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术本位的回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推动下的文化转型中知识分子地位的边缘化,一批中国学人开始了对于80年代学术界思潮林立、主义风行的繁盛时代的深刻反省。同时,摆脱意识形态话语束缚而回复学术独立地位也日益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自觉追求。一个相对独立的、民间性的学术空间开始形成。“回到国学”作为某些中国知识分子的自觉而主动的集体行为,标志着80年代反传统思潮的被取代,标志着90年代许多知识分子重建中国文化价值的自觉意识和学理选择的出现和时兴。然而,当下最需要的是立足于90年代的社会现实、文化现实、文学现实、文论现实,进行中西融会、古今结合的研究。从一种“跑马占地”式的急功近利到冷静深入的“专心耕耘”的变化,标志着整个中国学界的学术心态的日渐沉实和在新形势下重建文论话语、回归学术本位、确立学术范式的期盼。  相似文献   

2.
孙昊 《理论界》2002,(5):76-77
1.新型知识分子的出现新型知识分子就是在传统知识分子分化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大致在19世纪80、90年代伴随民族危机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出现。首先,作为新型知识分子阶级基础的民族资产阶级有了初步发展。19世纪6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已经开始出现,到了7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有了20余家,80年代后逐渐增多,到1894年民族资本企业达到130余家,资本总额约为2300多万银元。成长起来的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压迫和整缚,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呼唤着本阶级代言人的出现。其次,新型知识分子适应资产阶级的要求开…  相似文献   

3.
回归传统与文化民族主义的兴起陈晓明90年代的中国大陆与80年代相比是如此风格迥异,特别对于那些生存于80年代文化潮流中的人们来说,尤其如此。70年代末以来的改革开放毋庸置疑给中国大陆带来生机和希望,80年代人们追寻现代化,急切摆脱落后与贫困,崇尚西方...  相似文献   

4.
无限的渴望:诗人之死肖鹰即年代末90年代初,是诗人死亡的岁月。而这与70年代末80年代初诗人新生的岁月,不到10年之隔。我们曾在80年代中期以后,感受到了当代中国自我诗性存在的消解,诗歌的内在性消亡。这种消亡以四位青年诗人的肉体生命的电光疾逝般地殒亡...  相似文献   

5.
九十年代中国大陆文学思潮扫描张学正90年代,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又一个重要转折期。1992年春天,以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为标志,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在新的广度和深度上全面推进,加快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在文学领域,对80年代文学的反思与90年代市场经...  相似文献   

6.
文化经验·文化语境·电影文化──90年代中国电影文化批评王德胜文化经验:“保守”与“激进’哟转换当历史以其威fk赫赫的“上帝”之手.将80年代的辉煌与创痛从我ff]的现实视野中沉重地撕碎之际,所有中国人都不由自主地被引进M个全新的生存之境,一个前所未...  相似文献   

7.
刘小新:90年代至今,你出版了四部学术著作,即《冲突的文学》、《文学的维度》、《隐蔽的成规》、《双重视域》。这些著作之间是否存在某种理论联系?每一部著作的思想重点又在哪里?南帆:80年代后期,我开始构思《冲突的文学》──尽管这部著作90年代初期才出版。那个时候,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这些概念已经风行;另一方面,“寻根文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这些命题又明显地喻示了另一种文化意向。这种状况让我察觉到,深刻的文化冲突正在展开。《冲突的文学》选择了20个问题,分别从“生存现实”、“…  相似文献   

8.
海外新儒家及其外王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年代,中国思想界“新保守主义”流行。与80年代新启蒙思潮的解构特色大相异趣,新保守主义企图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相同命题和目的论之下,寻求马克思主义与新儒学的相关性与契合点,日益成为相当一部分大陆学人的热门话题。由此,“海外新儒学”开始走红大陆,乃...  相似文献   

9.
中国保税区的发展李海舰(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保税区是中国对外经济开放不断深化的产物。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中国对外经济开放加速度地向高层次、宽领域、纵深化的方向发展。就开放广度而言,形成了由沿海、沿江、沿边到内陆中心城市全方位推进的格局...  相似文献   

10.
后新诗潮是相对于新诗潮而言的一个称谓。新诗潮包括“朦胧诗”及其外围写作。后新诗潮分成80年代中后期的“第三代”诗歌运动和90年代的个人化写作两个阶段。从新诗潮到90年代的后新诗潮,贯穿有一条怀疑主义的脉络。随着怀疑主义的启动和逻辑发展,由于写作者在不...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二十年之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0~70年代,中国内地之墨学研究较为沉寂,从80年代初开始,墨学研究恢复正常,90年代进入高潮。学者们首先注意的是《墨经》研究,然后是《墨子》的今译,接着是墨学综论性研究和介绍。90年代以来,学术活动也大大增多,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但相比其他先秦诸子,墨学研究还应加强。  相似文献   

