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史记·陆贾列传》有这么一个故事:刘邦打败项羽,夺取天下后,踌躇满志,不可一世。陆贾于是劝他要用功学习,多读点书。刘邦听了很不以为然,勃然骂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贾立即反驳道:“居马上而得之,宁可马上而治之乎?”陆贾这一驳,驳得好,就在今天,也  相似文献   

2.
自黄侃、范文澜始,今之论者多以《文心雕龙》之“道”为“自然之道”,恐怕有误。刘勰不见得有什么“自然之道”的观念,但他强调“自然”的文学观,这是汉代儒者扬雄王充思想的继承,与老庄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3.
董运庭 《云梦学刊》2005,26(3):29-34,37
楚辞的长期流传,首先是自上而下,然后自下而上,进入汉代通过三条线索得以汇编结集。今本《楚辞》是一部体例极为特殊的文学选集,它在实质上乃是“屈原一家之书”,所收作品也似有经、传之分。《汉志》不录《楚辞》,并不能否定刘向的编纂之功,刘向编《楚辞》是他在废弃期间的“个人行为”,而他后来奉诏典校经书则是“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4.
肖航 《江淮论坛》2013,(2):78-83
汉代宇宙论的丰富为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形而上基础,“天人感应”思想也构成了汉代儒学的鲜明特色。以《大学》这一典型文本为例,从“天人感应”这一特色思维模式阐释来看,其意义基本可以自足,并不存在后世所认为的缺简错简等问题。“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从三个维度阐发了“天人感应”这个主题。在工夫论中,“格物致知”讨论的是“天人之际”即“天人感应”的边界,实现过程中需要有天的参与。诚意、正心、修身等均为人力所及之范围。《大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汉代儒者对时代命题的思考与解读。  相似文献   

5.
“一心不能二用”是古已有之的格言,但是并不完全正确。从一些著名的学者和专家的治学经验看,“一心二用”,却往往效率高,收获大。这可以郭老的治学为例: 郭沫若研究《墨子》,引起了对吴起的同情,写成《述吴起》;由于有人主张墨家曾参加陈涉吴广的农民革命,便另写《秦楚之际的儒者》,作为《墨子》研究的补充;又因音乐是儒墨之间所争论的主要问题,郭志的兴趣又被音乐问题吸引住了,于是写成《公孙尼子及其音乐理论》;接着发现钱穆《诸子系年》中考证公孙尼子的一节,与自己的意见完全相反,遂写《公孙尼子追记》;此文写好后,郭老的“兴趣又掉换了一个方向”。他在日记里这样写道:“读《吕氏春秋》,初意欲收集关于惠施之材料,忽尔意动,欲写《吕不韦与秦始皇》,写此二人之斗争。……”就在这次掉换研究方向的同时,郭老总结了他的这个治学方  相似文献   

6.
《白虎通义》是不是章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权 《学术研究》2002,(9):104-110
本文把“章句”与“传”、“说”、“记”、“笺注”、“训故”、“条例”做了比较 ,归纳章句具有两个特征 :一是分章析句解释古代经典的意义 ;二是紧密依附所阐释的对象 ,不单行。在此基础上 ,论证了“《白虎通义》是汉代的‘皇家章句’说”不成立 ,因为《白虎通义》在著述形式上与章句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其阐释经义的思想方法与汉代经师造作章句时所习行的方法也不相同 ,在本质上 ,《白虎通义》不属于章句之学 ,而属于义理之学。  相似文献   

7.
萧何是一个典型的法家能吏型长者,其政治行为与陆贾《新语·辅政》篇所描述的长者形象相吻合。虽然找不到确切的史料来说明萧何的政治行为受到过陆贾的影响,但从陆贾造《新语》,群臣呼“万岁”时萧何亦是其中主要的一员可推测,他对陆贾政治理论是认同的。萧何正是汉初丞相长者政治模式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8.
《楚辞》编纂者及其成书年代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总集之祖”。它对研究屈赋及屈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深远影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根据传统的说法,都认为《楚辞》是汉代刘向编纂的。达个说法,是《楚辞章句》的著者东汉王逸首先提出的。他在《楚辞章句》的叙中说:“逮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为十六卷”。自此以后,历代著录及《楚辞》传本,皆题为刘向所辑。清《四库全书提要》曾有下列一段总结性的叙述:“哀屈宋诸赋,定名《楚辞》,自刘向始也。  相似文献   

