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贫困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266名贫困大学生为被试,278名非贫困大学生为对照,采用黄希庭、杨雄编制的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对贫困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贫困大学生社会取向人际自我价值感和社会取向生理自我价值感低于常模;(2)贫困女生总体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心理自我价值感以及社会取向心理自我价值感低于贫困男生;贫困大学生社会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人际自我价值感以及个人取向家庭自我价值感等方面有显著的年级差异;(3)贫困大学生在自我价值感的许多方面显著低于非贫困大学生。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大学生自我价值感与自我和谐的关系,采用"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和"自我和谐量表"对重庆市310名大学生进行团体测试.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诸因素得分均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女大学生得分高于男生;相关分析发现,除个别个人和社会取向特殊自我价值感领域以外,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同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及自我刻板性呈极其显著的负相关,同自我灵活性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高、低自我价值感的大学生在自我和谐诸因子上的得分有极其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中国青年人生价值观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考察当代青年人生价值观的新变化,对高中生、大学生以及在职青年三个阶段的当代青年进行了人生价值观的调查,使用自编问卷,包括七个维度:物质享受取向、名誉地位取向、自我实现取向、轻松安逸取向、人际和谐取向、社会公益取向、信仰依从取向.结果发现:当代青年人总体来说是积极向上的,他们特别看重自我实现和人际家庭;男青年对名誉地位的重视程度显著高于女青年;在职青年对经济物质的重视程度显著高于大学生和高中生.  相似文献   

4.
音乐高考生考试焦虑、自我价值感与成就目标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武汉随机抽取272名要参加音乐高考的学生,考察音乐类高考生考试焦虑、自我价值感与成就目标的关系。本研究发现:(1)音乐高考生的考试焦虑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焦虑平均得分显著高于男生。(2)相关分析表明,考试焦虑与总体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自我价值感,总体自我价值感与回避目标均呈显著的负相关;考试焦虑与回避成绩目标,总体自我价值感与社会取向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自我价值感、趋近成绩目标、掌握目标均呈显著正相关。(3)回归分析表明,考试焦虑对个人取向自我价值感、回避成绩目标的回归方程显著。  相似文献   

5.
通过应用SC L-90症状自评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对来自江西与安徽的450名高复生进行测评,结果发现:高复生SCL-90各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全国中学生常模,且存在性别差异;高复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显著低于常模;一般自我效能感与SCL总分和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等七个因子存在极其显著负相关;积极应对方式与抑郁存在极其显著负相关,与其余因子呈弱相关;消极应对与SCL总分和其它九个因子均存在显著正相关.由此可知高复生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消极应对方式是影响高复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6.
采用黄希庭等人编制的"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和"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对182名工读生进行测试,结果发现:(1)工读生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与总体、一般和特殊自我价值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2)工读生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得分显著低于普通中学生,时间管理的缺陷可能与工读生的问题行为有关;(3)与全国常模相比,初三工读生的一般自我价值感、家庭价值感和人际价值感显著高于常模,道德价值感、心理价值感显著低于常模.  相似文献   

7.
当代青年人际价值观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考察当代青年人际价值观的新变化,对高中生、大学生以及在职青年三个阶段的当代青年进行了人际价值观的调查,使用自编问卷·包括六个维度:互信互利取向、自我呈现取向、功利取向、安全感取向、顺从取向以及自主取向.调查结果发现:青年人际价值观存在性别差异,女性在自我呈现、功利和自主取向上得分显著低于男性,而在在互信互利和安全感取向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性,在总分上没有显著差异;高中生在安全感取向和顺从取向上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学历的群体.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的目的是采用大学生完美主义问卷与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考察大学生完美主义与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结果发现:(1)大学生在个人标准和条理性两个维度上的得分及完美主义量表总分与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三个分量表得分和时间管理倾向量表总分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担心出错、父母要求与时间管理倾向各分量表得分及总分不存在显著相关。(2)完美主义高分者和完美主义低分者在时间管理倾向各个分量表得分和总分上差异显著,高分者比低分者更善于管理和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9.
个体自身价值取向和谐的内涵是价值取向的全面、协调和整合。当前我国部分人的价值取向不和谐,主要表现在空间向度上夸大个人价值而淡化集体价值;时间向度上重视当前功利满足而忽视长远价值追求;内容向度上强调物质价值、科技价值和知识价值而藐视精神价值、人文价值和道德价值。促进个体自身价值取向和谐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个体价值观中的主导地位,大力发展精神文化,加强和改进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和内外心理控制源量表对578名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和心理控制源水平进行团体测试,并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以此来探讨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和自我价值感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心理控制源量表上的得分与自我价值感量表上各因子得分均呈显著的负相关;且高、低自我价值感组的大学生在心理控制源水平上的得分有极显著的差异.由此可见,大学生自我价值感水平的高低及其不同因子和层面与其心理控制源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即高内控的大学生,其自我价值感水平也高.  相似文献   

