艾青是当时富有特色的受人爱戴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写的是一个平凡的农村妇女,她在诗人的一生中起着安娜·罗吉欧诺夫娜在俄国伟大诗人(指普希金——译者注)一生中所起的作用;它即等于诗人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誓言。  相似文献   

13.
赵青勃(1921—1991)是国内外有影响的诗人。早在1942年,他就追求进步,开始了文学活动,写了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作品,发表在臧克家、程光锐主编的报纸副刊上,被艾青誉为抗日战争中收获比较大的诗人之一。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中把田间、青勃列为专节介绍。朱自清在《今天的诗》一文中对他的《叩》也给予了好评。他一生著作甚丰。解  相似文献   

14.
七十年新诗发展的历史,从草创到成熟,到新的崛起,经验和教训同样引人注目。艾青的道路,终于到达了中国现代新诗成熟的顶点。为“人民诗人”,为“泰斗”,艾青的新诗创作实绩继郭沫若而起成为又一座高峰,艾青的新诗美学思想作为他创作的指导,其探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1 作为中国现代新诗成熟期的突出代表,艾青的诗以其伟大的艺术成就,为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开拓了一条道路。艾青的创作生涯,从大堰河时期到唱“归来的歌”,继续了半个世纪。其间关于新诗的理论探讨。辑有一部《诗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在四十年代出版的《诗论》的基础上加入了后期一些理  相似文献   

15.
鲁迅论诗     
鲁迅曾一再说他“不懂诗”,对诗“外行”。虽然他在青年时代就写过诗,在“五四”文学革命时期更写过不少的诗,可是他后来却表白道: “我其实是不喜欢做新诗的——但也不喜欢做古诗——只因为那时诗坛寂寞,所以打打边鼓,凑些热闹,待到称为诗人的十出现,就洗手不作了。”①这自然是自谦之词。其实鲁迅一生所留下的几十首诗,不论新旧,都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至令仍为大家所传诵。以鲁迅的整个成就  相似文献   

16.
艾青是中国新诗史上的领唱人。当中国式的现代派诗人在中西交融的理想旗帜下折回到诗歌创作的“纯诗”之路时,同样接受西方文化的艾青则开创了一条将时代情绪、民族传统、西方现代诗艺与个人气质相融合的艺术之路,正是这种融合奠定了他诗歌的内在灵魂。本文从艾青继承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和他自觉运用西方现代诗艺为表现手法出发,探讨艾青诗歌内在的精神之魂。  相似文献   

17.
《黎明的通知》是诗人艾青的一首抒情诗。诗人作为黎明的使者,激情满怀地欢呼黎明的到来——光明和温暖的到来,热烈地传达着黎明的呼唤——呼唤被压迫的人民大众振奋起来,行动起来,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迎接他们久已渴望的光辉的黎明。 从诗的整体上看,诗人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使“黎明”这个本来抽象的时间概念、成为光明和温暖的化身,让这会说话的“黎明”嘱托诗人向广大的人民发出“通知”,提出请求,显示出全诗构思的奇妙。  相似文献   

18.
廖公弦在《谈我写诗》中说:“每个诗人,每个读者,都有他自己的爱好,断不可强求一律。”我喜欢廖公弦的诗,就是我“自己的爱好”。读了他近年的一些诗作,颇有感受,就把它写下来。在看法上有与旧说相同的,也有不同于前人的,刘勰说过:“同之与异,不屑古今”姑且如此吧。廖公弦在诗歌创作道路上执着地追求着,不停地探索着;他追求一种有自己艺术个性的诗歌形式,探索一种民族的诗歌创作手法。他说:“实践会给我什么呢?只有实践知道。”他近年的诗作表明,这种可贵的探索,已获得可喜的成果。他的诗以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和  相似文献   

19.
惠特曼在《我自己的歌》一诗的开头写首:“我赞美我自己,歌唱我自己,/我承担的你也将承担,/因为属于我的每一个原子也同样属于你。”尽管这个“我”总是以叙事者的身份在诗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这个“你”却始终伴随着“我”,歌唱着《我自己的歌》。在惠特曼之前,从未有哪个美国诗人像他这样如此重视过自己的读者。文章从诗人戏剧性地表现“我”与“你”的关系中,探讨这首诗中抒情性与史诗性兼容并蓄的创作特点,从而窥视美国现代长诗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胡征论(上)     
诗人创造诗,即是给人类的诸般生活以审视、批判、诱发、警惕、鼓舞、赞扬…… 诗人的劳役是:为新的现实创造新的形象;为新的主题创造新的形式;为新的形式与新的形象创造新的语言。 ——艾青:《诗论》 胡征的诗歌创作,是构成整个中国现代、当代诗歌大厦的一块砖石。 探讨胡征诗歌创作的特征,对他的成就和不足作出历史的评价,从中获取并得到必要的经验和启示,对于我们了解过去与走向未来,我以为都是有益的。 一、在延安成长为革命诗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