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关于五四新文学的源头,历来众说纷纭。在充分考虑文学历时性因素的基础上可以认为五四新文学的源头应该追溯到明朝中后期的思想解放,原因如下:第一,从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看,明朝中后期传统的文学观念开始受到冲击;第二,从价值观念看,明朝后期以李贽为代表的"王学左派"的兴起预告了一个思想大解放时代的到来;第三,从中西方文化交流看,中国从明朝中后期开始接触西方文学,到近代翻译文学的兴起,直接影响了五四一代对西方的态度;第四,从人本意识层面看,明朝中后期王阳明、李贽等人思想的解放给文学界带来了一股人文主义思潮,"人之子"开始逐渐"觉醒"。  相似文献   

2.
明朝灭亡后,知识分子纷纷对前朝的灭亡进行反思,众多人认为明朝中后期阳明心学的泛滥是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明末清初陆陇其在<三鱼堂文集>卷二<学术辨上>中深刻指出了明朝中后期阳明心学的弊端:"自阳明王氏倡为良知之说,以禅之实而托儒之名,且辑<朱子晚年定论>一书,以明己之学与朱子未尝异.龙溪、心斋、近溪、海门之徒,从而衍之.  相似文献   

3.
明代大同镇边防建设与战略地位息息相关。在战事紧张,战略地位较高时期,明廷大兴边防建设;在战事缓和,战略地位较低时期,边防建设也会相对减少。有明一代,边防建设从未中断,但明朝中后期,明蒙交战中明朝失利较多。本文通过对明朝大同镇战略地位与边防建设关系的系统探讨,旨在分析明蒙交战中,明朝失败之原因。  相似文献   

4.
论明朝中后期贪污受贿问题蓝东兴贪污受贿现象,在中国封建社会司空见惯。因为“卑劣的贪欲是文明时代从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动力……微不足道的单个的个人的财富,这就是文明时代唯一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目的。” ̄[1]但纵观古今,明朝中后期的贪污受贿问题,无论...  相似文献   

5.
明朝是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明中后期社会呈现出衰落的迹象。其中通过中西贸易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明朝在对外贸易方面,受重农抑商观念的影响,采取一种封闭保守的政策;而西方却推行重商主义,崇尚贸易自由,由此导致明朝逐渐落后于西方局面的出现。  相似文献   

6.
明中后期,言官群体发生严重蜕变,其表征主要有四:一,察劾失实,渎职敷衍;二,趋炎附势,明哲保身;三,贪污腐败,枉法残民;四,身陷门户,党同伐异。言官的蜕变对明中后期社会产生了恶劣影响,对明朝的衰亡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明中后期,吏治日趋败坏,一部分忠正言官恪尽职守,举廉黜贪,不避权贵,展现岀言官过硬的素质和可贵的风范,对政风有一定积极影响,然而,言官群体的败坏却是明中后期的主流,使本已败坏的吏治更加浊腐不堪,加速了明朝的衰亡。  相似文献   

8.
一般而言,史学界对明朝末年农民战争爆发的历史根源的认识,主要集中在阶级压迫和阶级矛盾方面,但实际上,明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另一个重要的历史根源,还在于明朝的组织制度体系。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表面原因在于:商品经济的急剧发展和剥削程度的急剧加重,农民和地主之间的矛盾,社会各阶层和封建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加派激化矛盾。而其深层次矛盾则在于明朝中后期的制度体系——宦官和赋税制度。  相似文献   

9.
有关明中后期澳门葡人帮助明朝政府剿除海盗之事,中外学者历来争论不休.近来在韩霖<守圉全书>之委黎多<报效始末疏>中发现了很多十分重要的有关澳门葡人帮助明朝驱除海盗的新史料,为其他中文文献所缺载.本文以此新史料为基础,以期重新考证葡萄牙人帮助明朝政府剿除海盗这一史实.  相似文献   

