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4 毫秒
1.
《社区》2002,(7):1-1
何谓“以人为本”?就是在社区建设中以坚持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社会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为宗旨,把服务社区居民作为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这是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首位的原则。在社区建设中,必须坚定不移、一丝不苟地贯彻落实,就是说要以“人”为中心,围绕着“人”去规划社区建设、去构思社区建设、去开展社区建设。背离了“以人为本”的原则,社区建设就会偏航离辙。想民,是“以人为本”的前提。居民是社区的主体,社区建设的任何工作,首先要为民着想。为民着想,就要想民所需,想民所愿,围绕着居民需求、愿望做文…  相似文献   

2.
李炜明  李凤举  毛国勇 《社区》2013,(30):20-21
柳南区位于柳州市区西南部,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唯一同时获得示范城区、示范街道和示范社区的城区。柳南区探索创新“6社”管理模式,即“加强社区基础建设、打造社区服务品牌、扶持社区组织发展、推进社区体制改革、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引导社区居民自治”,打开了新型社区服务和管理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乡村建设实现在地居民“好住”“好留”及“美好的生命记忆”的永续目标,最后把成果导向自觉发展来回馈地方历史文化与自然的保存。城镇一体化中乡村建设是在营造一个新文化、一个新人,都是以社区在地的创意生活达人为制作人,以社区历史人文为布景,以在地山川城乡街廊为舞台,以社区创意工艺和商品设计为道具,以所有参与体验过程的居民为演员,在可居的乡村社区,通过乡村社区生活演出一场创意生活的大戏,为乡村社区的人文环境与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一个更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4.
张民巍  牟洁 《社区》2002,(15):5-8
社区是城市居民情感的纽带、生活的共同体,守望相助、邻里帮扶的基地,更是社区社会管理、社会救助、社会保障的依托。居民以社区为家,社区以人为本。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在创建社区建设示范城区、文明城区活动中,提出了以“关爱人、服务人、教育人、凝聚人”为核心的人文社区建设目标,在社区建设中着力打造人文品牌,探索出了一条城市社区建设向纵深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5.
八句话     
小虫 《社区》2002,(3):1-1
近一两年来,城市社区建设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从大中城市到小城镇,社区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工作中的“热点”。但在社区建设的热潮中,也出现了两种不容忽视的倾向,值得关注。一是行政化倾向。社区建设的主体是社区居民,基础是居民参与,本质是居民自治,核心是以人为本。政府的职责在于组织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培养培育居民自治能力,创造条件让居民管理、办理自己的事情。可在一些社区里,却出现了政府当家多、居民做主少,政府议定多、居民参与少的现象;出现了有些政府部门争相把自己的“腿”伸进社区,工作压给社区,对社区居委会发号施令、派任务、下指标等等。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采取居民评星级社区“一票否决制”,将居民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放在首位,将居民的意见作为评判社区工作水平和创建效果的标准。2001年5月16日,大家苑、灯芯巷、浙大·御跸等七个社区率先通过居民满意关,经专家复评后,由下城区政府授予“三星”或“四星”级社区荣誉称号,共获80万元的重奖。 下城区是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之一,为提高社区品位和档次,树立一批精品亮点,使更多的居民群众感受到开展社区建设所带来的益处,该区于  相似文献   

7.
张建明  李华丽  朱素芳 《社区》2009,(34):18-19
2009年10月,武汉市江汉区满春街小夹社区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小夹社区是武汉有名的“底层店铺高层住宅”商住混合型破旧老社区,这样一个社区开展和谐社区建设,想要通过硬件建设比拼,基本上没有可能。然而,小夹社区并没有因为社区硬件条件差而气馁,相反,他们依靠居民,从营造社区和谐关系人手,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走出了一条自治的和谐之路。  相似文献   

8.
聂清华 《社区》2023,(1):30-31
近年来,在城市基层治理和文明示范城市创建过程中,物业服务问题逐步凸显,部分物业服务企业与社区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关系紧张,矛盾纠纷时有发生,已经成为社区治理的难点与堵点。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着眼于破解社区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等社区治理主体之间的矛盾问题,构建和谐共生关系,增强社区治理合力,积极探索实施社区治理主体共治共享、融合发展“六步工作法”,有效破解了社区治理中的一些矛盾问题,推动“几家人”变成“一家亲”,初步形成一条党建引领社区精细化治理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社区”的设置是传统国家控制思想的延续。由政府组织和控制的社区居委会实际上履行着政府直接控制社会的职责,将居民置于被管理者的地位,因而在社区建设中对居民的动员能力严重不足。只有充分重视居民在社区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理清政府与社区的关系,逐渐减少政府对社区的直接干预,促进居委会组织由“他组织”向“自组织”转化,才能提高社区居委会的对社区居民的动员能力,并在参与过程中通过居民“自组织参与”的方式提高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10.
孟谦 《社区》2014,(18):1-1
做社区工作的人,大都知道“百步亭”。多年以来,它是中国社区建设领域的一面旗帜。“百步亭”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是一处集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于一体的混合型社区。社区的开发始于20年前,随着一期—期新楼盘的落成,—批批居民的入住,如今居住人口已达14万人,是名副其实的“大社区”。但百步亭的名气之大,并非因其规模,而是其独树一帜的发展模式,简单说就是开发商不仅负责前期的工程建设,而且参与到后期的社区管理服务中,实践证明,后期的工作对社区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也因此有了百步亭“建设、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社区发展概念,被人们称为“百步亭模式’。  相似文献   

