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秦文学中出现一批少数民族使者形象,其中的东夷族使者博闻多识而又略带神秘;西戎使者知书达理,不卑不亢;南越使者则是从容应对,不辱使命。这些使者身上折射出周边各族的特色,同时也反映民族融汇的某些规律。先秦文学对于少数民族使者所作的艺术显现,是对传统礼仪中世俗偏见的拨正,同时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理论界》2015,(8)
明代物质文化蓬勃发展离不开匠人的辛勤劳作,深入解析明代匠人的情况在物质史的研究中十分重要,这是现今理解"明式家具"等杰出手工作品所呈现的面貌的重要前提。明代手工业以江南地区的发展最为突出,在之前封建社会工匠所享社会地位并不高,明代前期实行的匠籍制度,让工匠处于半奴役的状态,这一情况直到明代中后期才得以改变,工匠地位逐步得以提升。此文以江南这一手工业高度发展的区域为例,围绕"江南地区工匠地位晋升"这一问题进行原因探讨和表现分析。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分别被称为中国和El本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两部作品中都有“魂灵”形象的出现,试图从《红楼梦》和《源氏物语》中发掘“魂灵”形象并加以比较。据此,总结出佛教对中日两国“魂灵”形象的塑造有着重影响。佛教在中国受到儒家思想的干预,在日本则带有浓重的神道教色彩,这是两部作品中“魂灵”形象出现差异的主原因。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的纣王本是一个功过参半的悲剧人物,但在后来的文化典籍中却越传越坏,以至于言暴虐不仁之君必举纣王。宋元以降,在讲述武王伐纣故事的系列作品中,纣王因失德而失天下的暴君形象是一以贯之的,但又同中有异:《武王伐纣平话》中的纣王形象具有鲜明的民间叙事特征;《列国志传》中的纣王形象呈现出向正史回归的倾向;《封神演义》中的纣王形象则是"善端"与"虐政"的化合体,深受宋明理学尚德斥法、崇王黜霸及"君心"决定论等思想的影响,纣王形象发展至此基本定型。在此后的其他宫廷或民间说唱演绎作品中,对纣王形象的塑造基本沿袭了《封神演义》的写法。  相似文献   

5.
一些论著在谈到中古阿拉伯名著《一千零一夜》中《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里的辛伯达形象时,认为他像《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鲁滨逊一样具有乐观进取精神和顽强的毅力与智慧。从表面来看,辛伯达的经历和性格与鲁滨逊确有一定相似之处,但是,通过对他们的思想和言行的比较,则不难看出两者在实质上的差异。概而观之,鲁滨逊是一个近代资产阶级开拓者、殖民者和新教徒的典型形象,辛伯达则更多地表现出一个具有浓厚封建意识和宗教感情的中古商人的特点,而这两个形象的差异都可以从其宗教文化传统中找到解释和说明。此外,在艺术上也反映着两个形象塑造的不同手法和特点以及两部作品文学观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先秦文学的马意象,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演变过程。《山海经》神话中的马,是作为自然力或自然暴力出现,马的原始野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周易》卦爻辞中的马,作为阳刚的象征物加以运用,从抽象意义上保留着马的原始野性,但开始出现以人制马的苗头。《诗经》早期作品凸现马的自然生命力,后期作品则使马的原始野性明显弱化,人对马的制驭成为重要表现对象。《庄子》的许多篇章一方面再现马的原始野性,同时对于马的自然天性遭扭曲、被异化表示同情和愤慨,在文艺史上具有定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女作家从社会派定的传统角色挣脱出来 ,在文学中塑造了一系列女性群像。她们建构的女性形象不是单一的 ,而是发生了嬗变。冰心一类的作品中出现的是以温情主义为主的温婉、清澈、纯净的淑女 ;冯沅君、庐隐、丁玲等则从主情主义出发塑造了热烈、绝决、不妥协甚而越轨的叛女 ;张爱玲、苏青的作品则由女性生存方式和女性生命体验角度出发 ,努力勾勒出一群心理变态、扭曲的疯女。通过角色的嬗变 ,我们可以看出其间表现出的女作家关于女性、婚姻、恋爱观的变化 ,也可以窥见这些各有思想、追求的女作家的作品 ,不仅在总体上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而且在文化内涵及价值意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8.
郑瑞侠 《天府新论》2004,(1):122-125
中国早期文学作品在塑造商贾形象时,着眼于他们对待取舍得失的态度.那些正面的商贾形象,都是在不断抛舍自身利益的过程中日益光彩照人,而那些负面形象则以投机取巧、贪得无厌为基本特征.在早期文学作品中,商贩往往是讽刺、调侃的对象,而店主却经常是充满智慧、乐于助人,并且能够维护自身尊严.早期文学中商贩和店主形象的这种差异,源于人们与这两类人进行交往时所产生的印象,是生活经验的总结和艺术再现.  相似文献   

