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痴黄侃     
李惠 《社区》2012,(35):6-6
黄侃是著名的国学大师、语言文字学家,具有独特的治学之道。黄侃平生嗜好颇多,其中读书占据了他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出生于1886年的黄侃。天资聪颖。当年,年仅15岁的黄侃随父亲黄云鹄去成都武侯祠游玩,回家之后竟然将祠壁上的绝大部分楹联朗声背诵了下来,黄侃的这一举动令父亲欣喜万分又惊诧不已。父亲发现.黄侃的读书天赋好像是与生俱来的,他9岁时便能读《经》,日逾千言:10岁便已读完四书五经.被人称为“神童”。  相似文献   

2.
近代著名国学大师,文字、声韵、训诂学家黄侃先生生平阅读古籍范围极广,经史子文,无所不窥,而且凡所阅之书,必施以圈点或批校。章太炎先生曾说他:“有所得,辄笺识其端,朱墨重沓,或涂剟至不可识。”他的志愿是五十岁以后开始著书,而恰于五十之年去世,因为早世,不及撰成宏篇钜制,然而却留下了未经整理的大批圈点和批校的古籍。因为他功底深,见解锐敏,其中精萃语比比皆是。对黄侃先生这些手批校书,即使是寸缣片楮,世人咸视  相似文献   

3.
从《黄侃日记》及相关文献中可知,黄侃主发明之学,以“保全本来”为旨归;他恪守师承、博学多闻而又谨于立说;他敦古求是,以目录之学为起点,“谨而守之,触类而发明之”,叉治学有定程,不轻改恒度。凡此,构成其颇具特色的治学方法,可资后学取鉴。  相似文献   

4.
自清代以来,学者们十分重视《广韵》的校勘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黄侃继承清代传统语言学成就,在《广韵》校勘及其音系研究上开掘甚多。黄侃独特的批校方式,与清儒迥然不同,他把校勘重心放在《广韵》音系的整理上,归纳《广韵》韵类与古韵的关系,梳理《广韵》又音,探寻《广韵》韵字与《说文》的关系,阐释文字孳乳变易过程,努力使《广韵》研究与《说文》《尔雅》结合在一起,使得音韵、文字、训诂融为一体,成为一个系统。所以,黄侃不仅校勘《广韵》,而且通过校勘《广韵》进行音韵文字的综合研究,以探讨《广韵》当时编撰上的问题。文章循此思路,把研究重点放在黄侃与陈澧《广韵》音系的比较上,并就陈澧《切韵考》中的《广韵》韵类与“增加字”等与黄侃批校之关系做了深入探讨,从而全面展现黄侃音韵学之渊源,总结黄侃校勘中之得失。  相似文献   

5.
近代著名国学大师,文字、声韵、训诂学家黄侃先生生平阅读古籍范围极广,经史子文,无所不窥,而且凡所阅之书,必施以圈点或批校。章太炎先生曾说他:“有所得,辄笺识其端,朱墨重沓,或涂剟至不可识。”他的志愿是五十岁以后开始著书,而恰于五十之年去世,因为早世,不及撰成宏篇钜制,然而却留下了未经整理的大批圈点和批校的古籍。因为他功底深,  相似文献   

6.
黄侃古音研究上的贡献在我国语言学界是有口皆碑的,尤其在运用黄侃古音学结论解决训诂问题方面,常常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可是黄侃探求古音的方法却往往遭到指责。有人说,黄侃的研究方法是唯心主义的研究方法,认为“黄侃在古音学上虽然有一些贡献。但是他在研究方法上的坏影响远远超过了他的贡献。”黄侃的古音学说究竟有多少合理的成分,或者一无是处。本文不做深入的探讨,仅就其探求古音的途径和方法抒发管见.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7.
黄侃对《通俗编》所做的笺识曾涉及异形词,虽然他并未提出异形词概念。他从文字角度分析了包括因古今字、异体字、正俗字而形成的异形词,从语音方面分析了因通假字、古今音变、方言音转、听音为字、联绵词等原因而形成的异形词。黄侃强调语言研究必须形、音、义结合,其所"发明"的异形词研究对传统的训诂研究有丰富、补充之功,更为我们全面、深入的汉语词汇学史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8.
黄侃治学     
民国学人中有三个著名的"疯子",一个是被黄兴称之为"章疯子"的章太炎,一个是刘师培,还有一个就是被称作"黄疯子"的黄侃。有意思的是,这三人不仅都是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而且章太炎、刘师培与黄侃还是师生关系。这三人的共同特点是:学问大、脾气怪,其中黄侃的脾气之大、性格之怪更是学界闻名。  相似文献   

9.
大师传道     
陆宗达曾拜国学大师黄侃为师。 见过先生,黄侃一个字也没给陆宗达讲,只给他一本没有标点的《说文解字》,说:“点上标点,点完见我。”陆宗达依教而行。  相似文献   

