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评比是学术的鸦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东田 《云梦学刊》2004,25(4):22-23
评比是学术的鸦片!这决不是什么危言耸听,而是我们学界的真实写照。当前,制约中国学术发展的最大瓶颈,是学术评价的不公。而评价不公就在于我们搞的不是学术评价,而是学术评比;不是真正的学术,而是“评比学术”;不是评比为学术服务,而是学术为评比服务。毫无节制而又不断加码的学术评比,已将我们学界一歩一歩推向万劫不复的无底深渊。一所谓“评比学术”,就是所有的学术活动都围绕着“评比”的指挥棒转。批评是学术的生命,尤其人文社会科学,只有在充分的批评中才能体现其价值,才有可能得到较为公正的评价。但是,名曰“评价”实为“评比”的…  相似文献   

2.
学术编辑的角色是在编辑活动过程中形成和确立的,学术编辑的工作是学术创新的一个中间环节,科研成果只有通过编辑的加工才能公之于众,因此,其在学术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术编辑必须是学术“审查员”,必须从整体上把握稿件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学术编辑应是某一专业领域的学术“研究员”,只有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才能对所在学科的研究状况有一定的敏感度,从而能够抓住热点问题和发现创新性成果;学术编辑还须是学术“育才员”,努力培养创新型作者队伍,以保证刊物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学术媒体期待制度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曾军 《云梦学刊》2004,25(4):24-25
这些年,关于学术发展、学术规范、学术反腐打假的讨论使得作为学术成果承载工具之一的学术媒体成为备受关注的对象。常言道,“学术乃天下之公器”,而学术媒体,如今可说是学术之公器,学术界中的问题往往通过学术媒体得到反映,而学术媒体一旦出了问题,则会令整个学术界遭殃。从目前的讨论中,大家不约而同地把批判的目标指向了“核心期刊”制这一体制性障碍上,激烈者说,应该彻底废除“核心期刊”制;平和者说,“核心期刊”制作为评价学术媒体的机制有存在的合理性,但应该将之从对论文质量的评价标准中剥离出来。在我看来,无标准的学术评价无政府…  相似文献   

4.
1.科研管理与科研评价体制的改革。学术管理的基本职能包括:组织、指导、协调学术活动;制定学术规范;开展学术评价;做出学术决策;开展学术咨询;研究指导学术道德建设等等。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学术管理存在着弱化、  相似文献   

5.
1.对现行的学术评价体系的批评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第一,“一刀切”式的数字量化管理;第二,绝对的功利性;第三,评价形式僵化;第四,学术风气浮躁。  相似文献   

6.
学术规范体系论略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张积玉 《文史哲》2001,(1):80-85
学术规范是在长期的学术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被人们公认的行为规则。从学科角度考察 ,学术规范分基础性规范和学科规范两个层次。基础性学术规范为各学科所通行的规则 ,其基本内容体系可从学术道德规范、学术法律规范、学术写作技术规范、学术评价规范四个方面加以概括。真正建构一个科学、合理、先进且具较强实用操作性的学术规范体系 ,需要学界更多的人参与研究 ,做更多扎实深入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田畔 《云梦学刊》2009,30(4):30-31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学术。 所谓时代学术,我以为并不是或不只是谁比谁多说了什么,又考证出什么,它首先是要反映出该时代的学术风尚或风貌。这才能抓住最本质的东西。才称得上是“某时代学术”。  相似文献   

8.
论学术与学术标准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当前,我国学术成果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一直未能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和建立起真正的学术标准,其原因就在于对“什么是学术”这样一个根本问题未有明确的认识。没有明确认识,又有学术外部与内部的原因。因此,只有对“什么是学术”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并对此取得共识,才能摆脱现在的困境,使我国的学术有真正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学术评价机制旨在通过其筛选功能,对学术水平作出客观评定,以实现对学术造假行为的约束和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激励。在科学研究领域,由于信息不对称格外显著,所以,间接评价在学术评价中处于重要地位。在间接评价过程中,被评价者发送信号,评价者接收信号是间接评价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只有选定了合适的信号,才能确保间接评价实现正向选择的目标,学术评价机制才具有合理性和有效性。当前,我国在学术评价方面已经确定了一套符合国际标准的信号系统,但是由于“噪音”的广泛存在,这些信号并不能有效反映评价对象的学术水平。因此,如何降低“噪音”是实现我国学术评价机制合理性和有效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李存娜 《学术界》2007,(1):131-140
学术评价所依据的规则,原则上是白纸黑字有案可查的“纸面规则”,但实际上却往往是由各种潜规则和纸面规则结合而生的“行动中的规则”。目前我们的学术评价之所以存在大量问题,一方面是由于评价的纸面规则偏离了学术逻辑,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各种潜规则的介入,评价行动中的规则脱离了学术方向。本文试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偏离学术逻辑的纸面规则为什么会形成并持续存在?(2)为什么偏离学术逻辑的潜规则又能够介入评价并势头不减?在分析这两个核心问题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改进学术评价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学术边缘人是什么学术边缘人,特指居住在非学术中心城市,或虽在学术中心城市却不热衷“先锋”话题,不热衷名利,不被政治导向、学术“泡沫”“热点”所支配,而被内在需要所激发,全身心浸淫于所挚爱或关乎宇宙、人生、社会的重大问题,冷静思考、研究的人。学术边缘人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地理和心理上都拒绝中心,把自我放逐于二者边缘的学术人;另一类是从心理上逃避中心、安于边缘的学术人。前者或毕业于名校(也许自学成才),受业于著名的或较著名的先生,为人耿直、为学略有所成,但忍受不了大城市生存、学术环境的喧嚣(或由于其…  相似文献   

