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秦巴山区农民温饱尚未完全解决。因此,在秦巴山区农村经济开发研究中,粮食问题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甘肃秦巴山区最贫困的是舟曲县.1986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35.03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02.39元,是全省农民收入最低的县.人均生产粮食138.2公斤,国家回销农村粮食人均132.6公斤,粮食生产自给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效益农业发展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各省市的比较中,吉林省是一个具有良好资源禀赋的省份,人均占有耕地数量多,土质肥沃,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出现了跳跃性增长势头,使吉林省从1984年以来就成为全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大省。但在粮食增长的同时,农民的收入并未得到同步增长,农业仍处于低效益的循环状态。如何在农业商品实物总量增长的同时实现农业商品价值总量的增长,把良好的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地方经济优势,至今仍是一个未解的命题。因此,发展效益农业,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效益是吉林农业今后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  相似文献   

3.
梳理和分析我国现行的农业补贴政策,并从理论上分析农业补贴政策对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将我国18个省份(12个粮食主产区、6个非粮食主产区)分成三个地区组,建立六个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研究农业补贴对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影响效应。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表明:1)农业补贴通过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种粮积极性等途径提高了粮食产量。在粮食主产区和非粮食主产区,农业补贴对粮食产量的提高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非粮食主产区的边际效应略强。2)农业补贴主要通过促进农业产出增长、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和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途径提高农民收入。三个地区组农业四项补贴的增收效应均是显著的,低产值的粮食主产区和非粮食主产区边际效应较大。  相似文献   

4.
论吉林省未来十年粮食生产的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吉林省粮食生产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吉林省是全国著名的产粮大省,粮食商品率、粮食人均占有量、粮食调出量等多项指标,连续十年居全国第一,粮食生产成为吉林省的农业主体和重要产业部门。 (一)吉林省发展粮食生产的条件分析 吉林省是产粮大省,其地域分布规律十分明显,粮食生产大都集中于中部松辽平原。其中,榆树、农安、德惠、九台、双阳、永吉、公主岭、梨树、伊通、东丰、东辽、扶余、长岭(利用当时行政区划的名称,下同)等十三个县(市)是国家在“六五”和“七五”期间建立的商品粮生产和出口基地县,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全省粮食生产水平,左右着粮食生产的发展。本文所研究的吉林省粮食主产区就界定在这一范围。 1.吉林省粮食生产的自然条件 吉林省的农业自然资源丰富,生产潜力较大,表现为吉林省耕地较多,土质肥沃,光、热、水  相似文献   

5.
现阶段在我国推行土地规模经营,不能采取一刀切。若盲目采取某一种方式,可能导致实施效果不理想。 1998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162元,来自农业的人均纯收入为1237.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约57.2%,表明我国农民收入来源主要仍靠农业……  相似文献   

6.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当前我国主要的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之一。1984年以前,农民收入快速增长,1984~1988年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放慢,1989~1991年,扣除物价指数,农民纯收入年均增长仅为0.7%,近年农业增产不增收,农民没有获取应有的回报,在中、西部特别是粮食主产区,有的农民收入甚至出现负增长。这已经严重地制约和影响了我国农业、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基本稳定。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是什么?如何使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这是应当认真思考研究的重大问题。 一、正确认识农民收…  相似文献   

7.
城乡二元结构是一定时期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这种现象在我国还将长期存在,短期内不可能消灭城乡差别。在推进老工业基地改造过程中,东北地区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必须从实际出发,既要立足长远,确定根本性的战略举措,又要面对现实,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使城乡差距持续扩大的局面得到适当的控制,以至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今年,国家采取一些政策措施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在吉林省和黑龙江省进行取消农业税的试点,预计在正常年景下,吉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可以增加300元左右,东北地区农民收入都将有较大幅度的上…  相似文献   

8.
开拓农村市场,已成为我国扩大内需的重要关节点,农村市场的开拓主要取决于农民收入的增加。然而,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严重滞后经济发展速度和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199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096元,比1996年的增长幅度下降了4.4个百分点,1998年,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2160元,仅比1997增长3.3%。农民收入增长放慢,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粮食主产区的三大主粮价格下跌幅度大、范围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粮价下跌带来了诸多新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和种粮积极性,影响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给粮食生产带来了隐患,也暴露出我国粮食市场和粮食流通体制存在的弊端。必须未雨绸缪,通过划定基本农田和高标准良田建设、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粮食价补分离改革、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等措施,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0.
《大庆社会科学》2005,(1):61-61
收入:仍将持续稳定增长据统计,2004年前三季度,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农民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1.4%。农民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是2004年经济生活中的一大亮点,也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好水平。但也要看到,2004年百姓收入尤其是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有一定的客观因素。截至目前,全国已有8个省份免征或基本免征农业税,另有16个省的268个县免征了农业税。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黑龙江省农民收入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粮食及其他农产品的增长仍然是黑龙江省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而特色种植业、种植业和畜牧业"主辅换位"以及农民外出务工也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基于现行财政制度、农村金融制度、农村经济组织制度、农地经营制度及城乡二元结构制度对黑龙江省农民收入增长的制约作用,黑龙江省应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农民收入保障体系,并在完善过程中促进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2.
对农民收入差距的几点思考孙梦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以世界7%的耕地基本解决了占世界1/4的人口的温饱问题,农民收入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提高到1994年的1220元,年均增长率为1...  相似文献   

