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英美特殊关系时期的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后 ,英美在“反共”的共同目标下结成了“特殊关系” ,但英国梦想充当西欧“领头羊”和保持庞大殖民帝国的企图同美国战后的全球称霸战略计划充满矛盾和冲突。其主要表现在争夺对西欧的控制、对待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和对社会主义阵营的态度等问题上 ,其实质都是最大限度地维护本国利益  相似文献   

2.
战后美国对华反共政策逐步升级,是服从于美国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全球战略需要。美国为实现其全球战略目标,对华政策总体上是以扶蒋反共为核心和基调的,美国反华政策不断升级,是新中国决定实行“一边倒”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共“一边倒”的战略,是根据当时的国际格局和中国历史的现状作出的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3.
“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战后通过经济援助,复兴西欧经济,加强对西欧控制的计划。该计划是在战后西欧经济面临崩溃边缘的形势下提出来的,其目的是通过经济援助,来稳定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使其成为美国巨大的投资场所和商品市场。该计划是实施“杜鲁门主义”称霸全以战略的重要步骤.一方面它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复兴。推动了西欧的经济决作:另一方面它也使美国获得了巨大实利,确立了美国在西欧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4.
战后初期,美国由于经济、政治、军事力量迅速膨胀,开始推行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随着美苏冷战的加剧,美国在1946年至1947年之际逐步形成了控制和利用西欧遏制苏联的大西洋联盟政策,而西欧联合被美国当局者认为是其大西洋联盟政策的重要部分。美国战后极力支持西欧联合,虽然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但客观上极大地推动了西欧联合思想的发展。欧洲人谈了几个世纪的欧洲联合终于在战后迈出真正的步伐并取得进展,这固然与欧洲的历史遗产、欧洲联邦主义者的愿望有关,尤其是与战后西欧国家的现实需要与自身努力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5.
战后初期美国推动西欧联合政策的实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联合西欧对抗苏联的大西洋联盟政策中,推行马歇尔计划和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其两个首要步骤.而美国在着手进行这两件大事时,都以西欧联合作为援助西欧各国的先决条件.因此,马歇尔计划的推行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实际上是战后初期美国推动西欧各国在经济、外交、军事及政治上实现初步联合的最早行动.  相似文献   

6.
战后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英国在其中的重要地位,它对美国的全面依赖及本身的优势条件,构成美国与英国结盟政策的动力和基础。美国对英国结盟政策追求一系列目标,特别是期望它在西欧联合运动中扮演领导角色。英国拒绝参加西欧经济一体化的表现与美国推动西欧联合的方针相去甚远,其后在美推动下,终于转向欧共体。英国迫于安全需要,积极配合和支持了美国促进西欧军事联合的方针。美英“特殊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以美国为主导的互相利用的联盟关系。  相似文献   

7.
20世纪60年代后,苏联以其广袤的国土、丰沛的自然资源,尤其是储量丰富的油气资源为后盾,秉承石油输出战略,为实现和维护国家利益,面向经互会国家和西欧进行能源贸易.能源贸易使苏联这一时期的国内经济得到了有效拉动,赚取了大量外汇.更重要的是油气贸易成为苏联重要的对外战略手段,用以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对日后美苏以及世界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海湾战争和苏联的解体似乎在向全世界表明,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也正是海湾战争导臻了美国总统布什经常谈论“世界新秩序”,旨在实现美国独霸世界的企图。那么,未来的世界格局真的会向着美国所说的“新秩序”发展吗?本文试图通过对战后美国世界霸权地位变迁的分析,对世界格局的走向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略论战后中美关系夏小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形成了以美苏互为争夺世界霸权的对手、以“冷战”为争夺主要形式的国际格局。在这两级格局持续的几十年中,国际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美关系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美两国人民的重大利益所系,而且它的...  相似文献   

10.
当前,苏美两霸为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激烈角逐遍及全球。随着中东人民维护石油资源、反对帝国主义掠夺的斗争日益发展,美国对中东石油的垄断地位将会不断削弱,而苏修则妄图利用时机向中东进行扩张和渗透。因此,对苏修掠夺中东石油资源的问题加以探讨,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苏修掠夺中东石油是为了与美帝争夺世界霸权苏联的石油资源是很丰富的。它的石油产量多年来一直占世界第二位。(据美国矿业局统计,苏修一九七四年石油产量已经超过美国。)长期以来,苏联又一直是一个石油出口  相似文献   

11.
周恩来总理在四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越来越激烈。它们的争夺遍及世界各个角落,争夺重点在欧洲。苏联社会帝国主义是声东击西。”这一科学分析,深刻地揭示了美苏争霸的形势和战略,戳穿了苏修所玩弄的阴谋诡计,对世界人民认识美苏争霸的反动本质,加强反对两霸的斗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是全面的,无所不包的。它们不仅疯狂地争夺正在发展中的  相似文献   