9.
“儒者不入秦”是传统学术界的主流观点。然而,由对昭王问“儒术”、《吕氏春秋》的编纂以及秦始皇“焚书坑儒”等综合研究,秦人与儒学的关系应被重新认识。自荀子西入秦后,儒学已在秦地广为传播。对固有观念和传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评述历史人物,总是以该人物所处的历史时代为背景,以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为标准来进行的。他的评价秦始皇,也不例外。 秦始皇所处的时代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大变革的时代,那么,要探讨郭沫若对秦始皇的评价,首先就必须弄清楚他对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的观点。 关于奴隶制的下限,郭沫若前后有过三种不同的说法,最早认为:两种社会制度的交替在西周与东周之交,继后改定在秦汉之际。一九五二年年初,他在《奴隶制时代》那篇文章中,断然把奴隶制的下限划在春秋与战国之交。  相似文献   

11.
《学术研究》1979年第3期《粤北瑶族历史的一些资料》一文,论证“秦汉已有瑶人的祖先在南越居住”,把《后汉书》“威服蛮夷”的“蛮夷”、《汉书·陆贾传》中尉佗答陆贾所称的“蛮夷”,同《后汉书》中的“蛮夷”混淆起来,这是不妥当的。我们知道:“蛮夷”是少数民族的一种总称,包括较为广泛,所以不能把史书中凡称为“蛮夷”的都和瑶族等同来看,而且同一史书前后所称的“蛮夷”,有时所指也有所不同。《汉书·陆贾传》中所称的“蛮夷”,是指百粤而言,而《后汉书》中“槃瓠死后,……其后滋蔓,号曰蛮夷”的“蛮夷”,是指武陵蛮(五溪蛮)而言。可见,同是“蛮夷”,而所指不一样。这样看来,逻辑推理得出:“秦、汉已有瑶  相似文献   

12.
《史记·殷本纪》谓纣“重刑辟,有炮格之法”;怒而杀九侯之女,“醢九侯”、“脯鄂侯”,“剖比干,观其心”。自是之后,历代史家言暴君必数夏桀、殷纣;近现代出版的中国通史教科书和先秦史专著,亦承袭前人之史观,将殷纣描写成“焚炙忠良,刳剔孕妇”的暴君而曲为之说。如此,在人们的心目中,殷纣竟成了暴君的代称。 笔者在治古文字学的同时,颇留心于殷周史迹。近年,研读《尚书》中《商书》与《周书》诸篇,讽籀所及,小有陈怀,爱记札专,殊觉“纣为暴君”之说,多有可疑之处.兹捃摭管见乃成斯篇以辨之,尚希士林学者幸以教之,匡其不逮。  相似文献   

13.
<正> 孟子和他的政治思想曾对后世发生过重大的影响,甚至被推尊为“亚圣”,与孔子一起成为后世人们崇拜的偶像。但是历代对孟子的贬斥也是史不绝书。早在秦代,奉行法家学说,厉行君主专制独裁的秦始皇就对其学派进行过严厉的打击,“秦去经术,焚诗书,孟子徒党尽矣。”(赵岐《孟子题辞》) 汉代王充作《论衡》,有《刺孟》篇,对孟子尽其挖苦奚落之能事。言其“论不实事考验,信浮谣之语。不遇去齐,有不豫之色。非孟子之贤,效与俗儒无殊之验也。”  相似文献   