10.
“斜阳里,瘦影待谁怜?人意已随流水远,秋声先伴暮蝉还,憔悴又今年。”将这首《江南好》置于《花间》、《尊前》等古代名家词集中也毫不逊色。谁能料到,它却出自于近代学者黄侃先生之手.实在令人惊叹不已!黄侃不仅是辛亥革命的先驱和卓越的国学大师,也是才华横溢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文创作,无论数量质  相似文献   

11.
大师传道     
张港 《可乐》2008,(5):49-49
陆宗达曾拜国学大师黄侃为师。陆宗达拜过先生,黄侃一个字也没讲,只给他一本没有标点的《说文解字》,说:"点上标点,点完见我。"陆宗达依教而行。再次见面时,黄侃翻了翻那本卷了边的书,说:"再买一本,重新点上。"将书扔到书堆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黄侃读书治学的方法作了探讨,全文分为六个部分:一写黄侃藏书的特点;二写黄侃读书治学从目录学入手;三写黄侃读书治学有很强的计划性;四写黄侃采用博览与精读相结合的方法读书;五写黄侃读书无不施圈点;六写黄侃读书善于思考,并注意总结规律。  相似文献   

13.
黄侃先生生前没有编过辞书,但他对字典编写提出过一些意见。这些意见,在黄耀先师所整理的黄侃先生的遗著中时有所见。本文为读《字书编制法商榷》一文的扎记,偶尔也涉及此文以外的一些论述。  相似文献   

14.
黄侃诗文概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侃诗文概谭沈祥源"斜阳里,瘦影待谁怜?人意已随流水远,秋声先伴暮蝉还,憔悻又今年。"将这首《江南好》置于《花间》、《尊前》等古代名家词集中也毫不逊色。谁能料到,它却出自于近代学者黄侃先生之手,实在令人惊叹不已!黄侃不仅是辛亥革命的先驱和卓越的国学大...  相似文献   

15.
蕲春县青石镇樟树村是国学大师黄侃先生的故乡,黄侃先生的《蕲春语》所记之音系即樟树村的语音系统.《蕲春语》记录了不少词语方音的儿化现象,为此,本文想就樟树村方言中的儿化现象作些探讨.先介绍一下樟树村方言的声韵调:声母 韵母  相似文献   

16.
湖北薪春人黄侃(1886——1935),字季刚,近代著名学者,不仅精通音韵训诂之学,而且对文学理论研究卓有建树。他的《文心雕龙札记》(以下简称《札记》)既是第一部系统研究《文心雕龙》的论著,又是近代文论的最后一部力作。 在黄侃之前,对《文心雕龙》的“研究”仅在品评、考订方面,且多是只言片语,如杨慎、纪昀、章学诚、阮元诸家,或褒于空泛,或失之偏颇。黄侃的《札记》才首先开始了注重《文心雕龙》创作理论的系统的较全面的研究。不仅如此,《札记》在理论上还有所发展,其文学观自成体系,又能针对晚清文坛实际畅论文心。据《札记》一九六二年版后记所述,此书原是黄先生于一九一四至一九一九年间任教北京大学时的讲  相似文献   

17.
黄侃的语源学理论和实践卢烈红黄侃先生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他在文字、音韵、训诂三个领域都有自己的建树,其中以在训伤学方面的贡献为最大,而在训访学方面,他用力最深的又是语源学的研究。语源研究是训治学的高层次课题,它有助于展现语言的系统性,揭示语...  相似文献   

18.
张光茫 《社区》2011,(35):55-55
在很多人心中,国学大师黄侃是一位放浪形骸的狂徒形象。随意骂人、反对白话文、脾气古怪、贪嗜美食这些即使算不上是斑斑劣迹,也多为负面新闻。而其博大精深的学问倒是少人问津。黄侃一生严谨治学。嗜书如命,且很有心得,总结他的这些读书经验,对于后学者来说,不无帮助。  相似文献   

19.
欧阳悟道 《可乐》2011,(8):61-61
黄侃最讲究吃喝,喜好美酒佳肴。他只要得知有某物自己未曾品尝,必千方百计得到,以饱口福。他为了吃上这些美味佳肴,不惜出尽洋相,并自诩为美食"专业户"。  相似文献   

20.
黄侃和范文澜在“龙学”上的贡献已有不少探讨,但着眼百年“龙学”史,他们二人到底有什么样的地位?还需要一个更为准确而宏观的把握,从而展示现代“龙学”如何开篇。黄侃对现代“龙学”大厦之奠基,人们往往瞩目著名的《文心雕龙札记》,这固然有其道理,但需要指出的是,《札记》一书对《文心雕龙》的诠释重在创作论部分,这对百年“龙学”产生了深刻影响。而另一个历史事实尤其值得重视,那就是黄侃有两位“龙学”高徒:范文澜和李曰刚。作为黄侃的“龙学”继承人,范文澜犹如现代“龙学”大厦的设计师,对“龙学”之传承与建构均起了关键作用。现代“龙学”的主要内容,诸如刘勰的生平、家世及其基本思想,《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文心雕龙》文本的校注整理以及内容的阐释,都在范先生这里发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