12.
王了一的散文创作集中在1940年代,实录了当时大后方中国社会的世相人情与政治黑暗.他把幽默融入小品文的隐讽技巧,实现对人之生存的深挚关怀和严肃思考,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现实批判精神.这在某种意义上折射出那个特殊时代的学者以散文为载体,融个人生命体验与社会关怀为一体、寓讽谕之旨于世俗常态的独特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13.
文本的意义同文本产生的历史语境有关。市场化经济促发的中国城市的真正蜕变是20世纪90年代历史境遇的重要表征之一,考查近一个阶段的女性话语,是无法忽略这一具有非常意义的时代征候的。随着现代都市的日趋孕育成熟,身居大都市的女作家们在受都市文化意识浸染的同时,也自然要对都市有所表达,这不仅仅体现在她们对都市、对都市女性的着力书写上,身为都市女性,她们的言说本身即隐含了都市的视角和立场,都市构成了都市女性生存的背景和制约力量,同时也成为对这种生存的一种阐释。 较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社会生活和社…  相似文献   

14.
论美学的学科定位吴琼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的美学理论或者说“元美学”研究,经历了一个从喧嚣到沉寂的过程.在80年代,人们对美的本质、美是什么等问题的争论可谓是热火朝天,但喧闹的背后却总是掩饰不住理论的贫乏与单一,捉襟见肘之处比比皆是。于是,80年...  相似文献   

15.
王兆胜 《河北学刊》2001,21(4):25-32
林非散文创作持久的热情和动力,与作者的思想理念相关,也与他对学术文化背景、学术功能和自我价值的反省有关,还与他对散文浓郁的兴趣和研究联系在一起。大致说来,林非散文创作最早可追溯到50年代后期,80年代进入开创期,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为发展成熟期,近几年又有了新的开拓和深化。但总的来说,林非散文具有道德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情怀,强调真情实感,注重文化理性反思,偏重典型细节的刻画,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林非散文个性之形成可能受到鲁迅和卢梭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6.
从启蒙主义到存在主义——当代中国先锋文学思潮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认为,在当代中国文学变革过程中的一系列现象背后,存在着一个不断演变的先锋性文学思潮。它孕生于六七十年代,并在八十和九十年代经历了一个从启蒙主义到存在主义的演变过程。它在前期的艺术内涵与指向主要是现代性,后期则具有自我解构性。先锋文学思潮运变的基本逻辑是“唯新论”,基本特征是摹仿性与本土化、原则性与策略性、异端性与正统性、中心性与边缘性、启蒙性与现代性等的对立统一。“唯新论”逻辑和从启蒙主义到存在主义的历程决定了先锋文学思潮的蜕变性,并导致了社会启蒙与个人话语,反抗中心与自我流放,不断变革与自我解构等一系列悖论,加之先锋本身的时效性与伪劣因素,致使先锋文学思潮存在着许多局限  相似文献   

17.
经济增长与知识转移[澳大利亚]T·托平1、90年代的亚太经济增长与科学知识投入提高90年代,亚太地区的研究所处的外部环境与80年代完全不同,其特点表现为全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伴随着经济的增长,与之相关的科学知识的调控、使用、转移变得极为重要。这种调控...  相似文献   

18.
《东岳论丛》2017,(10):161-166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当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叙事策略发生了从建构到解构的骤变。"十七年"至1980年代初期,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以宏大叙事、理想化形象塑造和集体记忆的书写为主要内容,建立个体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之间的同构关系,获取政治认同;1980年代中期以后,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在叙事策略上呈现出明显的拆解意图,作家以对重大主题的规避、"反英雄"形象塑造和个人叙事立场确立了解构的叙事策略,体现了当代作家对知识分子身份认知的深化和个体意识的觉醒。1990年代以来,作家对知识分子精神价值过度消解,漠视理想和意义的存在,非但无法获得反思的深刻,也使小说陷入了祛魅的歧途。  相似文献   

19.
弗洛伊德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伊德主义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一个曲折反复过程,出现了两次“弗洛伊德热”。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在部分学术界知识分子中传播流行。从1949早起至1978年,由于“左”的思潮影响,弗洛伊德主义在中国转入沉寂阶段。第二次传播热潮发生在80年代中期以后,这次热潮波及广大青年学生并深入到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中,因此,其影响较之第一次更加广泛深远。弗洛伊德主义在中国传播中所出现的曲折反复,是与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密切相关的。弗洛伊德主义包含某些合理因素,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其理论缺陷又带来不良的负面影响。我们对它要深入研究,发挥其积极作用,清除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走向修辞论美学──90年代中国美学的修辞论转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走向修辞论美学──90年代中国美学的修辞论转向王一川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审美文化正在发生明显变化:与80年代崇尚理性批判、思想启蒙或语言纯洁性不同,转而注重语言的修饰、美化或调整,即修辞。大众文化凭借先进的大众传媒如电影电视语言、电脑语言、广告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