13.
一、吉林省商品粮基地种植结构现状 自1980年吉林省被国家确定为商品粮基地以来,由于认真地执行党中央关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种田积极性,9年来粮食生产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国家做出了贡献。从1979年到1987年,吉林省的粮食生产获得了高速度的发展。1979年粮食总产180.6亿斤,到1987年增长到332.7亿斤。9年间平均产量为246.3亿斤,比十一届三中  相似文献   

14.
关于吉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涉及到许多问题 ,下面我们仅就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基础、预期目标、发展思路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和思考。一、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基础  经过 2 0世纪后 2 0年的努力 ,吉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 ,目前的小康水平具有五个重要特征。1.吉林省的小康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国家统计科学研究所小康研究课题组的报告显示 ,到 1999年吉林省小康实现程度为 97 6 % ,比全国94 6 %的平均水平高 3个百分点。在 16项指标中 ,吉林省除了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住房人均使用面积、城市人均拥有铺路面…  相似文献   

15.
粮食问题是最大的民生问题,粮食主产区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农民是粮食的生产者。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就抓住了粮食生产的根本。而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必须保证种粮农民收入增加。但是,目前粮食主产区农民的收入水平依然很低、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的互动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因此,要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强农民增收政策支持,健全农民增收多元支撑体系,完善粮食产区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长效机制,在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优化粮食品种质量、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实现粮食转化增值、推进种粮规模经营、壮大特色高效农业、健全种粮激励政策、促进农民转移就业、改革农村产权制度、完善农村公益事业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在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开始进入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时,党中央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二是农民收入必须不断增加,要把保证粮食供给与增加农民收入统一起来。要实现这一目标,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就成为关键性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提高当代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7.
黄明 《天府新论》1998,(1):37-42
一、问题的提出农民收入问题,已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它不仅直接影响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农业的再生产,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居民收入古什倍况(1984-1995年)然而上述资料显示,1978年一1995年间中国农民收入变化明显存在与本文相关的两个问题: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从1952年到1978年的26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仅2.8%(扣除价格因素后)。“吨有1978-1984年的6年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355元,扣除物价因素,年增长率高达1771%,为建国以来之最,大大超过同期城镇居民…  相似文献   

18.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业生产的形势仍是非常严峻的。我国的人口以每年1500多万的速度在增长,①耕地却以800万亩的速度在减少;人均占有耕地从1957年的2.59亩,减少到1988年的1.33亩,人均占有粮食已从1984年的784.4斤减少到1988年的724斤。②从1985年开始,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四年徘徊不前。1989年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增长幅度  相似文献   

19.
必须正确地比较使用“人均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人均”指标是统计学中的一种平均指标,是指在特定的时期和范围内,每人平均所占有的物质或价值的数量。在我国,人均指标被广泛地应用于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生态学等多门学科中,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的生活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单一而孤立的人均指标往往不容易说明问题。例如:我国1997年人均粮食约402公斤,如果离开当年的生产及气候等具体条件,不看我国人口总量及发展趋势,不晓得建国初期我国人均拥有粮食仅为210公斤的历史,不了解当今世界人均粮食特别是发达国家人均粮食状况,就难以对这402公斤的指标作出科学的评价,更无法由此进一步发现问题、找出矛盾并提出解决的办法。所以,在鉴别和评价人均指标并由此进行综合分析时,务必使用比较(对比)分析法,包括纵向比较分析和横向比较分析。在进行比较分析中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选准参照系。就是说,选择的参照系一定要和与之比较的指标相适应。二是进行必要的换算和调整。通常的情况是,人均实物指标的可比性强,而人均价值指标的可比性差。在国际比较中,还要受到汇兑率、国别货币购买力和社会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进行人均价值指标的比较时,为了保证比较的准确性和可  相似文献   

20.
吉林省是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大省,有着发展粮食生产的优势和潜力,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社会效益十分显著.粮食生产在全省农村经济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在农业总产值中粮食产值占50%多,在农民收入中有60%以上来自粮食生产.但是,粮食生产的优势并未转化成吉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一些现实的障碍因素,使吉林省形成了粮食越多,财政越穷,农村经济发展越滞后的恶性循环.如何使产粮大省及早走出这种困境,是实现吉林省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