12.
当前学术失范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激烈讨论。造成学术失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通过学术评价体制的漏洞弊端产生。现行学术评价体制存在的弊端主要表现为:数量化评价、官僚行政化评价和“学霸”评价。这种评价体制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学术失范,主要包括剽窃抄袭严重,研究低水平重复;粗制滥造,虚报造假;学术原创性丧失,学术道德沦落。因此应从重质轻量、倡导民主化评价和确立专业性的专家协会评价等方面改革和完善学术评价体制。  相似文献   

13.
《云梦学刊》2009,30(2):F0003-F0003
“改进学术评价机制专题研讨会”2009年2月21日下午在清华大学法学院会议室举行,来自学术界的专家学者结合近年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学术评价的现况及其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其前因后果,提出改进意见与建议,以推动建设良好的学术环境,从而促进学术进步、学术创新与学术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王芳 《云梦学刊》2011,32(1):20-23
当下人文领域的学术评价,很大程度上是朝着“去人化”的方向发展,而学术评价标准的“数据化”,则是其中最为直观的技术方法。其实,“数据化”背后有两个问题,一是学术评价机制的“西方化”是否可行或成功,二是对学术评价的“行政化”的质疑。更进一步说,“数据化”很大程度上就是“行政化”的结果,即学术评价成为“方便管理”的手段——当下,  相似文献   

15.
任何学术流派都有其相当影响,且独树一帜的学术内容和被同行学友、门人等拥戴的标志性人物。扬州学派的代表人物“高邮二王”(即王念孙、王引之)于音韵、训诂、校勘的成就,足掩前哲,竦桀时代,成为一座学术高峰。其学术渊源来源于乾嘉汉学,特别是直接衍承其师戴震;其治学宗旨为“实事求是,研经求道”;其学术风格为“求真务实、勇于创新、耻于蹈袭”;主要的学术表征是“实事求是,无征不信”、“广博精深,综贯会通”、“好学深思,创新兼容”。“二王”的学术思想、学术渊源、学术风格、学术表征引领时代,成为时代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由于学术不端行为高频率发生,已经到了不成新闻的程度。对于学术不端行为,我们必须奉行“零容忍”的政策,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净化学术环境、推动学术良性发展。但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零容忍”目前还没有细化的执行方案、实施手段;二是如果曝光一次,“零容忍”一次,估计不仅中国的学术界,甚至社会都要重重的痛一次。  相似文献   

17.
重新界定了学术不端的含义,认为学术不端是学术工作者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实施造假、剽窃以及滥用职权等违反学术道德和相关法律而应当受到道德谴责、行政处罚或法律惩处的行为。以此为理论基点,探讨了高校学术不端的表现形式和评价指标体系,为学术不端的确认提供了评价依据。并就建立健全学术不端评价的领导体制及工作机制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朱承 《云梦学刊》2014,(4):24-24
在当前中国学术界,除了学术剽窃最能引起公愤之外,学术评价体制尤其是科研项目的评价体制,大约是排在第二位的公愤对象。包括科研项目评价在内的学术评价体系是为了鉴定学术成果、审核学术质量、引导学术方向而确立的。但是谈起当前的学术评价体制,无论是既得利益的,还是未得利益的,大约都有微辞。这一微辞往往都指向科研项目管理的行政部门,或是大学的管理者,或者学术资源的分配者。  相似文献   

19.
石蓉 《天府新论》2005,1(3):95-98
我国目前的学术界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针对普遍存在的“忙碌浮躁”、“破坏性解构”和“学术刊物市场化”等问题,作者指出:( 1 )学术竞争不等于“市场竞争”,而是思想创新的竞争。“拯救学术”的实质就是要“拒绝忙碌”。( 2 )对马克思主义的公式化包装和教条化理解进行解构,是为了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而不是把马克思主义一并解构掉。( 3)市场能够裁决什么东西有利可图,却不能判定学术水平的高下。当下学术刊物的根本问题并不在于其价值的真伪和数量的多少,而是在于“学术标准”的裁判角色发生了混乱。  相似文献   

20.
曾军 《云梦学刊》2009,30(4):28-30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学术规范问题引起中国学界广泛关注以来.学术评价一直是讨论的焦点问题。面对批量制造的学术产品,亟需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评估手段甄别学术精品和学术垃圾;面对不断曝光的学术腐败现象,亟需一整套立竿见影的防范机制堵住抄袭和变相抄袭、一稿多投和乱收版面费、跑点和学术贿赂等等有损学术形象的恶劣行径;由于学术评价意识的突显,以原发学术期刊为基础的评价体制已悄然发生改变,而以二次文献为特征的学术文摘机构逐渐占据了学术评价的话语权——《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及一些重要报刊的学术文摘栏目不仅影响着对学术论文的质量评价,而且还直接成为学术期刊“核心刊物制”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