11.
《社区》2003,(3)
北京市崇文区前门街道将“门前三包”引入社区,将责任主体由单位延伸到社区的千家万户。通过这种形式动员和组织广大居民群众积极参与,进一步完善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具体做法是通过社区居委会引导,社区居民民主协商落实“门前三包”责任。由社区居民通过协商实行“四定”:一是按照包环境  相似文献   

12.
以居民群众为主体,制订社区“居民公约”,是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卢湾区的经验是,针对社区特点,有的放矢地做到4个结合:结合创建星级楼组;结合解决突出问题;结合不同小区居民的需求;结合改善生活环境。这样,“居民公约”真正成为居民群众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和道德水平的依据,达到自我管理、自我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是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也是农村发展的增长点,并带有强烈的、鲜明的方向性意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具有新思路。为此,在解析新型农村社区主要特征、路径指引与四个双重矛盾的建设难点的基础上,以陕西省L县B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例,提出全新的“1+6”模式。“1”即主体重造,“6”即围绕主体重造必然要求身份重构、产业重转、设施重布、资产重组、服务重塑、组织重建。通过“1+6”模式,将农村社区建设成为居民实行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新型社区。  相似文献   

14.
“村改居”社区是在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中产生的。同时,传统村落居民在熟人社会基础上所产生的社会共同体意识也因生活场所的转变而受到冲击,而居民新的社区意识尚未建立,不利于社区组织运行及社区的自我发展。文章以帕特南社会资本理论为分析视角,指出“村改居”居民的社会关系网络弱化、互惠规范失序、社会信任不足,极大降低了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责任感与参与感,使“村改居”居民的社区意识不足。提出应通过打破居民的社交隔阂、培育新型社区文化、加强社区制度建设来重建居民社会互动网络、构建新的互惠规范、夯实信任基础,从而增强居民的社区意识,密切居民与社区的联结,稳固社区基础,发挥居民在社区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提高社区组织运行与合作效率,促进社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王桐叙 《社区》2008,(22):32-34
社区主体是居民,社区参与是社区建设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大多数社区居民对于参与社区建设的认识仍停留在“参加活动”的阶段,即“你组织活动,请我参加”的被动参与状态。虽然不少社区建立了多种多样的社区民间组织,但这些组织也仅处于搞活动、自娱自乐、自我服务状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参与社区治理意识不强,途径不畅,是制约社区主体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街道所属社区,在解决社区工作出现的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社区诊断工作法”,提升了居民社区参与的程度。  相似文献   

16.
治理是研究社会关系的新理念,强调通过合作、协商的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弥补国家和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不足或失效之处。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单位人”逐渐转变为“社会人”,一批社会中介组织、民间团体应运而生,导致原有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区治理的发展。为此,文章拟在通过分析社区自治中三个主体——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的关系方面寻求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7.
《社区》2014,(19):9-33
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指居民委员会辖区;农村社区的范围,大多与建制村范围一致。中国杜区发展与社区建设相融合,社区建设是社区发展的必要途径,社区发展是社区建设的直接效果,是在党的领导和政府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居民的主体作用,发扬互助合作精神,强化社区居民自治和服务功能,整合社区各类资源,自力更生地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过程,目标是使城乡社区变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社区》2002,(13):1-1
为全面推进社区建设,民政部提出了开展社区建设示范活动的要求,制定了社区建设示范活动纲要,并将在全国确定一批示范市、区和社区。此项活动的提出,引起了各地重视,争创示范单位的热潮此起彼伏,形势喜人,催人奋进。但争创的背后,也出现了不谐音,就是“争劲”重于“创劲”。据说,一些地方为成为示范单位,忙着办展览,急于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大搞宣传效应,实施“攻关”策略。此风助长不得,应休矣。  相似文献   

19.
胡振民 《社区》2001,(7):18-19
社区建设是国家管理社会生活、群众管理杜会生活和社会管理社会生活的有效载体和管理形式,融国家行政权力、社会参与和城市基层群众主体能力为一体。没有国家行政,社区建设不可能成为有计划、有目的的行为,因此而无力实现促进社区变迁、推动社会进步的总目标;没有社会参与、居民当家,则难以走出社会生活国家化的老路子,难以实现“社会事社会办”,“大家事大家办”的城市社会发展目标。民政部是职能部门,其他部门必须紧密配合,共同推进社区建设工作的展开。  相似文献   

20.
李欣  张莹雪 《社区》2010,(13):39-40
3月26日,北京市首家社区“零碳小屋”在丰台区东高地街道落成并正式启动运行。“零碳小屋”的落成,是东高地街道近几年科普工作的总结和沉淀,这一项目将为辖区内近万名居民提供一个绿色健身场所,让大家充分体验“低碳生活”带来的乐趣。这是丰台区科委与东高地街道联合打造的全区首个科技应用示范社区建设项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