14.
王夫之临终前曾自撰墓志铭,其中有日:“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这句话表明王氏对张载的极度推崇。那么王氏所推崇的“正学”到底是什么样的学问呢?他为什么要特别推崇这种“正学”呢?本文拟根据王氏的《张子正蒙往·序论》及《注》中有关论述,作些探讨。一“正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辕固生传》。辕固生是汉代一位著名的儒家学者。他专治《诗经》,汉景帝时被任命为经学博士。他以非难黄老之学而得罪过窦太后。汉武帝时,他已经90多岁了。武帝为了推崇儒学,仍想微用他,只因那些阿谈奉承的德生攻击,才作罢。武帝在微调…  相似文献   

15.
“古史辨”在从事《诗经》研究时 ,首先预设了《诗经》是文学的观念 ,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对汉代《诗经》学的批判。在反驳汉代《诗经》学时 ,“古史辨”提出了历史与伦理的分野。他们认为 ,汉代《诗经》学把《诗经》当“经”而不是诗 ,乃因于汉儒的伦理观念所致 ,而“古史辨”恢复《诗经》的文学面目正是尊重历史的表现。因此伦理观念可以被排除在历史研究之外。这一看法与“古史辨”的历史观———“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密切相联 ,并为反思“古史辨”《诗经》学的理论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6.
秦代的“北向户”,人们历来认为在后来的象郡、汉代的日南郡,或者泛指岭南地区,而1979年版《中国史稿地图集》却把它标在岭北湘粤界。两说孰是孰非?本文拟谈一些粗浅看法。 “北向户”一词,出现于《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的两个文告中:(甲)公元前221年(始皇二十六年)秦灭六国后在概述它的疆域时说,“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乙)公元前219年(始皇二十八年)琅邪台刻石文又说,“六合之  相似文献   

17.
陈斯怀 《江淮论坛》2006,(1):112-115
汉初的陆贾是一位既取得辉煌事功又生活得从容暇豫的士人,其立身处世、思想言行体现出一种雅正而通达的气度,在汉代就已不断受到推崇和追慕。陆贾崇尚经艺,系心世务,重道德仁义而轻势利苟且,修身持正,确乎体现出一种雅正的品质。与此同时,他又能不拘一格地汲取多方思想,在现实中知有所止地避免被世务所羁累,为自己的精神保持一份闲暇自得的空间,脱略地优游于时代之中,表现出通达的识度。  相似文献   

18.
试论董仲舒“不与民争利”的伦理经济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源于《春秋》大一统的社会理想 董仲舒的学说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必从“天意”和《春秋》那里找依据。作为汉代儒家公羊学派董仲舒一生以治《春秋》为主业。他说“春秋,大义之所本也”(《正贯》。以下所引《春秋繁露》只注篇名),认为“不学春秋”,则无以见前后旁侧之危,则不知国之大柄”(《俞序》)。 从理论上讲,董仲舒的社会理想正是通过阐述《春秋》“大义”而得出来的,这个社会理  相似文献   

19.
<正> 赵佗是南越王国的开国之主.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为南海龙川令.秦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危,召佗嘱于后事,要他乘“州郡各共兴军聚众……豪杰畔秦相立”的混乱之机,利用番禺负山阻海,“颇有中国人相辅”的有利条件,自主立国.任嚣死后不久,秦朝灭亡,佗即行南海尉事,并秉承任嚣遗志,自立为南越武王.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刘邦派陆贾出使南越,封赵佗为南越王,要他“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赵佗也表示臣服汉廷.这就是为后人所乐道的所谓“赵佗归汉”,甚至被当作历史佳话加于渲染和赞扬.  相似文献   

20.
关于葛诸亮“奇谋为短”的评价,是陈寿首先提出来的。西晋武帝泰始十年(公元274年),他编辑成《诸葛亮集》二十四篇,在上奏朝廷的表文里,评价说:诸葛亮“冶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此后,他撰写《三国志》,在《蜀志·诸葛亮传》末的评语中,盛赞诸葛亮施政执法的同时,又一次指出:诸葛亮“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