10.
明朝中后期娼妓业特别兴盛,文人学士狎妓成风。娼妓以其聪明才智促进了明代文学创作的繁荣,并带动了戏剧、音乐、舞蹈、民歌艺术的大发展,开拓了明代文学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1.
学界普遍认为明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很低,明代中晚期的商妇作为妇女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的地位并没有一般学者认为的那样低。对传统贞节观念的挑战,通过参与商业活动提高经济地位,通过相夫教子提高自己的名誉,并由此引发当时的人们对于男女平等问题的思考,是明代中晚期商妇地位提升的具体表现。晚明男女平等的观念的提出,与明代中晚期商妇社会地位的提升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2.
晚明到清末社会剧烈变化激荡,书法艺术风格变迁明显:从晚明行草的狂放到清前期赵董的柔媚、馆阁体的板滞僵化,到清朝中后期碑学复古。书法艺术风格的变迁与文化思想、书家个性、社会变动等深层契合。探索一定历史书风变迁,有助于深刻解读书家身世、时代思潮、社会政治等方面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中晚明发生在一个特定的文化背景上,此一背景由其时的社会思潮、社会风气、商人阶层的崛起、士商关系的调合等方面构成.此期通俗小说的发展正是在以上各方面的相互作用及影响下而实现.  相似文献   

14.
赵伟 《东方论坛》2004,(1):113-119
晚明人文思潮中的"由仁义行"思想向来未被研究者注意."由仁义行"是阳明心学把自己与程朱理学区别开来的重要命题之一,程朱理学与阳明心学都对孟子的这句话作了很多阐发.他们都认为"由仁义行"与"行仁义"在境界上有高低之别,只是程朱理学从众人和圣人有别,以及"格物致知"出发,看重"行仁义"对芸芸众生的现实可行性及必要性;相反,阳明心学尤其是王学左派,由人人自具圣人之心,以及"致良知"出发,则更推崇"由仁义行"的真实、自然、不加矫饰,并论述了其对众人而言的现实可能性.如果对这一思想进行深入分析,就会发现晚明人文思潮中的学者们并非"反封建",而是试图用"由仁义行"思想将晚明社会出现的纵欲、私心私欲的风气重新纳入"原儒"意义上的"仁义"范围,希冀以此解决当时社会存在的普遍危机与人们思想对儒学的偏离.  相似文献   

15.
明初 ,针对元代佛教的诸多流弊 ,对社会僧团进行了多方面整顿 ,诸如 :改革度牒颁出办法 ,严格剃度 ,淘汰僧尼 ,严肃戒律 ,裁并寺院等。经过整顿 ,元代以来佛教内部出现的严重颓靡之风大为改观。洪武后期还进行过“清教”。所谓清教 ,不过是一场清肃僧徒中“胡党”的政治运动 ,与整顿佛教的既定方针迥异 ,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6.
作为表示引进交付、传递的对象或受益者的与格介词,广州话中的“过”至晚于明末清初便已经出现,在明末至清末的几百年间.“过”的使用一直保持着优势地位,而“畀”作为与格介词的用法直到清末时期仍然相对少见。与格介词“畀”自产生起就处于与“过”竞争的变异状态。自民国中后期开始,广州话的与格介词“过”便呈现出被“畀”取代的趋势。“过”和“畀”的变异既是语言自身演变规律的体现,也是语言运用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河南民风民俗在明代中后期发生了变化,主要是受到地理环境、移民迁徙、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及明政府在中原所采取政治措施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了明代河南风俗传承与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中国戏剧观念在明代中后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即从以曲为主的曲观念向剧观念演化。戏剧观念的这种演变,既是戏剧自身演变的必然结果,也和这一时期文学思潮以及小说理论的繁荣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李玉是晚明至清初的戏曲大师.他在晚明创作的以婚恋为题材的几部传奇,摆脱了明末戏曲创作中宣扬低俗情欲的趋向,承袭了高明"不关风化体,纵好也枉然"的创作理念,试图以伦理道德来挽救晚明颓靡败坏的社会风气,对情与理关系的处理从汤显祖的"情而已"转变至理为先,把情放在次要的位置,以理辖情,以理代情.若脱离时代背景、单从文本的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