9.
鲍德温在其前期小说《向苍天呼吁》和后期小说《如果比尔街会说话》中刻画了三个不同身份且具有不同人格表征的父亲形象.在此拟站在人文主义的视角,以Van Leeuwen“角色表征”理论中的角色表征、多重人格及后继人格来透析其作品中的父亲形象,以此洞悉作家创作思想的心路历程以及美国黑人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呈现出的民族精神和人格转变.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是世界各国或各民族早期文学中带有普遍性的一种现象。中国古典小说、戏曲中早期的传世之作属于这种现象也已为学者们认识, 本文通过考证认为先秦文学中的许多作品和汉魏六朝乐府诗中的一些作品也属于这种现象。正确认识中国文学中的这一现象, 不仅有助于解决古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些具体的疑难问题, 而且有助于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一、运斤成风
  读郭初阳《语文课堂实录》时,我常想起《庄子》里“运斤成风”的故事。匠人以斧斤斫人,去白垩而鼻不伤,技盍至此哉?我曾论及,很少有人会像郭初阳那样对语文课堂有一种庄重的敬畏与进乎技矣的追求。就像一名出色的匠人,面对着自己的作品,心中有神,因而诸相庄严。将教师比作匠人,古来自有。业内总自谦为“教书匠”,似乎有了“匠”字的自况,态度就谦卑起来。然而说到底,我并不觉得这是自谦,倒可以看作一种狷介。因为一个真正的工匠,有自己的尊严,靠手艺吃饭,以劳动谋生,踏踏实实,宠辱不惊。工匠精神,因其专业,自有独立的价值。郭初阳自名为独立教师,独立当不仅仅在于思想,亦在于地位,工匠的独立地位,不依附,便获自由。  相似文献   

12.
“文人无行”是一个持续古今的文学主题,到了20世纪则愈加明显。审视五四以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在知识分子题材的作品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几乎少有正面知识分子的光辉形象,而大多是不光彩的形象,是被讽刺、被挖苦、被调侃的对象。考察这些知识分子形象,40年代和90年代是两个重要的时段,具有对应性的特征。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与生活中的知识分子出现了明显的“错位”,与作家自我形象也显出了极大的反差,个中原因,值得探寻。  相似文献   

13.
多丽丝·莱辛创作中女性形象独特性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堪称"英国文坛常青树"的多丽丝·莱辛以其不断开拓、不断进取的作品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在对女性形象刻画的深度和广度上,多丽丝·莱辛在20世纪英国女性作家中是首屈一指的.她的创作中出现了一个没有国界、没有种族区分、没有阶级差异和时间局限的独特而开放的女性世界,她们卓尔不群地站立在古往今来的妇女画廊中;她创作中的独特女性形象扎根于20世纪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她坚持用"自己细微的声音"辩证地表述着作家本人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创作使命感.  相似文献   

14.
在小说等叙事虚构作品中,叙述者不能与作者相等同;同时,叙事作品中的叙述者以及人物又往往与作者有着某种关联,有可能通过它们出现不同形式的作者自我虚构,形成为独特的艺术虚构的形象。本文通过对鲁迅小说的研究,探讨其小说中作者与作品、叙述者与作者、作者的自我形象与作者自身的关系,以及以作者名义出现的叙述者在作品中的修辞意味,作品中实现作者自我虚构的不同表现等。  相似文献   

15.
元杂剧通常被分类为爱情剧、社会公案剧、家庭剧、神仙道化剧等,而大量的家庭剧和爱情剧之中,常常出现这样一种配角人物——丧夫、无亲无故且带着子女的老妇人角色。这类女性的形象,可以称之为"寡母"。她们的形象无论是在人物语言上、身世遭遇上、性格特点上甚至剧情线索的发展上都呈现出种种类型化的特点。通过分析考察这类角色在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可帮助我们从侧面认识作者在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一种创作心态,也有助于理解当时社会关于这类女性的认识状况。  相似文献   

16.
在产业转型的升级的社会大环境中,新的人才观念被提出,工匠精神就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出现的。顾名思义,工匠精神指的是具备有工匠的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以及人文素养。处在社会主义建设关键时期的中国需要这样一批具备有工匠精神的建设者开展建设工作,以推动社会的转型发展。而高职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明确教育目标,在培养提升学生学术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充分发挥高职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的阵地作用,以更好实现社会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元代包公戏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元剧中的包公形象是元代人民理想化的清官 在文艺创作中,一些取材于历史人物或流传故事的作品,总是根据自己时代的要求和作家对这些人物、事件的认识来进行创作的。这些作品就当然不是某一具体历史人物活动的再现,而是作家的再创作,是属于那个时代的产物。人们的愿望和理想被倾注在作品人物身上,这些人物也就成了穿着古代人的服装,而扮演着现实社会生活中某一类型人物的重要角色,元代包公戏中的包公形象,就是这一类型人物的代表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8.
幼儿作品在幼儿发展中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对其的认识与态度也可体现对儿童的认识与态度。正确对待幼儿作品的态度取决于对幼儿作品的正确理解:幼儿作品指幼儿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创造的任何事物。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将其划分为成品和半成品;艺术作品、语言作品、科学作品、社会作品和健康作品;有形作品和无形作品;永久性作品和暂时性作品;发散性作品和集中性作品。不同类型的作品对幼儿具有不同发展价值,同时也应该采取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19.
先秦文学经历了由口耳相传到书之竹帛的特殊发展过程,因此先秦文学文献的形态也经历了比较特殊的演变过程。从现有的材料来看,先秦文学文献至少应当包括转化为书面形式的口述文献、书面文献和图画实物文献三类。其中口述文献代表了"口述"文学传统,书面文献则大多出于实录或由口述文献通过书面化的转写而来,代表了书写传统;图画与实物类文献与前两类文献同属共同的礼乐语境,可与之相辅相成。厘清先秦文学文献的上述类型、特征及相互关系,可以深入揭示先秦文学生成的礼乐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7,(11):120-126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一批以江西为背景、反映江西地域文化的作品。这些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风俗画特征,对江西山川、风物、民俗作了详细记录,是从文学的角度对晚清至民国江西形象的描摹。作家在作品中渗透了深厚的乡愁意识和家国情怀,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既有认同,又有审慎的批判。通过研究现代文学中的江西地域书写,不仅可以丰富地域文学史的研究,而且可以在文化与文学的研究热点中,发现江西地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