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高高的兴安岭有一片大森林,森林里往着勇敢的鄂伦春,一人一匹猎马,一人一杆枪,獐狍野鹿满山岭打也打不尽……”提起噪鄂伦春这个民族,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想起这首家喻户晓的歌曲。的确,在记忆中,鄂伦春人是与猎枪猎马联系在一起的。鄂伦春人长年靠游猎为生,1951年鄂伦春自治旗成立时,鄂伦春民族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地域公社发展阶段。在短短的几十后时间,鄂伦春民族跨越了几个社会形态,从原始社会末期走进了社会主义制度。这期间,鄂化春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要化:告到了游走山林的日子,实现了定居;蛮单一的狩猎生产方…  相似文献   

2.
索伦部是明末清初对居住在黑龙江中、上游及大兴安岭一带的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三个民族的统称,它本非一个民族实体,而是一个关系密切、长期共存的多民族部落集团。直到十七世纪中叶,清朝统治者强化了对这一地区的管辖之后,才使鄂伦春、达斡尔族分别从索伦部中分离出来,索伦一词作为族称才留给鄂温克族。  相似文献   

3.
发展黑龙江民族经济的几点思考文\文精摄影\金寿彭鄂伦春、赫哲等人口较少民族的农民人均收入,不仅高于民族乡镇的平均水平,而且高于汉族乡镇的平均水平……这是1997年下半年,国家民委副主任文精所考察到的黑龙江民族工作的最新信息。经过考察,文精同志还就如何...  相似文献   

4.
用实事求是的观点探讨和分析鄂伦春民族“价值观”的变化 ,离不开鄂伦春民族的历史发展和社会背景 ,用历史的、辩证的、客观的眼光看待其变化的过程 ,有利于提高鄂伦春民族对自身的认识 ,对鄂伦春民族今后乃至将来的发展 ,都具有重大的意义。鄂伦春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念一切观念形态“归根结底都是从他们的经济生活条件 ,从他们的生产方式和产品交换方式中引导出来的。”有史以来直至新中国成立 ,鄂伦春民族在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中 ,从事原始的狩猎生产 ,辅之以采集、捕鱼 ,过着与世隔绝的森林游居生活。历史学家认定 ,解放初期鄂伦春民族是处…  相似文献   

5.
鄂伦春族是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之一,世世代代劳动、生息、繁衍在大小兴安岭地区,对于开发、建设、保卫东北边疆做出了贡献。有关鄂伦春民族的论述文章很多,某些说法亦不尽一致,本文仅据黑龙江省档案馆馆藏鄂伦春档案作一简述。 一、设治  相似文献   

6.
关于清代布特哈八旗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清一代,在祖国东北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了布特哈八旗进行管理,实行这种制度对这些民族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就布特哈八旗的建立时间、实行八旗军政制度的原因、布特哈八旗的特点及其对这一地区民族关系的影响等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呼伦贝尔盟是多民族杂居的地区,有蒙、汉、回、藏、满、朝鲜、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苗、僮、锡伯等十二个民族。几年来,我盟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正确贯彻执行了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已建立起鄂伦春、达斡尔、鄂温克等三个自治旗和十二个民族乡,各民族在政治上得到了完全平等地位,实现了各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自己事务的权利。同时,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一系列地社会改革运动,特别是经过1958年的全民整风、生产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使各少数民族地区在政治、经济、文  相似文献   

8.
是谁怀抱着猎枪当琴弹? 是谁围绕着篝火唱欢歌? 哦,是鄂伦春人在欢庆, 在用歌声把深情来寄托。改革开放给咱生活注满了甜蜜, 红彤彤的篝火越烧越旺, 心中歌儿越唱越多越快活! ——鄂伦春民歌 1980年,一位来自日本东京的民族问题专家在对我国境内的鄂伦春民族考察后断言:“三十年后,世界上将不再有鄂伦春民族。”  相似文献   

9.
一 人类起源的神话,普遍存在于世界各民族之中。 鄂伦春族人类起源的神话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件稀世珍品。 无需赘言,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岁月中,鄂伦春民族曾几乎是与世隔绝。隐藏在鄂伦春民族中的大量的、具有一定学术研究价值和文学欣赏价值的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则是刚刚在发掘,鄂伦春民族神话的研究更是一块荒漠的处女地。 鄂伦春民族神话同其它各兄弟民族的神话一样,在人类文化发展的轨道上同辙而行,经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鄂伦春族聚居的十八站、白银纳、新生、新兴、新鄂等5个鄂伦春乡和乌拉嘎镇胜利鄂伦春族聚居村的鄂伦春族同胞和各民族干部群众,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和建设成就于1993年8月迎来了本民族下山定居40周年的喜庆日子。  相似文献   