11.
幸福感:师德修养的理想境界和目标追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师的幸福感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真诚奉献与自我实现、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的统一。幸福感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 ,是事业有成的坚实基础 ,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培养幸福感 ,教师既要树立崇高的教育理想和信念 ,又要确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还要掌握从事教育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更要努力加强师德修养 ,不断提升追求幸福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国家对国民幸福感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社会要和谐,首先必须实现人的和谐。农民工作为连接城 市和农村、市民和农民的纽带,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本文以农民工幸福感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当代中国农民工的幸福感,从社会和农民工自身二维视角探讨影响农民工 幸福感的原因。其中,主观原因主要是自我认同度低、缺乏归属感、存在攀比心理等,客观原因主要是待遇低、欠薪严 重、维权艰难、子女入学难、赡养父母等。要提升农民工的幸福感,需要内部发力、外部助力共同作用,通过改变农民 工心态、加大教育培训、提高法律意识、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来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3.
德性的信仰是道德与信仰的高度契合,它是以最高善为价值旨归的,兼具向善性、科学性、真实性、纯正性等伦理特质的一类信仰。确立德性的信仰有利于解决信仰错误、信仰缺失、信仰-实践转化困难等问题,因而,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独特的伦理意义和社会功能。而且,现代社会的开放性、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较高程度的社会宽容及人们对公平、正义、自由、幸福的强烈需求使德性的信仰的建构具有了社会可能性和个人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幸福”是个体重大需要和欲望的满足,在本质上是一种判断标准。每个人所接受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种类和多少不同,其幸福标准也不尽相同。个体正是依据自身的幸福标准来衡量自身幸福的程度。幸福感是个体感知到自己的重大需要和欲望满足后的一种心理体验,除了受到自身幸福标准的影响外,还受到个体的遗传因素、人格特质以及思维方面差异的影响。干预幸福、提升个体幸福感是幸福社会建设的主题。干预幸福应从需要与欲望的调节与满足入手。需要与欲望的调节,除了采用幸福观教育的形式外,更应通过缩小个体间差距、保证公平公正以影响个体幸福参照标准的形式来实现;需要与欲望的满足方面,除了提升影响幸福的一般性客观要素水平外,应通过深入细致的专业化社会工作来协调个体的主客观世界,提升幸福感。  相似文献   

15.
贝娄在其小说中发出了生态批评的声音,其作品呈现了他的和谐生态观以及他对人类生存环境所具有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小说《院长的十二月》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小说不仅表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而且表现了人在与自然的对抗中自我的深刻异化。贝娄在小说中呼唤通过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使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走上良性发展的轨迹,实现人对自然的“浪漫式回归”、人与自然的美好相遇。  相似文献   

16.
论人际和谐与人际关系道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和谐社会首先是人际和谐的社会,人际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人际和谐的形成与维系离不开人际关系道德的支撑,人际关系道德对人际交往的和谐起着导向、调节与约束控制的功能.在构建新型的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道德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社会结构转型对构建的阻力,要正确处理传统人际关系道德思想,并要充分认识构建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全体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幸福感的体验指数日益增加。回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其生产、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形成独特文化表征,使回族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其内心的幸福体验指数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8.
现代人幸福感悟能力的弱化源于以信任为基础的社会资本的缺失。信任是社会生活中人对人的一种依赖,是人与人之间对彼此规范、诚实、合作行为的一种预期。作为一种社会资本,信任奠定现代人幸福感的情感基础、公共美德和基本道德规范。构建一个以信任为基础的社会文化氛围,增强提高现代人幸福感的社会资本,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脱贫攻坚的成效考量与示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衡量地区脱贫攻坚的实际成效和居民生活品质,利用2019年安徽省岳西县有关数据,构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当地脱贫成效,总结精准脱贫提升居民“三感”的示范做法。研究发现:该地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较弱,收入、物价、医疗等方面有待改善;而居民安全感较强,工作感受、居住条件等满意度较高。据此构建提升居民“三感”的长效机制,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公平与公平感的社会心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人的社会活动中, 寻求分配或交换的公平与公正、保持心理上的公平感, 是人们行为的一个社会准则, 也是人们判断行为是非的一个伦理标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 公平感的产生, 既是人际之间社会比较的结果, 也是社会规范、社会准则在个体身上内化的结果。当人感受到不公平时, 会采取种种心理上或行为上的手段, 力图消除不公平, 恢复心理上的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