12.
战后美国的全球扩张策略,英国在其中的重要地位,它对美国的全面依赖及本身的优势条件,构成美国与英国结盟政策的动力和基础,美国对英国结盟政策追求一系列目标,特别是期望它在西欧联合运动中扮演领导角色,英国拒绝参加西欧经济一体化的表现与美国推动西欧联合的方针相去甚远,其中在美推动下,终于终向欧共体,英国迫于安全需要,积极配合和支持了美国促进西欧军事联合的方针。美英“特殊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以美国为主导的互相利用的联盟关系。  相似文献   

13.
自美苏冷战以来 ,广大第三世界地区成为两个超级大国激烈争夺的“中间地带”。里根主义和人权外交是美国里根政府为遏制苏联在第三世界影响 ,扩大美国在第三世界控制范围而推行的两个重要战略。里根主义的实施主要依靠军事手段 ,而人权外交主要表现在政治方面 ,二者紧密配合构成了里根政权与苏联争夺第三世界的重要工具。里根政府的第三世界政策有得有失 ,但所失要大于所得 ,它对美国后来的对外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地缘政治作为国际关系的核心理论之一,深刻地影响着美国对外战略与政策的制定。二战后初期,美国根据全球战略的需要制定了利用欧亚国家来遏制苏联的地缘战略,并选择了北约作为主要战略工具加以迅速推动建立。中苏结盟使战后欧亚大陆的地缘版图发生了巨大变化,促使美国大幅度地调整欧亚地缘战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实现了北约功能冷战化,由此加强了与苏联在欧洲的争夺。  相似文献   

15.
尼克松担任总统期间,由于美国深陷越南战争,国力相对下降,美苏形成均势,为了摆脱自身的困境,刹住苏联的扩张势头,尼克松政府提出了均势外交战略,尼克松政府均势外交的核心是在美国、苏联、中国、西欧和日本五大力量中心实力相对均衡的基础上,建立多极世界格局,以多边力量制衡苏联的扩张,最大限度地维护美国的利益。打开中美关系大门是尼克松均势外交政策得以实现的重要步骤,也是尼克松对外政策中的得意之笔。中美关系的改善对中国、美国和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摆脱了同时与美苏为敌而形成的不利局面,增强了对付苏联的实力;美国也从中得到了巨大的战略利益,使之能在世界霸权严重动摇的情况下,继续保持世界霸主地位。  相似文献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40多年来,美国经济由世界霸权的顶峰地位,经过高速增长、“滞胀”、“回升”和政策大调整阶段,逐步衰落下来,其原因何在?去年10月震动世界的华尔街股市暴跌,对美国经济发展有何影响?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战后初期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 战后初期,美国较抉的把庞大的战争经济转向和平经济,并使国民经济有了较大的增  相似文献   

17.
一华主席在五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国际形势和我国对外政策”中,高瞻远(?),(尸一)示了国际形势的发(尸一),特别提醒人们:“目前西方有些人对苏联采取绥(?)主义的政策,妄图牺牲别人,保全自己,这只能助长侵略者的野心,加速战争的到来。”同时指出,当前各国人民共同的战略任务,就是“巩固和扩大国际反霸统一战线,反对超级大国特别是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争取推迟世界战争的外发”。正当苏联加紧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疯狂推行侵略和战争政策,世界大战的危险日益严重地威胁着各国人民的时刻,华主席提出这个论断,是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对  相似文献   

18.
尼克松主义与中美关系正常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第37任总统里查德·尼克松,在本世纪60年代末,他根据世界形势发生的变化,顺应历史的潮流,对美国的全球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提出了以“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为三大支柱的“新和平战略”,被称之为“尼克松主义”。它在对外政策上作出了大的调整,即结束越南战争;同西欧、日本加强伙伴关系;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改善关系;与苏联进  相似文献   

19.
《世界历史》杂志1984年第5期刊载了朱贵生、华庆昭二同志的文章“第二战场与美英的战略企图”(后经补充又以“同苏联争夺欧洲——欧洲第二战场与美国的战略”为题收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论文集》)。此文在国内第一次引用了近年西方公布的原始档案文件,对美英、特别是美国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战略企图作了系统的论述和深刻的分析,读来颇受启发。但在受益之余,笔者又感到文章尚有不足和偏颇之处,故就此提出几点不同意见,以就教于朱、华二同志及史界同行。一、美国为何在1942年最终选择了北非登陆行动? 朱华二同志在谈到1942年的第二战场问题时指出:1942年“美英政府不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而在北非登陆,这是由美英垄断资产阶级政策决定的。……英美统治集团既怕苏联垮台,也绝不希望苏联迅速取胜。他们采取坐山观虎斗的战略,只要苏联能顶住,那么它同希特勒匪军相互厮杀的时间越长越好。”显然,朱华二同志把美英在1942年没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而在北非登陆的原因,归结为美英的对苏策略,即想让苏德在战争中两败俱伤,他们坐收渔翁之利的政策。而笔者以为,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对于英美1942年没能开辟第二战场的原因,笔者另有专文论及(请参阅拙文(《罗斯福与1942年开辟第二战场的  相似文献   

20.
美国对前苏联遏制政策是在凯南的遏制思想的基础上,在战后美苏对抗和东西方“冷战”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服务于战后美国制定和执行对苏联战略的思想或政策主张,从而影响了从杜鲁门到布什美国历届政府的对苏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