11.
《鄂伦春语汉语对照读本》评介波·土默特夫鄂伦春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据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全国仅有6965人,其中黑龙江省占巳.5%。他们自古以来就生活在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流域以及大小兴安岭地区。在这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鄂伦春族创造了自己的...  相似文献   

12.
世代生活繁衍在我国东北大小兴安岭的鄂伦春民族,一直过着游猎生活,直至定居前,仍然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在定居前,占鄂伦春民族总人口近一半的妇女,是重要的人力资源。她们的作用和地位问题,一直得不到民族学研究者的重视。而这一问题的研究,对深入探索鄂  相似文献   

13.
布特哈贡貂制度始于天命、天聪年间,一直持续到清朝末期.这一制度是一种特殊的赋税制度,是一种因地制宜的统治管理方式,是巩固东北边疆的有效手段,也是与内地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布特哈八旗贡貂制度使布特哈地区成为朝廷的貂皮供应基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统治阶级对貂皮的需求,并有利于保持索伦、达斡尔、鄂伦春等少数民族的民族传统和特征,在有清一代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狩猎生产是鄂伦春民族的传统生产方式,但是从鄂伦春民族定居30多年的发展变化看,狩猎生产已不是唯一的生产方式,特别是近几年,猎业经济的收入只占总收入的8—10%。因此,人们普遍意识到从事农业及多种经营生产,是鄂伦春民族发展的根本出路。 1 新生鄂伦春族乡位于黑河市西部山区,全乡有5个村,1020人,耕地17590亩。其中鄂伦春族聚居村,有86户,321人,有耕地3660亩。由于鄂伦春族建村定居仅36年,所以虽然从事农业生产,但仍需汉族及其他民族的协助,他们自己不能独立经  相似文献   

15.
赫哲、鄂伦春、鄂温克族桦皮制品异同初探张敏杰在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里收藏和展示了许多赫哲、鄂伦春、鄂温克族桦树皮制品。那或古朴、或精致、或宏大、或小巧的桦皮文物,既体现了东北地区诸民族,尤以赫哲、鄂伦春、鄂温克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岁月里顽强地生存...  相似文献   

16.
(一)在我们伟大祖国的东北边陲,世世代代居住着勤劳、勇敢、朴实的鄂伦春民族。他们在大小兴安岭绵延数千里的森林里过着狩猎生活,沿河流而移动。他们分布的地区在  相似文献   

17.
鄂伦春民族的舞蹈被沿袭至今,已经发生了转变,但其本质没有变。原始的舞蹈风格是萨满祭祀的动作和曲调,掺杂了他们狩猎时的动作和生活生产行为习惯。经过数千年的历史车轮,由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素质文化的提高,鄂伦春民族的舞蹈由原始风格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古伦木沓,一年一度的活动仍然被人们传承。鄂伦春民族舞蹈是具有独特性的,演变至今不仅含有传统的萨满文化风貌、歌颂优良道德,而且包含现代人对美好生活的表达、弘扬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有着历史性的象征,也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财富,其内涵值得我们深究,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并传承。  相似文献   

18.
一、少数民族概况 黑龙江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省份。全省有45个少数民族,人口1,614,026人(一九八二年人口普查统计),占全省总人口的4.94%。其中主要有满、朝鲜、回、蒙古、达斡尔、锡伯、鄂伦春、赫哲、鄂温克、柯尔克孜等10个少数民族。我省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有些民族聚居区又与汉族交错杂居,基本上属于民族杂居、散居地区。全省有1个民族自治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32个民族乡(朝鲜族乡16个、鄂伦春族乡5个、蒙古族  相似文献   

19.
鼎波 《中国民族》2008,(5):40-40
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民族文化暨岩画新发现成果发布会4月25日在中央民族干部学院举行。同时举行鄂伦春文化保护发展项目合作启动仪式。2007年7月和2008年1月,鄂伦春自治旗先后发现两处彩绘岩画,经西北民族大学岩画专家柬锡红教授和内蒙古自治区著名岩画专家盖山林教授对岩画分析后证实:鄂伦春旗岩画是罕见的中国北方最早的彩绘岩画,作者为古代室韦人或者是更早的祖先的作品,产生于距今4000年以上的新石器时代。  相似文献   

20.
民国初年鄂伦春猎民暴动初探刘金明鄂伦春族是我国北方著名的狩猎民族,素以淳朴、刚直、善战闻名于世。民国初年,大兴安岭库玛尔路鄂伦春猎民不堪忍受封建奸商的欺凌,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猎民暴动(史称“刚通事件”,其规模之大令黑龙江省府震惊,影响之深也是鄂伦春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